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课时作业 D 基础导学 B 考情解读 A-焦点一 古代农业-焦点二 古代手工业 重难突破 C 考情解读 考点 真题考向 命题规律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5年11考)2020年全国卷,26(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本讲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偶有涉及。试题重在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小农经济的产生原因及特点,农村租佃关系的变化原因,汉初经济恢复及发展的表现,手工业的区域分布、经营特点及其影响等知识的准确理解 2020年全国卷,25(曹操实行屯田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020年江苏卷,1(商代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2020年
2、江苏卷,5(明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2020年山东卷,16(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人口密度的变化)2019年全国卷,27(清朝江南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2018年全国卷,41(古代中国的大豆种植)2018年全国卷,24(战国以前铁器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017年全国卷,26(唐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2017年全国卷,25(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17年全国卷,26(唐朝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5年5考)2020年全国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019年全国卷,27(明中后期地区经济的差异)2018年全国卷,26(北宋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2017年
3、全国卷,25(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016年全国卷,27(明末市镇手工业发展影响农村租佃关系)基础导学 焦点一 古代农业 农业起源 1.原始农业: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2.作物格局:1 。3.产业结构:以2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工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木器、骨器等。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唐朝: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3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水利设施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4 、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2.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5 等 耕作方式 1.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4、进行农业生产,即“6 ”。2.小农经济(1)产生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7 的出现。(2)产生时间:8 。(3)特点:分散性;封闭性;9 ;脆弱性;保守性。(4)地位:在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南稻北粟 种植业 曲辕犁 都江堰 筒车 千耦其耘 私有土地 春秋时期 落后性 思维提升: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农业格局 原始农业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方式 土地制度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存,其中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 土地经营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5、 典例研析 1.2019年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C 解法指导:获取信息“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调动知识“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分析研判 佃农(佃户)属于个体农耕,材料信息“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以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C项正
6、确;根据材料不能断定当时江南地区“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中商品化生产,D项错误 锁定答案 C 对点训练 1.2020年全国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A 解析占城稻与大、小麦适应的土壤和需要的水分不同,占城稻由南方地区推广到北方地区,大、小麦被推广到南方地区,这就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7、,A项正确;发明翻车是在三国时期,且材料没有涉及翻车,B项错误;仅凭占城稻与大、小麦的推广不能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均衡,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占城稻与大、小麦都属于面食,其推广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结构,但不是“根本改变”,D项错误。焦点二 古代手工业 生产部门 冶炼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10 ”;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纺织业 1.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11 ”的称号。2.棉纺织业(1)宋末元初,边疆地区种植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2)元代12 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3)元
8、明时期,江苏的13 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4)明代后期,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业 1.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14 。2.南北朝时期烧制出成熟的15 。3.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时期16 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5.元代开始进入17 生产时期 青铜时代 丝国 黄道婆 松江 青瓷 白瓷 景德镇 彩瓷 经营方式 家庭手工业 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官营手工业 产品主要是满足皇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直到18 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
9、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1.兴起:19 时期。2.特点: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供民间消费。3.发展:(1)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20 占据了主导地位。(2)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从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21 开始产生 明代前期 春秋战国 官营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典例研析 2.2019年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D 解
10、法指导:获取信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调动知识“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分析研判 元明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发达,特别是江苏的松江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山东所产棉花“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是由江南与北方地区经济的差异导致的,D项正确;我国交通方式的变革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A项错误;此时期土地制度没有调整,依然是土地私有制占主导,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与货币制度无关,且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没有改变,C项错误 锁定答案 D 方法技巧:历史选择题审题干要“五看”(1
11、)看时间空间定位答题范围:根据题目的时间(公元、世纪、年月、朝代等)和空间(某大洲、国家、地区、流域、城市等)范围来锁定答题范围。(2)看关键词定位答题对象:找出原因、表现、历史的特殊名词等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3)看所考查知识定位教材内容:把选项和教材的具体知识联系。(4)看题目结构定位答题方向:搞清题干中主干语、条件限定语和答项语,特别答项语,明确考查的意图。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5)看题目类型定位解题方法:搞清基本题型,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思考和把握,找到解题方法。对点训练 2.2020
12、年全国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然后到市场上购买官府所需物资,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B项错误;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
13、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重难突破 1.重要概念(1)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2)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从这一点而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但二者还有区别: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
14、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也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佃农经济:出现于战国时期,是指因无地或少地
15、而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地租的农民,与地主之间形成租佃关系。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佃户等称谓。特别关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2.不同时期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时期 措施 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废井田、开阡陌 魏晋南北朝 江南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安抚流民、轻徭薄赋 唐朝初期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时间 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明清 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实行“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
16、”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 3.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比较 形态 经营模式 产品流向 地位 作用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供皇室和官府专用,产品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不利于生产技术交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供民间消费,产品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一种家庭副业 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在封建社会普遍存 在,在近代开始破产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时作业 1.2020年株洲市一模
17、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B 解析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的比重很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B项正确;商朝已处于奴隶社会,不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D项错误。2.2020年贵阳
18、市摸底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铁制生产工具发展 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 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 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A 解析由春秋战国以前零星的沟渠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说明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A项正确;自然灾害严重是春秋战国以前与战国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出现的共同原因,而非“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春秋战国以前与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经济一直发达,C项错误;中国古代国家一直重视农业生产,D项错误。3.2020年常德市期末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
19、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B 解析根据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都记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说明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女织”的特点,D项错误。4
20、.2020年济宁市一模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B 解析隋朝的都城长安,即现在的西安,位于黄河流域,隋朝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这有利于保障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B项正确;粮仓的设置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新突破,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北方,不能说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加强,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5.202
21、0年绵阳市诊断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D 解析北方的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农业经济的交流,不是农作物的格局,A项错误;仅凭北方的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不能断定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C项错误。6.2020年山东省模拟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
22、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D 解析清朝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无地者不再交纳丁银,这就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改动,D项正确;材料中的改动与专制集权、重农抑商政策、文化控制无关,A、B、C三项错误。7.2020年龙岩市一模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该铭文()A.需与文
23、献记载相印证才能体现它的证史价值 B.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反映铸鼎者的价值取向 D.其最主要价值在于可研究我国早期文字演变 B 解析五祀卫鼎属于实物史料,客观、真实,具有最为可信的证史价值,是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B项正确;五祀卫鼎属于实物史料,无需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就能体现它的证史价值,A项错误;仅凭材料不能断定该铭文是否反映铸鼎者的价值取向,C项错误;该铭文最主要价值在于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西周社会状况包括“文字演变”,D项错误。8.2020年黑龙江省顶级名校期中联考北魏天兴元年正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
24、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隋代建立后“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于京师。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节约民众生活成本 B.保证官府作坊优势 C.垄断手工业的生产 D.确保国家财政稳定 B 解析北魏与隋朝征集部分地区乃至天下的能工巧匠于京师,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官府作坊的技术水平,保证了官府作坊的技术优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节约民众生活成本,A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能保证官府作坊的技术优势,但不能垄断手工业的生产,C项错误;政府征集能工巧匠于京师,不能确保国家财政稳定,国家财政主要与小农经济有关,D项错误。9.2020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载嘉兴
25、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织”。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载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这些记载表明()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B 解析明朝时期的王江泾镇因主要发展织绸业而繁荣,清朝初期的盛泽镇因主要发展绫绸业而繁荣,这说明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雇佣生产关系的产生,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而非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C项错误;材料涉及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非农
26、产品,D项错误。10.2020年内江市、遂宁市二模沿海走私的现象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态。(1)民间商人出远洋,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2)沿海官兵私自遣人或役使军士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3)出使外国的官员载运私货或夹带商人至国外走私(4)沿海民众与海盗勾结向国外贩卖商品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海禁政策未真正实行 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 D.传统手工业优势明显 D 解析根据材料“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载运私货或夹带商人至国外走私”“向国外贩卖商品”可知,当时沿海走私的物品主要以贩卖国内货物为主,这反映出当时传统
27、手工业的优势明显,D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沿海走私的现象是由海禁政策的实行导致的,B项错误;仅凭沿海走私的现象不能说明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C项错误。11.2020年山东卷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人口
28、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解析本题通过给出三幅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图,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这个小切口切入,考查历史上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变迁。根据图1可知: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根据图2可知: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根据图3可知: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