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威先生教案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课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课的教时。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课改理念的落实。第一节课,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
2、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2. 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3. 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4. 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5个-)第二节课,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文章的原因和目的。(“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从上的课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故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