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质量检测(十六) 山地的形成一、选择题(2020洛阳模拟)某地理研学实践小组,计划对如图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他们针对掌握的资料(某区域地质简图)做了分析。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下图,完成12题。1从甲地到乙地,其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解析:1.A2.A第1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可知,甲乙之间为山峰,因此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2、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正确,B错误。第2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只能发现D地层及其以下的地层,即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正确,B、C、D项错误。“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北天山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图1为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3新疆北天山“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B冰川侵
3、蚀强烈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D流水侵蚀强烈4“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A沉积岩层B变质岩层C侵入岩层D喷出岩层5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解析:3.C4.A5.D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泥火山”是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结合图示可知泥火山多分布在天山和断层附近,说明是泥浆和气体沿着岩层的破碎断裂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因此C选项正确。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泥火山”喷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
4、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说明泥浆中含有油气,这只能在沉积岩层环境才能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第5题,根据图文材料分析独山子附近“泥火山”主要是沉积岩层中的黏稠泥浆从天山背斜岩层和断裂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的。因此其形成过程的主要地质过程是地壳挤压,隆起形成背斜岩层,超过岩层的承压能力后岩层断裂,泥浆在压力作用下就岩层背斜顶部和断层的破裂地带喷出,然后泥浆慢慢堆积形成的。符合其形成的地质过程为D选项。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完成67题。6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
5、可能演变成()A背斜山B向斜山C背斜谷D向斜谷7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花岗岩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石灰岩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砂岩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黏土解析:6.B7.A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较深,说明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其槽部物质结构紧密,不易遭受侵蚀。如果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未来最可能演变为山地。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0,说明乙处的岩层出露地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乙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
6、,岩层破碎,受到外力侵蚀而成为谷地。从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丙处海拔比其附近地区高,为突出的小山地,说明该处受到的侵蚀力度小,因此可推测其岩层最可能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硬度高、耐磨损,不易风化;石灰岩、砂岩和黏土均极易受到侵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2020德州模拟)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该固定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如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
7、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A处附近B处附近C处附近D处附近9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东南再往正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解析:8.D9.D第8题,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根据图中岛链的形成年代,距今时间最短的,应该就是“热点”,由此推测“热点”位于图中的处附近,D对。其他三处板块已经移动过,不是热点,A、B、C错。第9题,因“热点”在处,最年轻的岛屿是最靠近“热点”的。因“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
8、在不断远离“热点”,所以从20移动到180处就是板块的移动方向。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分布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那个岛屿在最南,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移向东南。(2020双鸭山模拟)如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1011题。10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
9、)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解析:10.C11.D第10题,由材料可知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下图:F、E处为断层,L1就是断层面和水平面的交线的延伸方向,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其为东北西南走向。ABCD岩层上面覆盖有一个水平岩层,所以也很容易找到岩层面和水平面的交线,就是L2,结合指向标,其走向为西北东
10、南走向。第11题,图中各岩层和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BCDE(岩层一般越往下越老)G(G侵入到了上面各岩层中)FT(F覆盖了G,T在F之上)f(f切断了F),所以G在T前,也在f前,A、B选项错;年龄最新的应该是最表层的,C错;T岩层距今300万年,E岩层距今6 500万年,G在TE间,所以可能是1 400万年,D正确。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图中断层、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BCD13图中()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解析:12.A13.B第12题,后形成的岩层将先
11、形成的岩层切断,图中断层左侧没有沿积岩,说明是断层形成后,右侧才有沉积岩层形成。岩层处发生明显错动,说明形成后岩层被断层切断。再有岩层沉积。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对。B、C、D错。第13题,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图中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A错。乙处物质是沉积岩层,直接来源于地表,B对。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C错。根据图例,丁处岩石是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D错。二、非选择题14(2020广东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队登山运动爱好者5月1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图b)出发,乘车沿崎岖山路历经近5小时到达威尼坎加国家公园,然后开始徒步登
12、山。沿途景致优美,附近可见高耸的雪山,徒步约10千米后到达海拔5 050米的彩虹山(图a),一名队员站在蓝天白云下享受被“彩虹”包围的感觉,且面向正北拍照留念。(1)简述彩虹山地貌景观近年来才被人们发现的原因。(2)指出彩虹山的地质构造,并推断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3)判断登山队员拍照时当地的大致时刻,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可知,彩虹山地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不易被发现;且据材料可知海拔为5 050米,曾被冰雪覆盖;后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第(2)题,据图a可知,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
13、。该处地貌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考虑。据图可知为砂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当地早期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后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队员面向正北拍照留念,据图中影子的方向位于东南方向,则可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方向照射;材料中提到拍照日期为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据图可知此时影子较短,因此可判断时刻大约为下午15时左右较为合理。答案:(1)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海拔高)曾被冰雪覆盖;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2)褶皱(背斜)。当地早期为沉
14、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后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3)当地时间大约14时30分(13:3015:30)。通过游客的影子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拍照日期为5月1日;且影子较短,故判断时刻大约15时左右较为合理。15(2020聊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湖南、广东等地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的丹霞地貌发育广泛。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平顶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某地理小组在对上述丹霞地貌考察时发现,丹霞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考察人员还发现,许多峡谷中热带
15、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如图示意某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分布及“沟谷雨林”景观。(1)简述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2)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植物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3)分析“沟谷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的成因可从岩石类型入手,再结合其地貌特征进行分析,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红色砂砾岩是沉积岩;是地质史上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砂砾岩;后由于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中低山脉,垂直节理发育;后经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风化作用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平顶
16、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第(2)题,该地是丹霞地貌,平顶山体,麓缓、坡陡的地形,地形影响土壤厚度,进而影响植物分布,导致山顶、山麓、山腰因地形的差异而植被分布出现差异;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形成丰富的腐殖质层,土壤肥沃,加之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 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形成了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第(3)题,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
17、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即“沟谷雨林”的形成与河谷温度高、降水多有关;丹霞地貌发育的地方,多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丹霞地貌四周崖壁陡立, 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增加沟谷的温度;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使湿润气流更容易进入,降水多;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利于植被生长;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答案:(1)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2)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土壤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 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3)位于我国东南部,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气温更高;四周崖壁陡立, 使阳光反射更强,沟谷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湿润气流容易进入,降水多,水热条件好;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