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91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名校推荐》《衡中金榜》2019年大一轮复习高中生物课时作业: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30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衡中作业(三十)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2018安徽合肥四校联考)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答案B2(2018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

2、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

3、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答案B3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解析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D4(2018河南洛阳统考)甲、乙、丙

4、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较多,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D5某放

5、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

6、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BC D解析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答案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答案B7(2018吉林

7、长春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C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A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B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答案D8(2018贵州六校联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

8、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甲地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而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也被彻底消灭,因此其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仍可演替到森林阶段;森林阶段植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逐渐提

9、高,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9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解析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若各种昆虫之间

10、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对果树的产量有影响,D错误。答案D1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改变解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D错误。答案D11(2018山东青岛模拟)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

11、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_、_。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以调查群落的_。(2)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陡坡上某物种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222222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3)决定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4)物种和物种的关系为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解析(1)坐标图分析该群落演替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因此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12、,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灌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取样时应注意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物种的数目多少。(2)设各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n1、n2、n3nm,则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n1n2n3nm)m每个样方面积。根据公式可估算出陡坡上某物种的种群密度(151815191514)628只/m2。(3)决定物种的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由分析知为灌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植物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4)物种和物种竞争阳光、营养等。适宜气候条件下

13、,该群落将演替为森林群落。答案(1)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物种丰富度(2)8(3)出生率和死亡率弱光(4)竞争乔木12(2018江西七校联考)下图1是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下图2是演替初期,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部分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_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逐渐_。(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在bc段,物种逐渐消失,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_。(3)图2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_

14、,从碳循环角度考虑,碳在图2的食物网中以_形式传递。(4)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所示数据。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kJ/(m2y)呼吸消耗的能量kJ/(m2y)第营养级501.1第营养级141.079.1第营养级15.913.2第营养级0.90.5则该生态系统从第营养级到第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特点是_。解析(1)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逐渐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逐渐提高。(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随机取样是样方法成功的关键,题干信息“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说明因为光照强度的影

15、响已经产生垂直分层,因此bc段,消失的物种和趋于稳定的物种都是因为受弱光的影响,前者不能忍受弱光,后者能够忍受弱光。(3)从食物网的结构分析,青蛙以蜘蛛为食,则为捕食关系,二者又都以蝗虫为食,则为竞争关系。(4)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该生态系统从第营养级到第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28%;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次生增加(2)随机取样物种能耐受弱光,物种不能耐受弱光(答案合理即可)(3)捕食和竞争有机物(4)11.28%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3如图是生态学家用大草履虫所做的实验得出的曲线图,请根

16、据图回答:(1)大草履虫增长符合_型曲线。(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_点。(3)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_段。(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_,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_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5)调查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_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6)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解析(1)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增长符合“S”型曲线。(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时,即b点。(3)超过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到c点种群的增

17、长速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速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cd段。(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种内斗争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5)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6)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最合理的是。答案(1)“S”(2)b(3)cd(4)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5)样方取样器取样(6)14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

18、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了解演替初始条件并根据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结合对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进行解答。(1)该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种子等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越多,对于阳光的争夺越激烈,植物分层越多且明显,而动物分层与植物分层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