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 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5个小题,共60分)1.老子中说:“故道
2、大,天大,地大,人奕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 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 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为贵”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古代文献中关于人、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句子,可知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人文精神,A项正确;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是老子等引用部
3、分的内容,B项错误;四个重视人的句子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C项错误;四个资料不是同一时期,不是统治者或政府的命令,不能说明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D项错误。2.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
4、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因此,“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直接看出,也不符合“为统治者服务”的主题,故C项错误;辩证地分析,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从题干中只能看出积极的一面,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3.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
5、,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C.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D.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士兵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割据力量,威胁中央,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故答案为B项,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均田制被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走向了崩溃,不得不实行募兵制,A项颠倒因果关系,
6、排除;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对唐朝兵制变化的理解,需要考生将府兵制与募兵制进行比较,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史实来回答。府兵制兵将分离,防止武将专权,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弱的缺陷;而募兵制导致兵源充足,兵将不分,军队战斗力增强的同时,容易造成武将专权,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4.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D
7、.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D项。A项宋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5.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元)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 元杂剧兴盛直接原因B. 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 戏曲产生的
8、社会根源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能力。材料中“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说明元代废除科举,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故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6.康熙帝曾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稳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他的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 蒙古贵族已正式臣服,北方威胁解除B. 统治者以德治民,国家根基方能稳固C. 木兰围
9、场加强了边防,长城作用降低D. 长城仅具有中华民族团结象征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强调的是康熙对民众的重视,认为民心是国家的根本,B选项符合题意,康熙时期在北方与沙俄发生过数次武力冲突,A选项说法错误。木兰围场属于皇家的狩猎基地,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长城仅具有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以德治民,D选项排除。7.“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
10、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首次碰撞B. 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 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答案】C【解析】材料中“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主要阐述了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故选C;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排除D;AB偏离题干主旨,排除。 8. 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11、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 )A.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D. 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初”、“各国洋兵,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20世纪初,各国洋兵”信息,不正确。进一步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00年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罪行,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
12、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9.“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A.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B.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D. 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
13、根据题干可知,从蒋介石到习近平总书记均引用“蹈厉”一词以阐述抗战时期的爱国民族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与抗战胜利对政局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问题,排除。10.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A.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赛挺进豫西,陈毅、粟裕挺进鲁西南构成三路大军
14、挺进中原的势态,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开始,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项正确。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开始,三大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A。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夏,此时长江以北的华东及中原地区、平津以及东北都没有解放,排除C。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1. 明朝四方斋丛说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两段史料包含的相同信息是A. 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B. 新的生产
15、关系迅速发展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从事商业经营人增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正确;商帮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和C项错误。12.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 秦汉时期的九卿B. 隋唐的门下省C. 宋初的中书门下D. 清朝的军机
16、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17、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13.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 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 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 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 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在下则疾声狂呼,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和“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
18、犹为不败之基础也”可知作者想要强调的是言政法不如转而从事生产,所以选择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4.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
19、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材料中“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A 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5.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20、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 新三民主义是此时期的旗帜( )B.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C. 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可知此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此时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答案为A;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材料内容是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就不能说是第一次,B错误;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中国革命性质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通过关键词“打倒
21、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得出国民大革命时期。了解大革命的进程和革命任务。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
22、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2)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总体评价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三说明理由。【答案】(1)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农时);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2)持否定(批评)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或官吏腐败)。【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积贫”的原因有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的岁币、
23、养兵较多军费开支大,还有就是冗官,由于材料一说到了前两个故答案应该是冗官。第二小问,材料二中“和戎”、“青苗“、“免役”、“保甲、市易”,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里面有关理财的措施,应该还有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第三小问,由材料二中的“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可见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由“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可见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2)由材料“公私皆病矣”,可见对王安石变法总体评价是否定态度。由材料“夺富民之利”, 可见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脱离实际,用人不当,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利益。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材料
24、一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材料二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材料三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
25、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谭嗣同湘报后续(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答案】(1)原因:甲
26、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名称:时务报;国闻报。(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3)关系: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和维新派宣传需要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时务报和国闻报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维新运动主张“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角度思考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