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30个,60分)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
2、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
3、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2.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天下一家”的观念已经出现。周朝统治者将各地区、各部族的人们广泛地联络起来,使人们有了统一的“网络系统”进行交流。这个“网络系统”包括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周朝统治者将各地区、各部族的人们广泛地联络起来”可以推知本题所涉及的”网络系统”应该包括了网络地方和网络部族两个方面。禅让制早在夏朝时候就已经被世袭制所取代,且与材料主旨直接联系,故错误排除A选项;分封制度是西周
4、用来联系地方的制度而宗法制度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用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制度,符合材料主旨,故正确,B选项正确;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慢慢形成的地方管理制度,逐渐被封建王朝所使用,并未被周朝统治者推崇,故错误,因此C选项和D选项含有,故分别错误。3. 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桑田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受之露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A. 以政府控制全国土地为前提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C. 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有利于北方经济
5、恢复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露田”、“桑田”等可知,该制度是北魏的均田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故D正确;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故A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制度,和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无关,故B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没有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4.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 青铜兵器B. 铁制农具C. 皇帝宝座D. 祖先牌位【答案】D【解析】【详解】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所以,和都有自己的含义。“宗
6、”字,结合所学,与祖宗、宗法制、宗庙等相关联,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因此代表宫室屋宇,表示宫室屋宇中的祖先牌位,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5.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自然环境对
7、民主政治的影响,故A正确;B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6. 它是一种神奇的制度,把全国各地域纳入中央之一统,尤其是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民众突然发现,它已经事关千家万户,几乎每个家庭的命运都和它紧紧相连,其带来的光环效应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把全国各地域纳入中央之一统,尤其是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民众突然发现,它已经事关千家万户,几乎每个家庭的命运都和它紧紧相连,其带来的光环效应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可知,这一制度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引起千家万户关注的科举制,故C正确;郡县制、行省制不符合“其带来的光环效应成了人们
8、热议的话题”,故AD错误;分封制没有把全国各地纳入中央一统,故B错误。7.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井田制逐步确立B. 宗法制日益强化C. 分封制趋向崩溃D. 礼乐制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王、挑战天子权威的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走向崩溃,因此C选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逐渐崩溃和瓦解,其他选项错误。故选C。8.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
9、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 汉朝的丝绸之路B.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 明朝的朝贡贸易D. 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外贸易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结合所学选项中C符合题意。所以选C。9. 周渍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这里所描写的女装形式最有可能流行于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清【答案】B【解析】【详解】从诗句来看,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结合所学知识
10、可知,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B正确;汉朝服饰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宋代、明清程朱理学兴起,对女性装束要求较严格,排除C、D。10.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句话说了唐朝政府不准工商业者改行,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
11、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句话表明了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分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传技艺的学习,据此答案是。是对材料的曲解。【考点定位】古代手工业11.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
12、念。故本题应选B项。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的事实,C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错误;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
13、D错误。13.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A. 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B. 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C. 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D. 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
14、“社会伦理”。这不仅论证了社会压迫、社会剥削的合理性,而且反对被剥削阶级的任何反抗,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辩护作用,故D项正确,两项错误;社会科学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自然科学理论,故B项错误。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14. 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 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 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 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 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斗争,属于正义的斗争。漫画中把义和团杀外国人
15、视为“野蛮”,而把外国人杀义和团视为“文明”,作者通过漫画讽刺这一现象,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5.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解析】题中信息表明,从周天子及王后,历代皇帝及皇后,不断举行“籍田”、“亲蚕”仪式,说明了历代统治的“重农”思想,这也
16、是农业(种植业和蚕桑业)是中国古代经济主体的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6.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是制度层面的重大创新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变相的封建”“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知,钱穆认为行省制不利
17、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正确;变相的封建不等同于分封制,排除A;从钱穆的观点来看,其认为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钱穆认为行省制是变相的封建,意味着这并不是制度创新,排除C。17. 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时间(俄历)机构(政府)3月2日第一届临时政府5月6日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7月24日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9月25日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
18、可知,临时政府之所以一直在更替,主要是没有满足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愿望,引起人民不满,陷入困境,导致政府更换频繁,故C项正确。二月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并存的两个政权,但是临时政府的更替主要是没有解决人民面临的生存问题,排除A。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不能全面反映表格信息,排除B。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D。18. 中共某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减。”“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 “一边倒”B. 独立自主的
19、和平外交方针C. “另起炉灶”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中国,因此中央决定联合苏联,采取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A正确;B是宏观上的外交方针,不是具体的外交政策,不能解释题干内容,排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苏联无关,排除C、D。19. 美国商业周刊对某次会议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有些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得出以上结论的主要原因是A. 中、印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发挥了大国作用
20、C.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D. 美国没有在印度支那会议中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印度支那会议”“世界外交舞台”可知,这一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B正确;A不属于世界外交舞台,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间是1971年,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与题干中“印度支那会议”无关,排除C;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20. 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A. 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B. 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C. 主宰了联邦政府D. 保持
21、了政策的一致性【答案】C【解析】【详解】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从材料中的“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等信息可以看出,两大政党主宰了联邦政府。故答案为C项。美国的政治生活包含政府、国会、联邦法院,题干中强调的是两党垄断了总统选举,并未包括国会和联邦法院,A项说法夸张,排除;B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执政政策上有差异,排除D项。21. 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比较准确的是A.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 从欧共体到欧盟C. 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 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不同
22、阴影区域可知,这是美苏冷战时期,而美元符号和“让欧洲重新强壮起来”可知这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C正确;题干美元符号说明是经济领域的对抗,而非军事领域,排除A;欧盟成立之后苏联已经解体,而且欧洲一体化过程中,逐渐减弱了对美国的依赖,排除B;图片中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而非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22.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A. 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 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C. 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 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是史学新方法题之哲学
23、思辨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上是1936年底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局势都很重视,本质上是担心中日战争的爆发会危害美国在华利益。23. 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中国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B. 党纲通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D. 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材料反映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不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
24、21年党纲的通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1年党纲没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说明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学生应该紧扣题干关键词“解读不正确”,从逆向思维入手,即可排除理解正确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4.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
25、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 “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始提出B. 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 和平统一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D. 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具有灵活性,D正确;“一国两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提出,故排除A;B出现在1987年,故排除;1979年中国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所学海峡两
26、岸关系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25.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答案】D【解析】【分析】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建国以后,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目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急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
27、了建国初期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详解】 26. 18世纪中期以后,所谓对外贸易,已非中外双向对等贸易,而仅仅局限于在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这一“极不正常的格局”。这一格局A. 阻止了西方的早期殖民侵扰B. 确认了中华文明的领先地位C. 巩固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D. 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中外贸易“局限于在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反映了该时期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没有积极进行海外贸易,故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D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外
28、贸易的情况,没有涉及中国抵御西方外来侵略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外贸易的情况,不等同于中华文明领先与世界文明,且该时期西方国家逐渐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巩固对外贸易的优势,而是强调中国没有利用中外贸易的优势,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故C项错误。27. 史观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按照这观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该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十月革命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 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体,这符合整体史观内
29、涵,因此可以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A正确;十月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革命史观视角,排除B、C;工业革命是现代化史观视角,排除D。28.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
30、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29.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
31、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点睛:明清社会转型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表现有:赋税制度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高产农作物引进、租佃制盛行、人口增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帮和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30.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
32、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31. 比较两幅图,提取有关西周到秦朝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信息:西周实行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体现典型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西周集中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突
33、出显示了黄河流域在孕育中华文明中的作用;秦朝疆域大为扩展,南方及广大边疆得到开发;西周的分封推动天下一家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 秦朝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加强; 秦朝修筑了长城,游牧和农耕分界线开始凸显。(只要符合图片蕴涵信息,答其它也可以)说明:秦实现了大一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等; 生产力的发展【解析】【详解】结合图片反映出信息,提取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如从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看,西周实行分封制,以王族为主体,体现典型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两朝疆域看,;西周集中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突出显示了黄河流域在
34、孕育中华文明中的作用;秦朝疆域大为扩展,南方及广大边疆得到开发等。说明过程侧重原因,以从两朝疆域看,;西周集中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突出显示了黄河流域在孕育中华文明中的作用;秦朝疆域大为扩展,南方及广大边疆得到开发为例。西周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因此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即文明孕育之处,而经过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升,加之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对周边地区大力开拓,使得南方和广大边疆地区得到开发。32. 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
35、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
36、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
37、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解析】【详解】(1)主要因素:据材料
38、“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可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据材料“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可知,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据材料“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据材料“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可知,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据材料“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可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据材料“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可知,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据材料“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可知,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据材料“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可知,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