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高考历史重要复习资料总结:10.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
2、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
3、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2)被迫进行
4、长征:由于国民党规模空前的“围剿”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被迫进行传略转移。(3)遵义会议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事实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自己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共走向成熟标志,也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中共领导抗日:具体史实参考上面表格。 4、近代化十分曲折:(1)经济发展:随着国民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官僚资本排挤,仍然困难重重;(2)政治上:中华大地出现了新型的红色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壮大;(3)思想结合: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诞生的工农割据理论,既是革命理论,也是思想的重要结晶。
5、二、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两次严重挫折,原因和对策。 (1)挫折:一是指大革命失败,中共遭国民党右派屠杀;二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原因:前次: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叛变,主观上共产国际错误,中共陈独秀幼稚右倾;后次:客观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空前强大,主观上共产国际和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 (3)对策:前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结束右倾,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以毛泽东为首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工农割据革命道路,革命转危为安;后次:中共在遵义会议中结束左倾,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顺利完成长征,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三、中共走向成
6、熟的过程: (1)开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首次将马列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开始。 (2)发展-八七会议结束右倾错误,指明革命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列原理和中国革命结合典范,这是中共成熟的重要一步。 (3)标志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组织问题,解决了党内的长期分歧,是成熟的标志。 (4)深化根据国内矛盾和形势变化,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驾驭复杂局面,维护民族大局。中共更加成熟。 四、九一八事后中国的抗日运动总体特点和结局: 总体特点:(1)各自为战,未形成统
7、一战线:除中共外,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军和十九路军都处于自发抗日阶段,彼此孤立;(2)抗日和反蒋结合:由于蒋介石非但不支持抗日,反而破坏抗日,这些抗日运动大多抗日同时反蒋。 结局:大多被日伪和国民党勾结扑灭。 单元十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37-1945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 基本阶段特征: 日本疯狂侵略: (1)原因:日本是其军国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30年代的危机也为其侵华提供了客观环境。 (2)计划:初期以国民党为主要对手,以速决战为主要方法,从两个方向进攻企图灭亡中国,结果破产;相持阶段改变侵华方针,集中兵力进攻敌
8、后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后期负隅顽抗。 (3)罪行: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对沦陷区进行残暴殖民统治,包括扶植傀儡政权,经济搜刮掠夺,思想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等。 2、国民党两面性: ()被动抗日:初期组织正面抗战粉碎日寇计划,相持阶段消极避战,导致正面战场迅速恶化,出现豫湘桂溃败。 ()积极反共:制造反攻高潮,以皖南事变为最,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3)反动统治:政治独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结合,实行经济统制官僚资本膨胀。 3、中共坚持抗战: (1)促成和维护统一战线:发表抗日通电-红军接受改编提出三大政策,击退反共高潮处理皖南事变,维护统一战线服从抗日大局,调整政
9、治经济政策,团结各个阶层抗日。 (2)始终坚持抗战: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展开局部反攻对日寇最后一战。 (3)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巩固统一战线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团结各阶级阶层抗日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物质基础整风运动影响深远为争取抗日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点思想基础。 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随着日本侵华搜刮和国民党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趋于萎缩。(2)政治上:中国出现四个政权并存局面,国土沦陷。(3)思想上: 团结抗日共赴国难成为时代主流。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提出阶段:九一
10、八后,中共就发表抗日宣言;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随后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建立四个阶级的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促成阶段:华北事变:中共领导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为统一战线奠群众基础;西安事变发生,中共力主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形成阶段: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抗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1937年9月,公布国和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民族统一战线 (1)目标
11、前对内北洋军阀,后对外日本。 (2)力量前四个阶级联盟,后所有阶级阶层。更广。 (3)形式前党内合作,后党外合作;前有政治纲领,后无;前全方位政治军事思想合作,后仅军事合作。 (4)地位前中共从属,妥协;后独立平等斗争。 (5)结局前中途破裂,后渡过危机完成任务。 (6)国际前得到苏联支持,后得到更多支持。 四、两大抗日战场的比较: 区别:(1)位置不同-敌前正面,敌后侧面;(2)方式不同-大规模正规阵地战,小规模非正规游击战;(3)路线力量不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的片面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路线;(4)地位不同抗战初期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辅助地位;抗战中后期敌后战争日益成为抗日主战场。 联
12、系: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主力,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根据地,而敌后的开辟减轻正面压力,加速相持阶段到来;相持阶段,正面趋于消极,敌后十分困难,中共坚持抗日担负抗日主任务;1944年后,敌后开展局部反攻。 五、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时的根据地和抗日时期的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主要任务,政治经济思想上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有哪些?又有何根本相同? 参考: 不同:地理位置: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分布在南方几省的交界处的山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大城市和交通线周围的广大农村。 主要任务:前者是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后者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思想:前者在政治是工农苏维埃政权,后者是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前者在经济上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后者则保留封建制度实行双减双交土地政策;思想上前者左倾思想,后者则经过整风走向成熟。 不同的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中共改变革命策略;中共逐渐走向成熟。 根本的相同之处:都是在中共领导下,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只是根据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而已。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