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8063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六章 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5)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现

2、代文明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缩小。(2)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图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2)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微点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

3、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微点2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判断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般认为城市化比重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中期阶段。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迁移方向和示意图来判读城市化进程阶段。微点3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微点4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

4、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微点5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化进程与特点(2019高考全国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回答13题。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型中的多数城市()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型的城市

5、,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均衡性 B边缘性C集中性 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D2.B3.A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市化已

6、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小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20世纪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迁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

7、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2020济南评估)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据此回答12题。1该城市发展历程可能是()AQPN BNPQCPNQ DNQP2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P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BQ阶段城市交通体系较完善CN阶段城郊农业最发达DQ阶段工业产值不断降低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N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0%,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只有约35%和15%,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P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0%,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约为18%和32%,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Q阶段第三产

8、业比重约为65%,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只有约5%和30%,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阶段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但城市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还没有达到最高,A错;N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第一产业比重大,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郊农业并不是最发达的,C错;Q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最高,交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比成长阶段有所减少,但工业仍然不断发展,产值继续上升,B对、D错。答案:1.B2.B(2020青岛质检)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

9、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回答35题。3推测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辽宁 B上海C湖南 D安徽420002005年,吉林省的()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 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 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5图示时期,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A重庆

10、一直高于陕西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解析:第3题,两个时段,M省级行政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普遍较低。20002005年,M省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该时期镇区人口减少,镇区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城化贡献率高;20102015年,由于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镇区人口增多,镇化贡献率提高。综上分析,上海符合该特点。故B选项正确。第4题,20002005年吉林省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为正值,说明镇区人口在增加,故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总数应该增加,故B选项错误;该图反映的信息是吉林省

11、镇化贡献率为正值,说明镇区人口增加,但不代表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故C选项错误。第5题,城化贡献率与镇化贡献率呈负相关,城化贡献率越高,镇化贡献率相对越低。读图可知20102015年重庆镇化贡献率低于陕西,说明重庆的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故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20002005年重庆镇化贡献率高于陕西,即城化贡献率低于陕西,故A、C选项错误。答案:3.B4.D5.D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高考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

12、kmB1520 kmC2025 km D2530 km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地表气温升高生物多样性增加 地表径流增多A B C D【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B2.C(高考全国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回答34题。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图解思路】【尝试解答】3.D4.B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过程对社会环境的不利

13、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3.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2020安庆重点中学联考)在干旱区,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洲及背景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读绿洲城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图,回答13题。1绿洲城镇

14、与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相比()A环境承载力大 B社会文化差异小C经济基础薄弱 D交通通达度较高2制约绿洲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 B风沙C矿产 D水源3下列措施中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的是()A荒漠化治理 B水利设施的建设C人工植被的培养 D光照资源的开发解析:第1题,绿洲城镇规模较小,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较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明显要薄弱。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绿洲城镇位于干旱地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第3题,环境问题的治理、水利设施的建设、人工植被的培养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较大。答案:1.C2.D3.D(2020邯郸模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

15、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回答45题。4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5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B河流远离,未穿城区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解析:第4题,图示该县城呈同心圆状,则建城的前提条件是地形平坦开阔。而河谷中地形狭窄,则该处能修建城镇的突出优势是地形平坦。第

16、5题,图示八卦布局的形式使环形道路与放射状道路多处相连,可避免车流汇集导致堵车。答案:4.B5.C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判读内容分析解决问题读图名,明主题根据图名确定示意图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中的坐标、线条、数据中找出表达的要素。如图1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图2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表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的大小;图3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

17、意图,从图例看主要包括城区范围,交通运输点、线等要素的发展变化抓要素,看变化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某城市不同时期地理要素变化曲线图多以距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城市化要素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该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如图2的判读要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的要素,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如图3的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城镇数量、交通线路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用原理,析特征根据图中城

18、市化要素的发展变化判断某地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如图1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从图2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外迅速减小;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最终在距市中心69 km附近形成人口密度最大的住宅区。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图3表示某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C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城市带)(高考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9、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判读流程】第一步,读图名,明主题。图为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第二步,抓要素,看变化。由图可知,在距市中心10 千米附近,2010年较1990年人口密度增长最大。第三步,用原理,析特征。由图示信息可知,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在距市中心6千米范围内的城区,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

20、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说明城市的一些功能区迁出城市中心区,故该市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尝试解答】(1)D(2)D(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2题。1阶段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2引起阶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时期,市区向郊区逐渐扩展,判断该城市是一种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故答案选B项。

21、第2题,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城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导致的,C正确。但不能说明城市内部经济衰退,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A、B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D错误。答案:1.B2.C(2020临沂模拟)下图为某城市1980年、1995年和2010年东西方向及南北方向的人口密度(单位:千人/km2)剖面图。据此回答34题。3能正确表示该城市发展方向的是()A向东向西B向东向北C向西向南 D向南向东4近30年来,图示地区()A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B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C近郊区人口持续增长D中心城区和近郊

22、区范围越来越大解析:第3题,读图知,东西方向上东部近郊地区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大,而且其范围距离中心城区远,说明城区向东发展;从南北方向看,北部近郊地区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大,而且范围距离中心城区远,说明城区向北发展,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向东向北。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在东西、南北方向,近郊区城市人口密度一直在增大,而中心城区先增大,后减少,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心城区的地价上涨,环境恶化,而近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价较低,环境质量较好,吸引人口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区迁移,从而产生了郊区城市化的现象;该过程近郊区范围是增大的,但中心城区的范围并非越来越大。答案:3.B4.C选择题(2020

23、辽宁朝阳抽测)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回答13题。1日本都市圈建设的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A雏形阶段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2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 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A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以核心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拉大D已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加速阶段和成

24、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阶段是雏形阶段。第2题,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圈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题,由图可知成熟阶段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以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缩小;是否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无法看出。答案:1.A2.D3.A(2020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

25、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回答46题。4康杜村村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A劳动力房产耕地 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 D耕地劳动力房产5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6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

26、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4题,土地征收前的第一阶段还是典型农村,依赖的资源是耕地;第二阶段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主,耕地已被征收,则农民就业以到工地打工为主;第三阶段,村庄被大学包围,可出租房产,获得收入。第5题,在土地征收前,村民就业以农业耕作为主,则甲为农民;第二阶段,土地征收后农民只能选择务工,则乙为工人;阶段三大学城建成、高校入驻,村民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则丙为房东;比重较小的可能是开商店,则丁为店主。第6题,2001年至2015年间,居民就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非常迅速;可推测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答案:4.D5.A6.B(2020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随着

27、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国多地行政部门规划提出“合村并居”理念,即在适当的位置选地,建设高密度村居,采用增加绿地、广场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降低高密度建筑的负面影响,以此来营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场所。据此回答78题。7“合村并居”的理念,限制了乡村的()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C用地规模 D人口流动8“合村并居”的实施,可以()A优化乡村用地结构 B降低人口密度C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D促进乡村竞争解析:第7题,由“建设高密度村居”,可判断合村后会大大减少住宅用地,则可限制用地规模。“合村并居”将几个邻近的乡村整合成一个乡村,所辖人口变多,加之基

28、础设施的完善,新乡村的服务种类会增多、服务等级也会得到提升。第8题,“合村并居”通过高密度安置农户,会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也能重新利用原来闲置的土地,则可优化乡村用地结构。合村是把几个小乡村合并,没有增加区域内的乡村人口,则人口密度、比重变化不大;合并后成为一个整体,也降低了乡村之间的竞争。答案:7.C8.A(2020汕头模拟)等时间交通图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一般指从中心地出发,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读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回答911 题。9据图判断,该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最可能是()A地势崎岖 B河流穿城而过C东南部为山地 D气候干旱10图示地区出现两块“

29、时间飞地”,其成因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地铁站 B大型商场C汽车厂 D生态保护区11从方便工作和生活角度,该市未来兴建公租房应选择的方位是()A东南部 B西南部C东北部 D西北部解析:第9题,图示等时间交通线在东南部明显稠密,说明东南部同样距离交通耗时较长,则可能是东南部为山地导致的,故C正确。第10题,图示两块时间飞地,交通时间都小于周边地区,说明两块飞地交通便捷,则可能位于交通站点处,故A正确。第11题,公租房应布局在地价较低、交通便捷之地,图示西北部交通时间较短而交通条件较好,且距离市中心较远而地价较低,故D正确。答案:9.C10.A11.D(2020北京西城区模拟)“城市绿心”指在城市

30、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据此回答1213题。12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13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

31、处;“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工业不发达。据此分析选C。第13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

32、,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据此分析选C。答案:12.C13.C(2020赣州模拟)下图表示四类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14关于四类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正确的是()A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多B环境良好,就业压力小C产业结构的调整起步早D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15目前类城镇()A环境污染严重 B企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C节能减耗成果显著 D环境人口容量上升解析: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发展水平均下降,说明该地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减少;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

33、升高,但发展水平也升高,说明该区域污染严重,但经济发展快,就业压力小;类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资源消耗、环境负效达到较严重程度的时候才开始进行的,起步并不早;类城镇后期资源消耗、环境负效下降,但发展水平升高,说明其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第15题,根据图示可知,类城镇的环境负效目前较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目前的类城镇环境污染不会严重;企业分布通过图示看不出;该地资源消耗依然很高,故节能减耗成果并不显著;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负效降低,故环境人口容量上升。答案:14.D15.D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

34、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回答1617题。16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 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改善市内大气环境A BC D17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增大城市风强度加强城市地下径流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A BC D解析:第16题,建设

35、“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第17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答案:16.B17.C(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据此回答1819题。18推测西安市2020年将出现()A“郊区城市化”现象

36、 B“虚假城市化”现象C“滞后城市化”现象 D“逆城市化”现象1919722020年,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A北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B北部科技先进C北部交通便利D北部工业发达,经济基础好解析:第18题,根据材料,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新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最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选D。第19题,西安北部科技不先进,北部交通也欠发达,经济状况欠佳。根据图示信息,西安北部靠近渭河,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价低廉;北部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选A。答案:18.D1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