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0702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4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1页
第21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2页
第22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3页
第23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4页
第24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5页
第25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6页
第26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7页
第27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8页
第28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29页
第29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0页
第30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1页
第31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2页
第32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3页
第33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4页
第34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5页
第35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6页
第36页 / 共37页
08、教育学【简答+论述】背诵要点(37页).pdf_第37页
第37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5.教育具有长期性6.教育具有生产性7.教育具有民族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的基本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2、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背诵要点第1页 共37页三、近代社会的教育的基本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

3、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 16 世纪的德国);3.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4.教育的世俗化;5.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四、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规律发展现象教学启示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

4、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不平衡性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互补性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扬长避短第2页 共37页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因材施教六、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论述)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5、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

6、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八、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九、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第3页 共37页1.加速人的发展2.发掘人的潜能3.提升人的价值4.健全人的个性十、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

7、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此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还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十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

8、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十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第4页 共37页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除以上功能之外,教育还有活化文化、融合文化等功能。十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第一,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第二,校园精

9、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三,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等。十四、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十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控制

10、人口数量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十六、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5页 共37页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十七、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

11、(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十八、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

12、学校的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师的教学目标第6页 共37页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十九、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

13、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客观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二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14、实践能力。4.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二十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类别根本任务作用德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灵魂与统帅,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前提和支持,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第7页 共37页力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能基础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

15、力。动力,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劳 动 技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综合其他四育,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二十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论述)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

16、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二十三、素质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另外一个版本: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二十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第8页 共37页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督导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十五、中国学生

17、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二十六、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社会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应按照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改革学制,

18、调整教育结构,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学制的重大变化,究其根本原因,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人口发展状况教育事业的规模、投资、发展规划及其结构调整等,都要考虑到人口因素。4.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总是植根于本国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的,即使从国外引进,也会或多或少地根据国情加以改革。此外,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也是制约教育制度的一个因素。第9页 共37页二十七、从横向来看,教育制度的发展趋

19、势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二十八、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从教师方面看,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

20、;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十九、学生的主要权利和义务(一)权利1.受教育权(1)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指年满 6 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2)学习权。指学生有权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3)公正评价权。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书和毕业证书的权利。2.人身权(1)身心健康权(2)人身自由权(3)人格尊严权第10页 共37页(4)隐私权3

21、.财产权(1)财产所有权(2)继承权(3)受赠权(4)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二)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三十、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

22、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职业。教师职业化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具有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的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三十一、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

23、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第11页 共37页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十二、教师的教育机智(一)含义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教育机智的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教

24、育技能的概括,也是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和机敏地影响学生的教育艺术。(二)影响因素1.教师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前提)2.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4.教师的思维品质、性格与气质类型及能力(三)主要表现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四)内容洞察力;思维力;反应力;判断力;应变力三十三、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基本条件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三十四、教师的职业素养(论述)(一)道德素养第12页 共37页中小

25、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三)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

26、技术手段的能力。(四)身心素养1.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2.身体素养三十五、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理想的建立。它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想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2)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最后是知识结构的优化。(3)专业能力的发展。它是教师综合素质

27、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4)专业自我的形成。第13页 共37页三十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教师的在职培训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5.同伴互助6.教师的自我教育三十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二)教师的教育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十八、教

28、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评价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14页 共37页(二)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

29、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三十九、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述)(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

30、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相容(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态度对师生关系有直接的影响。(2)教师领导方式:在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3)教师的智慧: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4)教师人格因素:研究表明,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第15页 共37页影响师生

31、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等。(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身体状况等,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3)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4)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特别是教师能与学生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理解

32、学生,这是解决师生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5)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教师应牢固树立民主思想,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地处理问题,用更为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学生的独特个性行为表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一般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要经历四步:接触亲近共鸣信赖。(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作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要加

33、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2.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学生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这对于形成良好师生第16页 共37页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正确认识老师学生应该摒弃对教师的固有成见,要学会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老师的付出,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的师生双方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基础。3.其他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34、四十、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制约学校课程(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三)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四十一、目标模式1949 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泰勒认为,如果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学科专家的建议(也有人称为学科的逻辑);学生的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社会的要求)。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

35、这些目标?3.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目标模式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四十二、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第17页 共37页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三个特征。2.课程计划的构成

36、(1)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四十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2.课程标准的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四

37、十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四十五、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课程计划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和可操作性。(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18页 共37页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态度;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学校的特点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合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学生的学习。(4)校外环境校外环境包括政府

38、机构和社会各界。四十六、课程改革的目标(论述)(一)总体目标(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以及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39、.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四十七、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第19页 共37页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4.农村中学课

40、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四十八、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论述)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四十九、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论述)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

41、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提高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还要锻炼并形成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已不能再关起门来搞教育,而应该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五十、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论述)1.在对待

42、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第20页 共37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教学,最终促进教育的发展。五十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

43、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44、。五十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第21页 共37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五十三、当前课程

45、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论述)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十四、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五十五、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

46、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五十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第一,间接性与概括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第22页 共37页接地去认识世界。第二,引导性与指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第三,简捷性与高效性:通过学习间接知识,可以减少探索的时间,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第四,交

47、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第五,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在掌握知识与提高认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五十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

48、统一(双边性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五十八、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2.领会知识第23页 共37页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五十九、我国中

49、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乌申斯基曾经说过: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正是体现了这个原则。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直观性教学原则(四)启发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

50、,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五)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六)巩固性教学原则第24页 共37页(七)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八)因材施教教学原则1

51、.基本涵义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六十、讲授法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

52、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六十一、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

53、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第25页 共37页六十二、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六十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论述)(1)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的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不足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六十四、备课要做好那三方面的工作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其

54、次,要钻研教科书;最后,广泛阅读教学参考资料,选取合适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六十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第26页 共37页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6)气氛热烈:

55、指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另外一个版本:(1)明确教学目的,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内在动力;(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5)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6)布置好课外作业。)六十六、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56、.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六十七、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论述)1.二者联系(1)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2)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2.二者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

57、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第27页 共37页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方面内容。六十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要注意全

58、面性(统一性)要注意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两化”的过程(2)要实现德育过程的“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六十九、简述疏导原则1.基本涵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要求(1)讲明道理,疏

59、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第28页 共37页七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论述)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体现了该德育原则。2.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七十一、教

60、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2.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都要在学校党组织和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因此,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状况,制定互相

61、配合的方案;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工作必须耐心细致,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七十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的力量教育第29页 共37页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求。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

62、首先要求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2.贯彻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在建立集体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注意集体的组织和管理,更要注意集体意识、舆论的培养。(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辨证统一起来。七十三、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1.语言说服法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

63、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针对性;(2)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3)引导总结。2.事实说服法七十四、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运用奖励与处罚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奖励与惩罚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方面,奖励和惩罚分别是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二者不可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奖励和惩罚又是相辅相成的,在奖励的同时,应该指出不足;第30页 共37页在惩罚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

64、己的长处。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教师对奖励谁,惩罚谁,奖励什么,惩罚什么,奖励和惩罚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且教师的奖励和惩罚都应该具有针对性和确切性。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第五,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七十五、德育的途径(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小学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二)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外、校外活动(四)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六)班主任工

65、作七十六、班级的功能班级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和特点决定的。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1.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管理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的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第31页 共37页七十七、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管理是属于一种微观、具体的学校管理层次。其主要管理工作范围是对组成班级的学生的管理。因此,围绕育人的教育目标,现代中

66、小学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班级教学管理2.班级德育管理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4.班级生活指导5.班级组织建设6.班级制度管理七十八、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述)1.存在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应对策略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七十九、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论述)1.处理原则(

67、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第32页 共37页(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八十、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1.营造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重视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八十一、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班集体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学生具有归属集体的需要和愿望,班集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场所。学生在班集体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乐趣,感受到班集体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68、,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八十二、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八十三、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69、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第33页 共37页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八十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首要任务)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八十五、操行评定(1)概

70、念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2)原则: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公平客观;促进学生发展。(3)操行评定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4)操行评定的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学生家长了解子女的综合表现;有利于科任教师了解学生。(5)操行评定的注意要求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避免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第34页

71、共37页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指班主任对一个时间段(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整个班级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根据一定的标准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八十六、个别教育工作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1)优等生的特点优等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2)对优等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1)中等生的特点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

72、生;第二类是甘居中游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2)对中等生的教育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论述)(1)后进生的特点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

73、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第35页 共37页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八十七、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外、校外教学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从两者的联系看,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二者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同时,二者在教育过程中是相互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为课外、校外教育提供条件;课外、校外教育运用所学知识,锻炼活动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发展和提高。2.课外、校外教育又区别于课堂教学

74、,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对于课堂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范围。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活动延伸,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开辟的领域,它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的发展有有其本体性的功能,也就是说,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八十八、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因地、因校制宜八十

75、九、教育行动研究法的特征1.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4.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第36页 共37页九十、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述)(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是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是教师必须首先面对的关系,也是在职业行为上必须首先要协调的关系。在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教师需要处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

76、和自己作为社会职业者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其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职业活动,是一种事业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必须处理好的根本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涵盖了教师职业活动内部全部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是将教育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教师与之发生的关系。(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中心就是师生关系。(

77、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职业劳动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从现象上看是“教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展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活动,知识与技能是教师直接操作的对象,但是,教师操作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还在于学生。因而,“育人”是教师职业劳动的本质。(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职业劳动不只是同别人交往,也是同自己交往,即教师也把自己作为职业行为所要调节的对象,就是对自己提出道德的要求,在自己的心中树立起一种职业行为的形象。(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与自己的发展,也属于教师与自己关系范畴。但是,强调教师自己的发展,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把学生作为一种发展对象来看待,也要把自己作为一种发展对象来看待。教师的自我发展,也是教师职业行为调节的对象。这是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发生的关系。第37页 共3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