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摘 要】阅读在为语文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在阅读中能够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文也会大大有所助益。但是在目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教师的重视程度上,书目的选择,和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差距较大等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促进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新课改以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语文阅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改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以及评价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把阅读当作老师安排的一种任务,读书笔记也是草草了事。所有的书目大都是由教师和家长进行安排,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这些问题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语文学习,所以要尽可能的改善这些问题,加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一、促进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措施(1)引进分级阅读的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目。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识字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各有差异。1即使是在同一个年级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个人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导致阅读水平拥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级阅读的方式,对阅读难度进行分级。让孩子根据自
3、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他们喜欢的并且适合他们的书籍,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例如一些学校给三年级的孩子选择的假期阅读书目是西湖民间故事和昆虫记,昆虫记里面主要是介绍了作者通过平日里自己的仔细观察用有趣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一些昆虫的生活习性。虽然作者运用了十分幽默的语言,但是对于很多女孩来说昆虫都是让她们害怕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她们很容易在阅读昆虫记的时候敷衍了事,这本书的阅读效果就不是很好。而另一本西湖民间故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西湖的传说,一些故事中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些美好品质,但是也涉及到一些很拗口的名字,和一些迷信的内容,而且发生故事的时代里现在的孩子相距甚远,学生对这本书也是兴趣寥寥
4、,导致孩子在假期学习的时候对阅读十分抗拒。所以要利用分级阅读,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孩子的实际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选择孩子既感兴趣,又对他们提升阅读能力有所帮助的书籍。(2)增强课外阅读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很多课外阅读都是相对独立额的,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很少,所以学生比较容易忽视课外月的重要性,也不愿意拿出额外的时间进行阅读。2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课外阅读作为课文延伸的手段,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爱上阅读。而且也可以通过课外月的延伸,让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了解的更加细致,或者对同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有所体会。例如在三年级会学到的一篇课文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的时候
5、在一件小事上表现出的良好品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孩子不知道宋庆龄是谁,但是他们大多都知道孙中山先生。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课外阅读,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宋庆龄的相关事迹和人物介绍来读一读。让他们了解宋庆龄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以及他们夫妇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那么再进行人物学习时宋庆龄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也会丰满很多。在之后学习其他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有兴趣的话也会自己主动的进行相关阅读,这样以来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增强监督,培养阅读能力。很多家长认为阅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对孩子的阅读很少闻讯。有时候孩子在阅读中
6、有一些困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去询问家长,家长往往也不愿理睬。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比较贪玩好动,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他们的阅读质量往往比较低下。也会打击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也很可能只是把文字过了一遍,文章真正的含义他们往往不知所云。所以要增加家长和教师的监督,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例如一些三年级的孩子会读中华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很短,但是有些表达的含义很深刻,家长可以在睡前让孩子把今天看到的成语故事讲给自己听,技能对孩子白天的阅读质量进行考察,了解孩子有没有真正理解故事的含义,也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教师也要定期对自己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检查反馈,保证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二、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阅读对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都还在发展的阶段,这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籍,增强课内外阅读之间的联系。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把控,增加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参考文献:1林红敏.浅谈小学低段学生的古诗文启蒙教育J.新课程(小學),2013(11).2苏秀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J.试题与研究:教学坛,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