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4413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课程亟待重视和挖掘“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段源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文字,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提到了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高度,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对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问题。肖艳执教的欢庆丰收(教案刊登在中国音乐教育2009 年第 1 期)是一节以黑龙江地区满族民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音乐课,曾在 2008 年东北三省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大会上展示。这节课体现了教师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对本地民族

2、民间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整合,像跳竹竿、东北好、青青竹子会唱歌等一些课例一样,在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一、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即地方课程教学的现状及意义曾在欧洲一所学校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来自五大洲的十几个孩子组成的一个班级里,教师一开始先让孩子们演唱自己家乡的歌,通过歌声介绍自己从哪里来、属于哪个民族、代表了哪一个国家,以唱歌这种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如果问我们的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歌吗?能不能通过演唱家乡的歌来介绍自己?相信,很多学生早已不知道也不会唱家乡的歌了。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在文化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都忽略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

3、承问题;多数地方课程和乡土教材没有很好地开展和利用起来,有的地方还没有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主要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内容;音乐教师大多缺乏对这方面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家乡的民歌从未听过、唱过。事实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化作用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所以,注重挖掘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作用,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熏陶、感染学生,打动和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潜移默化地给他们打上民族音乐文化的烙印,使他们在熟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成长和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保护、挖

4、掘、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着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二、总结有效的方法策略,做好地方课程。形成地方音乐优秀教学系列案例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上有了较快发展,很多省市与国家级专业音乐出版社合作,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内容融入教材之中,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地方教材。在教学上也做出了很多可喜的尝试,一些地方课程的研究课在全国教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有了良好的开端。真正要上好一节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课,教师在课外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补充学习很多的东西。诸如,要全面了解地方的民俗历史、音乐文化,体验音乐作品的风格韵味;

5、还要结合学生特点,组合、筛选教学内容,掌握进入音乐知识学习和介绍民俗常识的合适契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等等。为真正让学生品味、体验到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风格特色,我们一方面需要呼吁社会力量的支持,帮助教师配备地方特色的音像资料、音响设备,培训教师提高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在各地骨干教师队伍中,将收集到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优秀案例系列化,总结有效的方法策略,帮助、引导教师克服困难,共同上好 20的地方课程。现以欢庆丰收为例,总结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策略,为进行地方课程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1、依据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地特色,

6、准确把握、演绎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准确把握地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完美演绎乡土教材音乐内容,原汁原味地表现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到、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理解、表现能力及二度创作水平的考验。每个教师都要努力学习和研究所讲授的音乐内容,揣摩、掌握其风格特点,做到字正腔圆地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以,教师要把提高自己放在第一位,重视感受、体验、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这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欢庆丰收一课的执教者肖艳,起初是带着家乡人要唱好家乡歌的愿望,利用家乡阿城是满族发祥地之一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武装自己,并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民俗文化常识,下载音乐、图片等资料

7、。为了满族歌曲范唱及伴奏音乐的完满制作,教师满怀着对满族音乐的喜爱与执著,多次赴满族乡采集音乐素材、座谈访问,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为了使范唱能够体现歌曲的韵味,教师唱歌给满族同胞,多次听取他们的意见,直至得到满族同胞的赞许。演唱风格上的严谨,使学生听到了韵味十足的满族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增强了学生对满族音乐的喜爱程度,拉近了学生与满族音乐的距离。良好的范唱和录音制作不仅成为了教学的一大亮点,而且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通过教师韵味十足的范唱,使学生感受到歌曲欢庆丰收、喜歌的民族气息;结合满族音乐,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互动式介绍,使学生对满族服饰、游戏、舞蹈等民俗文化和历史等内容有

8、了了解。在听、唱、看、舞、做等多种民族风格浓郁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满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教师在反复学习、试讲过程中,越发增进了自身对满族音乐的热爱之情,甚至有了做满族音乐系列教学的良好愿望。2、依据民族特色,筛选、组合音乐内容,采用情境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体现每个地方民族的优秀音乐内容很多,用一个特定的情境进行贯串,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感受体验音乐。内容选定后,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一条主线、多条辅线的贯串方式,使得音乐内容的选择有主次、知识的切入有先后、民俗文化的取舍有顺序,做到多而不乱、清晰顺畅。欢庆丰收的设计就是教师选用、拓展了黑龙江地方课程教材内容,为音乐作品创设情境为主线,辅以知识

9、技能、民俗常识两条辅线。教学中,三条线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这节课的设计首先考虑满族民歌的主题“庆丰收”,采用了“庆丰收”的情境主线贯串教学的每一个内容,如欣赏典型的满族音乐太平年调学跳空齐舞,演唱歌曲欢庆丰收,聆听喜歌练习满族游戏“赛威呼”(赛船),都采用了符合满族民俗生活的情景内容贯串,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表现和实践的愿望。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很难浓缩在一节课完成,因此,根据音乐的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常识和接受的方式都很重要。欢庆丰收一课是将每一个音乐内容贯串在民族特色的情境中:听音乐,模仿坐马爬犁、敲击马蹄的节奏上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并在这里暗示学生,马曾是满族人民的交通工具。欣赏太平年调,结合视频观看满族特点的空齐舞,观察服饰特点,模仿典型的“太平步”动作,使学生获得乐舞体验。聆听欢庆丰收音乐,插入互动式服饰介绍,使学生对满族服饰有进一步感知。教师范唱喜歌,让学生知道它是满族人民喜庆日子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顺带了解满族吃、住方面的生活习俗;做满族游戏时知道“威呼”是满语“独木舟”,知道满族同胞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盛大民俗活动莫勒真大会上唱喜歌、进行各种竞技表演,还有“赛威呼”游戏等等。一节课下来知道那么多民俗的常识,而且都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学生像是在音乐中游历满族民俗文化的展览,全新的乡土气息令学生目不暇接

11、、兴趣盎然。3、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参与的空间,将音乐知识技能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欢庆丰收这节课学习实践知识技能的“点”有十余处,虽然整节课知识技能含量多,但仍做到了教学流畅,学生学得轻松。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将知识技能集中地展现出来,这种分散呈现的方式,不仅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体现了关注音乐的原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地听赏、感悟、体验音乐的空间。如:节奏的体验是通过教师敲击急促的马蹄节奏,以学生实践的方式,用音乐调整、集中学生的情绪及调动对节奏的反应能力,让学生有兴趣随着音乐去做。用对比的方法体验音乐中不同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带给人的感受,是在完整静听第一遍太平年调音乐后

12、进行的,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满族音乐,体现了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意图,传递了建立正确听辨音乐习惯的信息。划旋律线、哼唱、记忆主题在欣赏太平年调中完成。教师提示学生感受主旋律,听音乐时抓住音乐主题;在复听音乐时,设计了用肢体语言划出旋律线的环节,避免了三年级学生难于用语言表述音乐感受的困难,使借班上课的学生也能较准确地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在学生感受体验满族民歌欢庆丰收后,教师带领学生唱谱,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旋律只有 do、re、mi 三个音组成,从而感知满族民歌用音节省、旋律平稳的特点,随后完整演唱欢庆丰收。教师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发现喜歌旋律比欢庆丰收的旋律多两个音。通过

13、唱,让三年级学生略知是哪五个音构成了这首民歌的旋律,演唱五声音阶;又顺便知道了喜歌是满族的“拉空齐”,是对唱,并开展师生间的对唱体验。这些认识过程在教师的有效设计下层层展开,不仅符合学生学习音乐的规律,而且顺理成章。认识乐器“腰铃”:教师让学生听辨腰铃音色、尝试演奏腰铃,都是在歌曲聆听体验中进行的,而且采用了探究的方法。如设问“他们的腰间多了什么”,鼓励学生发现、认识腰铃;提出“你怎样使它发出声响”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其演奏方法,师生互动共同总结腰铃的三种演奏方法;听辨、感知歌曲伴奏中腰铃在强拍伴奏的节拍特点,在随音乐的伴奏中,逐步熟悉了歌曲旋律。为赛威呼创编节奏,提供了学生创造体验的过程,大

14、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因为是为参赛创编节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倍感新鲜、情绪高涨。一节满族音乐的教学像一次别开生面的晚会,这节综合了若干知识技能、民俗常识的,教学容量多、信息量大的音乐课,给学生留下了特别的感受。下课了,学生们那不愿离去的情景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学生是否喜欢地方音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展示到位。4、利用多重实践形式,为学生创造复习巩固民族民间音乐的条件。一节好的音乐课带给学生的是新鲜的视听冲击力,有的会给学生留下一生的记忆。一首歌曲真正学会要有一个记忆过程,曲不离口才能熟化形成记忆,这就是为什么高难度的电视剧主题歌、节奏复杂的流行歌曲学生都能学得会,“文革”期间的

15、样板戏人民大众都能唱得了的道理。为巩固学生的音乐记忆,我们可以利用班级期末歌咏比赛的方式复习巩固;可以采用以班级或小组向家长汇报的方式巩固;还可以在课间采用弥漫式聆听的方法,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播放学会的歌曲,让学生对这些宝贵的音乐爱不释手、朗朗上口,因熟知而牢记,让这些优秀的音乐真正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让每个年级接触一组家乡的民族民间音乐,通过欣赏一首歌(乐)曲、学唱一首歌曲、学跳一个舞蹈动作、学说一句民族语言、认识一件民族乐器、知道一个民俗故事的“六个一”音乐实践活动,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逐渐地认识、了解自己家乡的、本土的音乐,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及民俗文化,从而弥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不足的缺憾。总之,我们要让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具有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唱出自己家乡的歌,让世界从歌声中认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