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 周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 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 等级制度走向消亡【答案】B【解析】【详解】周代服饰以正色为贵,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却开始推崇作为“间色”的紫色,打破了原有的礼乐制度,说明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甚至走向崩溃,故选B;服饰多元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A;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走向消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2. 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
2、人工栽培稻谷,其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已发现的同时代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A. 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B. 中国最早完成食物采集到生产的转变C. 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D.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人工栽培稻谷,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因此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在1万年前,世界上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实现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且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不
3、仅有长江流域,还有黄河流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3.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儒家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信鬼神,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
4、和墨家的主张相反,并非互补,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C。4.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无论何种情况,均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贵族横行的打击,故排除B,C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
5、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 职位世袭的权力B. 建立武装的权力C. 设置官员的权力D. 行政管理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度下诸侯和郡县制度下官员均需要拱卫中央,二者的管理权力相同,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制官员是任命,故A项错误;郡县制长官没有建立武装权力,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力任命封国内官员,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故C项错误。6. 汉
6、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行。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这表明A. 汉代奉行文化开明政策B. 中央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 儒学开始取得统治地位D. 诸子学说有顽强生命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使其成为汉代的主流思想,确立了其官学的地位,故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专制的体现,而不是文明开化,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
7、主流地位的确立,而不是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7.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 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分封制不利于统一,故D正确。材料说明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排除。分封制不利于加强王权,故B排除。材料反映郡国并行不利于消除内乱,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8. “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
8、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C. 韩非思想的影响D. 墨家学说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读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狂放不羁,隐逸行乐。其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老庄学说中“避世”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注重礼节;C注重规范秩序;D项主张兼爱非攻。9.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9、,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要求根据现实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属于法家的思想,故选D。A、B两项分别反映了墨家的“尚贤”和“兼爱”主张,故排除;C反映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故排除。10.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B. 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C. 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D. 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
10、”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正确;A项指的是皇帝制度,故错误;C项解决的是君臣关系,故错误;D项指的是专制主义,故错误。11.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他的大哥太伯、二哥虞仲主动避逃荆蛮后,季历方才继位。这反映了A. 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B. 墨家选贤任能思想的影响C. 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D.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遭破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有3个嫡子,但他想传位给贤能的小儿子季历。季历深感为难”,结合所
11、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说明嫡长子继承方式得到认同,故A正确。墨家选贤任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西周,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礼文化辐射到长江流域,故C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没有遭破坏,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12、组成的封建宗法制。12.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A. 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C. 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D. 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周的分封制是严格遵照周礼执行的,如果诸侯出现九鼎相当于谋逆,但是这些到了东周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那么就是说诸侯已经不在尊奉周王,分封制的礼治被破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13.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
13、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4.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 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B. 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 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D. 有效防范了宰相擅权【答案】A【解析
14、】【详解】材料说明中枢机构由尚书发展为三省制,这表明中央官职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合理行使决策权力,减少人为性失误,故A项正确;尚书官职权利和地位的不断演变体现的是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三省制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但材料显示并不是在分析三省制如何分割宰相权力,而是在叙述中央机构的演变趋势,故D项错误。15.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 )A. 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B. 明晰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C. 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D. 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答案
15、】D【解析】司马迁认为秦朝时期没有实行分封制使其后来没有受到分裂战争的干扰,所以可以看出其是在肯定郡县制度的功效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16.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A. 史记记载B. 研究论文C. 秦简记述D. 民间传说【答案】C【解析】【详解】秦简记述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故选C;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但毕竟不是当世人的史料,不是可信度较高的史料,排除A;研究论文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作为史料,排除B;民间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可信度较高的
16、史料,排除D。17.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一称谓源于A. 内外服制度B. 古代地名C. 西周分封D. 汉初封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因此,“齐鲁之邦”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西汉初年没有“鲁国”,故D项排除。18. 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62年湖北随州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墓。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 分封制遭破坏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 宗法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
17、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中心先在今天的陕西境内的镐京,后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洛邑,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墓主僭越了周朝礼制,说明此时应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文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点睛:领会题意,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青铜器制作。19. 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
18、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A. 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 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答案】B【解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标准化建设,故答案为B项。A、C项对题干中的措施有一定影响,但题干材料信息重在为何能够实行,因此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0.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
19、A. 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 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 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答案】C【解析】材料中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特点,故C项正确。避讳在周朝就已经出现,故排除A;B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可以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避讳”是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体现了“皇帝地位至高无上”。21.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中朝制度C. 刺史制度D. 察举制度【答案
20、】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称亡秦孤立之败”,因此在地方推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因此A正确;中朝制度是汉武帝加强皇权的体现,B排除;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排除;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标准是孝廉,D排除。故选A。22. 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A. 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B. 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 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 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皇后设置的官吏和机构的裁撤,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影响
21、到了权力的分配,故A正确;B属于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材料中只是裁撤皇后设置的官职,并不能避免外戚干政可能性,故C错误;材料中关于裁撤官员与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23.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A. 民贵君轻说B. 人性本善说C. 先义后利说D. 浩然之气说【答案】A【解析】朱元璋仇视孟子的原因是孟子的有些主张不利于君主集权的强化,由此可知,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民贵君轻说,故A项正确;而人性本善、先义后利、浩然之气等学说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故BCD错误。点睛:本
22、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设问中的“最可能”,选择时对选项进行比较,选最让朱元璋仇视的学说即可。24. 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这表明宗法制A. 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B. 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C.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D. 保证了各民族间团结【答案】C【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纽带,促使亲情发展,“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说明民族文化传承作用,C正确;A属于社会稳定;B与材料意思相反;D中各民族团结说法绝对。点睛:商周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
23、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5. 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最早具有监察百官职能的官吏应是( )A. 节度使B. 御史大夫C. 提刑按察使司D. 刺史【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最早设置监察官员是秦始皇,他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作为副宰相,
24、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边远藩镇的军政长官,C设立于元朝的司法官员,D是西汉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官员,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26. 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认为“冷了想穿衣,饿了想吃饭”、“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在天性的作用下,人会违法乱纪。他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该思想家可能是A. 荀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强调性恶论,“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实际上是礼法并用,这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A项。BC项,通过题干“反对单纯的只讲关
25、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是说明法对一般的儒家教化和法家惩戒的思想,排除;D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不符合题意,排除。27.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积极影响是A. 发展社会经济B. 抵御侵略C. 加强交流D.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发展古代社会经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护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BC错误。28.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
26、刻且持久的印记。”在政治方面,秦朝给中国留下的印记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答案为B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科举制是从隋朝开始的选官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C、D项。29.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讲述了一个故事:“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件事情从本质上反映了A. 秦二世时相权较大,威胁皇权B. 赵高愚弄皇帝C. 秦二
27、世不能知人善任D. 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大意是:秦朝宰相赵高想要造反,害怕群臣不听从他的命令,打算做个试验检测。赵高进献一头鹿给秦二世,对秦二世说:“这是马。”秦二世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成马。”问左右的侍臣,侍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讨好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事实上反映了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易发生叛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丞相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皆不敢反对,说明丞相位高权重威胁到皇权。故A正确。BCD只是材料中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30.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28、。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B.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C.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D.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官员如果失职将被免职的现象,这说明秦朝不是世袭的而是任免的,这是官僚政治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如果失职将被免职而非失职现象十分严重,故A项排除;地方官员不仅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还有其他的职责,故B项排除;“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说明社会秩序并不稳定,故C项排除。二、材料题3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
29、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闻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据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歌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多枚铜钱,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
30、生活“得到了发展。(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答案】(1)表现:人民开始定居而耕;生产工具耒、耜的出现和使用,使粮食产量增多有了剩余。精神生活例子:河姆渡人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历史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记载。(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作用: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4)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演变。【解析】【详解】(1)表现:据材
31、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可知,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人民开始定居而耕;据材料“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生产工具耒、耜的出现和使用,使粮食产量增多有了剩余;精神生活的例子: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历史信息:据材料“在郭家庄发据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多枚铜钱”可知,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据材料“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歌文字”可知,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记载。(3)变化:据材料“公作则迟、有所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可知,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出现。作用:据材料“公作则迟、有所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可知,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由集体耕作到租佃制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4)据所学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