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484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骅中学20202021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第卷(客观题 共 50分)注意事项: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 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A. 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 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 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 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

2、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这主要和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有关,B正确;当时法家思想是主流,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 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 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 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 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D. 大一统是历史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3、。”体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统一是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C正确。材料中是实现思想的统一的措施,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统一,与法度严明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中是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实现政治的大一统,不是说大一统是历史规律,D项排除。3.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

4、;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4. 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 主张改造理学B. 重书本轻实践C. 强调学术创新D. 注重道统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和“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可见,都是强调圣人之道的重要性,都注重道统权威,故选D。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造理学的信息

5、,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 “注重道统权威”,没有涉及“学术创新”,故排除C。5. 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这一论断A.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 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D. 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道器关系”、“天下唯器而已矣”等观点表明王夫之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起朴素的唯物主义体系,B正确;ACD与材料无

6、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6.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 凸显了务实的学风D. 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黄宗羲思想主张可从孟子中找到源头,故B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故A错误;题意没有体现学风和儒学主体的地位的问题,故CD错误。7.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

7、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8. 唐朝

8、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土的脸型与唐代武土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吴道子“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创作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甚至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等,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吴道子的宗教画吸收融合了“外来的绘画方式”,A项错误;“民间风俗画”直到宋代才兴起,B项错误;重视

9、“写实风格”与“宗教画”不符,C项错误。9. 公元 751 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 俘 2 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此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 转移”,该技术最有可能是A. 造纸术B. 火药C. 人工磁体指南针D. 活字印刷术【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季羡林认为这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也就是说中国的科学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唐朝传到了阿拉伯地区;指南针是在宋代才被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才出现;火药是唐朝中后期才被广泛使用,故A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四大发明的具体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

10、早出现并广泛应用的是造纸术,其次是火药。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与航海,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10. 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变化最能反映当时A. 国人由鄙视西方转向崇洋B. 中国由朝贡体制转型为近代外交C.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受冲击D.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从对抗到和解【答案】C【解析】【详解】由“夷”的使用量从21个到一个也没有,体现了当时对“夷”有了一定的认识,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受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只能说鄙视的态度有所转变,但并不

11、能反映出崇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著书的人的看法,无关当时清政府的外交体系,也不能代表统治者的态度,故BD项错误。11. 1867年,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的法国技术人员德克碑、日意格约定,如在“五年限满,教习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加奖两人银各二万四千两”。在开办徐州利国驿煤矿时,他要求“召集学员,学制机器”,待洋人限满辞退,全部由自己接办。由此可见,左宗棠A. 对既有体制有所反思B. 具有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C. 支持商办企业以求富D. 注重学习外国的企业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左宗棠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在中国学员和工匠在学会西方技术后便将洋人全部辞退,由此

12、体现了他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左宗棠对西方技术的重视,而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反思,排除A;福州船政局和徐州利国驿煤矿都属于洋务企业,看不出他对商办企业的支持,排除C;左宗棠注重的是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外国的企业文化,排除D。12.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其意在A. 强调反对专制实现共和的迫切性B. 说明暴力推翻北洋军阀的必要性C. 完善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理论D. 调整革命目标以适应时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

13、孙中山的斗争目标从国内专制政府调整为国外列强的强权,故D项说法正确;1924年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专制政府,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的斗争目标是外国列强,不是北洋军阀,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引文属于民族主义部分的内涵,体现了反帝的思想,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13.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C. 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D. 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

14、】【详解】据材料“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毛泽东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故C正确;当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尚未形成,故A排除;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4. 1882年10月,

15、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材料反映A. 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 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C. 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D. 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科举上榜者的名单通过电报迅速传到天津、上海各地,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优越性,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申报虽然有发榜科举名单,但不能说明它就是为政府服务的,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申报的教化功能,故排除D项。15.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

16、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两学”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B.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C. 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D. 民族救亡意识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朝士皆耻言西学”到“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意识凸显,故选D。当时的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故A错误。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表述错误,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材料没有显现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严重即可答

17、题。16.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和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 工人运动的发展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革命青年”、“新青年”、“进步青年”三个阶段,其中“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D正确;五四运动以后“进

18、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无直接联系,A错误;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李大钊推动青年学生深入工厂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C错误。17. 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A. 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 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D.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19、【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正确;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错误。18.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

20、国家。1935年3月以后,新生活运动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除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贷、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活动。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A. 政府重视引导民众传承历史传统B. 改良社会风气成为国民共识C. 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结合D. 西方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可知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材料“衣食住行”可知促进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好转;根据材料“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可知提高了

21、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军事素质;根据材料“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活动”可知支援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故可知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引导民众传承历史传统,而是强调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结合,A项错误。改良社会风气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但没有体现成为国民共识,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而是强调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反映了传统儒家道德与近代民族主义结合,D项错误。19.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

22、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究其原因是A.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 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 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D. 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能取得材料中提到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成就的原因是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实施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中国与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关系已经破裂,新中国没有得到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排除;C项,20世纪60、70年代处于“文革”时期

23、,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排除。20.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B.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C. “双百”方针的提出D. “二为”方向的提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成了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材料以评弹艺术为例,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故C项正确;社会民众强烈需求不是

24、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是在1953年底,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双为”方针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背景时间不对,故D项错误。21. 苏格拉底创立了独特问答法,其分为三步:第一步,用诘问的方式使人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二步,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问答法A. 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B. 弥补了智者学派理论上的缺陷C. 以否定权威为出发点D. 使理性占据希腊社会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苏格拉底创立的独特问答法有利于充分调动被问者的思考积极性,突出的是人文主义精

25、神,A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弥补了智者学派理论上的缺陷,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2.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学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A. 号召人们追求现世幸福和物质享受B. 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C. 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D. 明确提出反对天主教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学者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对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史实可知,文艺复兴时

26、期提倡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对物质的享受。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表述的是人文主义与世俗之风联系在一起,与精神世界的信仰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3.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A.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

27、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4. 从神学向科学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从精神因果论向物质因果论的转变,始于此前的科学革命,但是19世纪的一些理论学说极大加快了这一转变步伐。其中最重要的是A. 牛顿的经典力学B.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C. 达尔文的进化论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9世纪的一些理论学说极大加快了这一转变步伐”可知1859年达尔文的

28、进化论有力冲击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从精神因果论向物质因果论的转变,故C项正确;17世纪牛顿提出经典力学,排除A项;量子理论诞生于1900年,排除B项;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排除D项。故选C。25. 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A. 新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

29、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根据材料“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可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A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

30、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选项排除。第卷二、非选择题部分(共3小题,26题26分,27题12分,28题12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二宇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盂子认为民貴君轻;苟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 democra

31、cy源于希腊文 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

32、义。【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不同:内涵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 本质和目的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本质是为地主统治阶级服务的,主权在君,目的是使人民顺从君主的统治。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目的是限制主权者的权力,建立民主政治。根源:中国古代民本

33、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西方主权在民思想则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3)现实意义:民众作为社稷的根本,以民众为施政的基础;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能妥善处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谐、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信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评价:结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关所学内容首先要看到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民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

34、的利益出发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从以上角度分析作答即可。(2)不同:结合两则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但国家主权由君主所有,西方的“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拥有国家主权,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所以两者内涵不同;从两者的本质和目的上看,中国的“民本思想”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民众服从君主的统治。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君主权力是由人民订立契约给予并且可以收回,目的是限制君主权力,建立民主政治。根源: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以此角度分析其经济根源即可得出答案。

35、(3)依据以上对中外民主思想的分析可知当今政治同样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妥善处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等,结合对当今政治现实的理解作答。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

36、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的理解。【答案】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新经济因素产生,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思考并探索新的道路。实践:国共合作开

37、展国民大革命;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行了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形成毛泽东思想,最终取得新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解析】【详解】本题要就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展开阐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新经济因素产生,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思考并探索新的道路。所以新的领导阶级、

38、新的指导思想、的出现决定了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行了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都是探索新的道路的具体表现。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医政日趋颓废,中国新式知识精英积极倡言发展医疗卫生建设。1903年,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附设医学实业馆(后改为医学馆)。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其下辖的卫生科负责医疗卫生。各省不同程度地设立地方卫生行政机关。清政府为防治疾病、清除烟毒,建立了多种新式医院。1908年,民政部设立外城官医院,免费救治病人,“还管理治疾、防疫、卫生事宜”。同年,

39、清政府颁布了预防时疫清洁规则等专门法规,各地政府随之不同程度地举办了学校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事业,支持非官办医疗卫生事业,倡导医学研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时,清政府派遣伍连德为首的医官前往,迅速扑灭了鼠疫。然而,由于经费、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医疗改革各地进展不一,有的医院和医学堂停办,诸多事项办理迟滞或议而未办或未曾议及。摘编自李传斌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的医疗卫生改革。【答案】(1)原因:传统医疗卫生管理日渐颓废,公共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新式知识精英的倡导;包括医学

40、卫生在内的欧美文明的逐渐传入;清末新政的推行。(2)简评:从性质上看,属于清末新政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行为;从内容上看,覆盖地域广、改革举措多;从效果上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缺乏系统性,各地发展不平衡,执行力有所欠缺,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清末,医政日趋颓废”得出传统医疗卫生管理日渐颓废,公共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材料“中国新式知识精英积极倡言发展医疗卫生建设”得出新式知识精英的倡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以包括医学卫生在内的西学的传入也是清末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原因。(2)简评:根据所学知识,清末的

41、医疗改革属于清末新政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说明改革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行为;根据材料“1903年,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附设医学实业馆(后改为医学馆)。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其下辖的卫生科负责医疗卫生。各省不同程度地设立地方卫生行政机关”“1908年,民政部设立外城官医院同年,清政府颁布了预防时疫清洁规则等专门法规,各地政府随之不同程度地举办了学校卫生、防疫等公共卫生事业,支持非官办医疗卫生事业,倡导医学研究”可得出覆盖地域广、改革举措多;根据材料“1910年东北鼠疫爆发时,清政府派遣伍连德为首的医官前往,迅速扑灭了鼠疫”可得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综上所述,清末医疗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的,据材料“由于经费、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医疗改革各地进展不一,有的医院和医学堂停办,诸多事项办理迟滞或议而未办或未曾议及”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系统性,各地发展不平衡,执行力有所欠缺,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