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知识要点归纳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背景、表现、意义。(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2)表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一书。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3)意义:部分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学习西方的影响。(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观点:“中体西用”,主张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4)
2、影响: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维新思潮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影响。(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宣传西学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冲破封建纲常网络的维新勇士,发出时代最强音。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3)观点: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4)影
3、响: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三民主义的提出、内涵、意义。(1)提出:1905年。(2)含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核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3)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以其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思想阵地、活动基地、主要内容和影响。(1)背景帝
4、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要求进行思想革命。思想: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思想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民主
5、和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条件。6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含义、核心、意义。(1)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2)含义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4)意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7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意义。(1)解决问题:重点解决为什么要革命,如何革命的问题。(2)内容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中共中央压制
6、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
7、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主要任务;1957年,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3)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5)影响: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8概括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救亡图存)、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
8、、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地主阶级学“器物”。从甲午战争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9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1)背景:1976年10月,结束“文化大革命”,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
9、倾错误;1978年中国政治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政治上: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上: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组织上:拨乱反正。(3)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10指出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问题、形成两个阶段的背景、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影响。(1)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创立过程(一)创立阶段20世纪80
10、年代背景时代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历史依据: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1987年“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二)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背景: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邓小平南巡。内容深刻
11、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指出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再次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结果:在其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影响: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1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问题、内容和影响。(1)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内容: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影响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12简述科学发展观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意义。(1)解决问题:重点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2)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意义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