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1711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1)、(2)题。(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解析】(1)选D,(2)选C。第(1)

2、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含义和N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第(2)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

3、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原因。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4A.地层B.地质构造C.背斜D.向斜(2)突破5A.判断岩层位置关系B.判断形成顺序C.分析大气环境D.研究生物群落种类答案:(1)BD(2)AB突破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

4、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突破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到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突破3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

5、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突破4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突破5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出露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

6、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突破6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2020烟台模拟)地形变速率是指每年地表产生变形变位的速度,下图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地形等变速率线(mm/年)图。完成1、2题。1.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沉积较快B.风力沉积较快C.火山喷发强烈D.地壳抬升较快2.受地形变化影响,图示河流河口地区可能()A.三角洲面积缩小B.地表趋于崎岖不平C.河流下切更强烈D.海水侵蚀作用增强【解析】1选D,2选D。第1题,与西侧相比,台湾东侧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东侧位

7、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抬升较快。沉积形成在地势低洼地区,不是地壳上升速率较快的原因。火山喷发强烈形成火山地貌,不是地壳上升。第2题,受地形变化影响,河流落差会减小,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携带到河口的泥沙减少,图示河流河口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可能会增强。三角洲可能向内陆移动,面积不一定缩小。地表趋于平坦。河流下切减弱。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A.断层形成时间早于地层B.形成的内力作用相同C.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4.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

8、经适宜建坝蓄水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解析】3选D,4选A。第3题,图中断层将地层切断,说明形成时间晚于地层;形成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内力作用是岩浆活动;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山地;岩层属于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一侧。第4题,图中a处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d处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加固训练】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

9、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1)、(2)题。(1)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形成T层之后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10、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后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形成T层之前,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能力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

11、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解析】(1)选B,(2)选C,(3)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

12、风积地貌,如沙丘等。第(2)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第(3)题,洼地增多增大,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断流时期,即冬春时节。此时东北地区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流水作用弱,水土流失和沼泽化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由上题可知,洼地是风力侵蚀所致,河流长期断流,风力作用加强、河床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容易导致土地沙化现象。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此时为冬春时节,蒸发并不旺盛,盐碱化现象不明显。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

13、方法(1)突破1A.流水B.风力C.冰川D.海浪(2)突破1、3A.流速与搬运能力B.流速与沉积作用C.风速与搬运作用D.风速与侵蚀作用(3)突破2、3A.水土流失成因B.沼泽的形成C.土地荒漠化的成因D.盐碱化的产生答案:(1)A(2)D(3)C突破1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14、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突破2沉积作用与地貌沉积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突破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

15、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突破4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2)河流流向的判定。海平面升降会引起河流入海口侵蚀和堆积过程的变化,进而引起河口地带河谷形态的变化。下图为某河流入海口处河谷示意图。其中裂点是指新河床与老河床的转折点。据此回答1、

16、2题。1.任何一级阶地坡形成时,相对于河口地带,海平面()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2.推测该河口地带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应该是()A.持续下降B.持续上升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解析】1选B,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平面的升降对河口地带河谷形态影响很大,当海平面上升时,河水与海平面之间的差变小,以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阶地,而当海平面下降时,河水与海平面之间的落差增大,流水下蚀作用强烈,河床下切,导致阶地形成,所以每次阶地坡形成时,海平面持续下降。第2题,由材料可知,图中河口地带形成了多个阶地,在形成一个阶地坡时间内,海平面持续下降,河流下切明显,而在阶地形成以

17、后的一段时段内,河床变化较小,说明此时下蚀作用比较弱,说明海平面下降不太明显,所以河口地带海平面是波动下降的。【加固训练】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多河道,多次分汊和汇聚构成辫状。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扇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大C.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D.周边水体一定是湖泊(2)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下蚀作用为主,河道较深B.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多河道C.主要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流量稳定【解析】(1)选C,(2

18、)选B。第(1)题,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处;扇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周边水体可能是湖泊、河流。第(2)题,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图中辫状河流位于冲积扇上,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河道较多、较浅;辫状河流坡降大,多河道,多次分汊和汇聚,流量不稳定。能力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2019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解析】选D。读图结合图例,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而风化侵

19、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突破1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内力作用答案: D 突破1板块运动与地球地貌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突破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

20、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 “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A.是岩浆发源地B.是岩石圈C.a是板块生长边界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2.示意图中的大陆是()A.欧亚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美洲大陆【解

21、析】1选D,2选D。第1题,图中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源地;位于大洋板块,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a 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第2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欧亚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2019南昌模拟)读下图,回答3、4题。3.上图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动明显。甲同学作出了一些解释,不正确的是()A.地中海处在两大板块消亡边界B.红海属板块的碰撞

22、挤压区C.阿拉伯半岛处在三大板块的交界处D.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4.有人说,珠穆朗玛峰的身高会继续 “长高”,原因是()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B.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C.亚洲板块与欧洲板块的挤压D.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解析】3选B,4选A。第3题,地中海地处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属消亡边界;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从板块运动方向可以看出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阿拉伯半岛地处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第4题,珠穆朗玛峰为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6.图中示意的是()A.大西洋中脊B.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中脊D.印度洋中脊【解析】5选D,6选A。第5题,读图可知,结合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板块为非洲板块;图中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故为美洲板块。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的左侧是南美洲,右侧是非洲,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