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5分)1. 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A. 加强对外开疆拓土B. 促进边远地区开发C. 构筑边疆安全屏障D. 防范异姓诸侯叛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国多在远离周王室统治的边远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构筑边疆安全屏障,故C正确;对外开疆拓土、防范异姓诸侯叛乱不是主要目的,故AD错误;促进边远地区开发是客观影响,故B错误。2. 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
2、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A. 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B. 土地制度的制约C. 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D. 法律规定的严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以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故B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国王对国家财产的所有原因,同皇室的奢靡生活无关,A项错误;诸侯割据纷争同材料无关,C项错误;造成材料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土地制度,不是法律规定,D项错误。故选B。3. 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
3、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这一现象说明A. 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B. 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C. 汉武帝假弃道家黄老学说D. 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论总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热消退则医学成就高,而神仙热则医学成就低,可见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医学的信息,无法判定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排除A;材料表明汉武帝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C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医学注重养生,故D错误。4. 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
4、准则。这反映出A. 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 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A中“普遍”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5. 曹魏时期,选官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A. 扩大了统
5、治基础B. 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C. 打破了门第观念D. 改变了乡里选的选官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曹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说明的是当时选官制度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B正确;AC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6.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 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 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 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 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货物兼通,将以利用。
6、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说明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可知,交换的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否则违者科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A错误;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错误。7. 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
7、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法A. 方便查询工人信息B.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C. 加强管控特殊地区D. 放松了对地方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然后听鬻之”来看,唐朝政府对武器制造进行了严格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方便查询工人信息不是唐朝实行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唐朝对特殊地区的管控加强,排除;D项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8.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
8、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 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 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 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不
9、符合题意。故选C。9.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被束之高阁。这反映了A 重政治轻科技观念不利于科技发展B. 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经济C. 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D. 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体现的是中国古代重视政治而忽视科技的发展,这是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A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场对科技的导向作用,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10. 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
10、,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A. 倡导格物致知B. 提出知行合一C. 莫定心学基础D. 主张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程颢认为“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这些主张在后来的心学中被发扬光大,由此可知,其奠定了心学的基础,选项C正确;材料主张内求,与格物致知不同,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知行合一,排除B;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11. 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 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 民间制瓷工场
11、规模扩大C. 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 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1612年瓷器的“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选项内主语和程度词的运用即可作出判断。12. 东汉末年开始
12、的割据分裂,历时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A. 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B. 外部因素始终影响着政局的分与合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D. 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治国政策,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大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13.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
13、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应了清朝前期A. 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B. 文化控制趋于严密C. 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D. 专制集权继续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田赋志、户口可知这些改动反映了乾隆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为主,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由此得到松弛,故选A;材料与文化控制和专制集权无关,排除BD;这一变化是重农抑商强化的表现,排除C。故选A。14. 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 海禁政策受到质疑B. 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
14、扰D. 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C项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项错误。15. 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时期层级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
15、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 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B. 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性C.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D. 上层趋稳、下层剧变是古代地方行政改革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行政区划变化可以看出,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变化,各个朝代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动,因此可以看出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A正确;调整降低了地方的自主性,排除B项;州是由高到低的阶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6. 总理衙门设立之时,奕訢提出,“各国使臣驻京后,往来接晤,及一切奏咨事件,无
16、公所以为汇总之地,不足以示羁縻”;同时在官吏设置以及经费等方面格外裁减,以显示高低轻重差别。由此可见,总理衙门的设置A. 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C. 便利了政府处理对外事务D. 受到了夷夏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以示羁縻“在官吏设置以及经费等方面格外裁减,以显示高低轻重差别”可知,清朝设立总理衙门是羁縻之策,压缩经费以显示其地位不重要,这是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不利于外交近代化,不利于政府处理对外事务,故D正确,AC错误;B是表面现象,排除。17.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一带(下图)。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
17、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A. 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B. 文化差异是列强不愿意与国人相处C. 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D. 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答案】D【解析】【详解】租界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损害中国主权的表现,当时的上海官民对此不以为意,并暗自欣喜,体现了当时上海官民没有意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是现代视野缺乏的表现,故选D;西方没有地理风水的说法,A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A;列强在上海城北划定租界显然不是文化差异的原因,排除B;当时的中外冲突并没有得到隔离,排除C。故选D。18.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
18、”,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A.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B.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向西方学习,在探索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 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知识分子思想日趋激进,而且思想发展程度不能构成西学地位上升和中学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半殖民地社会已经形成,并未加深
19、,排除C;列强侵略和西学涌入不能解释中学地位下降,排除D。19. 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 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 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 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 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见其“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年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
20、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之优秀分子”不符,D错误。20.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A. 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B.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 废除了
21、科举选官制度D. 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答案】D【解析】【详解】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核成绩与官品相对应,而且官品显示着浓厚的风建色彩,由此证明当时的学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当时的改革是将学堂和选官结合,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结论,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当时清政府在学堂中教授的内容依然以儒学为主,排除B;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21.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推翻了封建帝制B
22、. 确立了共和政体C. 实现了民族独立D. 增强了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外来侵略者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增强民族独立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在面对外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而增强了整个民族主权意识,所以他主要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2. 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
23、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A. 寻求共产国际帮助B. 发动护法运动C.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D. 创立黄埔军校【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之后,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正确;A说法违背史实;据材料“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可知,护法运动就是其失
24、败的教训之一,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创办黄埔军校不是“唤起民众”,D错误。23. 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 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B. 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C. 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D. 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无产阶级必须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掌握的重要性,D正确;A是在大革命失败后
25、,排除;中共二大就已经准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4. 1925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A.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 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C.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D. 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四大关于工农的内容,旨在为推动国民大革命服务,故A符合题意;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B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26、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C不符合题意;1925年,党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不是农民运动,D不符合题意。25. 阅读上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国( )1875 年法国宪法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总统有权任命内阁;总统签署法案须经政府部长会签;部长 对立法部门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任命国务员(内阁总理和部长)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 及发布命令须国务员副署确立了共和政体 宪法的上述条文都旨在防止总统专权总统须对议会负责 各部部长均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A. B. C. D. 【答案】A【解析
27、】【详解】两部宪法均规定了两国元首并非世袭,符合共和政体的特点,正确;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受限;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同样由议会选出,权力受限,上述条文都旨在防止总统专权,正确;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统任命内阁、签署法案时须经政府部长会签,而部长对议会负责,由此可推知,总统对议会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时须得到议会同意,由此可推知,总统对议会负责,综上所述,两国总统均对议会负责,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明确规定,部长对立法部门负责,项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2
28、6. 1937年国民政府指令宣布,陈独秀爱国情殷,深自悔悟,拟请依法将陈独秀原处刑期,减为执行有期徒刑三年,已入狱三年的陈独秀因此获释。这件事A. 得益于社会各方人士积极营救B. 表明国民政府共赴国难的姿态C. 归因于陈独秀狱中省悟深刻D. 表明国共两党之间尽释前嫌【答案】B【解析】【详解】1937年正值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为陈独秀减刑,而减刑的理由是“陈独秀爱国情殷,深自悔悟”,说明当时国民政府表露出共赴国难的姿态,B正确;陈独秀入狱三年后方才减刑出狱,说明当时社会各方人士的营救在陈独秀减刑出狱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排除A;陈独秀入狱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政治影响力,因此其在狱中省悟深刻只是国民
29、政府的托词,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27. 1938年初,国民政府恢复政治部,下设三个厅,其中第三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动员民众、抗击外敌入侵:同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救国纲领,明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员。这表明A. 国民党意图实行全面抗战B. 国共两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C.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一致D. 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动员民众、抗击外敌入侵”“明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员”等信息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意图是发动一切抗日力量实行全面抗战,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表明这一做法是借鉴共产党,排除B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不一致,排除C项;材
30、料没有表明是在敌后还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以正面战场抗战为主,排除D项。【点睛】一般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即不发动与武装人民群众,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抗战。从材料信息来看,国民党也曾试图发动全面抗战。28.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A. 遵循了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运行规律B. 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答案】C【解析】【详解】毛主席在1945年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准确定位,是基于
3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国情,C正确;中西方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A排除;B是在1953年到1956年之间进行的,排除;D是在七届二中全会后,排除。故选C。29. 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A. 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B. 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C. 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D. 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结合所
32、学可知,中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贡献,材料与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是材料表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B项错误;材料所述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而不是反映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30. 建国初期中苏签约:“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两国签约:“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 中俄关系是中国
33、最重要的大国关系B. 当今的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 中日两国的矛盾得以解决D. 中俄合作以军事领域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有军事结盟性质,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而2001年“不针对第三国”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与他国建交的时候强调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B项正确;中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国关系,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日两国矛盾,并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中俄合作并不是
34、以军事领域为中心,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现象,D项错误。31.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A. 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B. 国家政体的变化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正确;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义社会
35、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BC不符合题意,排除。32. 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 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说明
36、由1952年到1955年、1958年河北定县开始出现了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等大型农机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因此大型农机具开始出现,C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大型农机具使用的表现,材料强调的是使用的原因,A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前后,工业化应该是经济建设中心,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说法错误。【点睛】1950-1952年土地改革;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33. 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
37、)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即能在“笼”中自由飞翔,又不被“笼”困死。提出“鸟笼经济”的目的是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C. 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D. 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计划模式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才不至于把“鸟”困在笼子里,故C正确;改革开放之初并没有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B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材料并没有强调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排除B;计划这个鸟笼还在,因此并没有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排除D。34. 1972年,针对尼克
38、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美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A. 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B. 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C. 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原则D. 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中国的做法争取了主动,但是不拒绝美国使用,体现了明显的主权意识,选项C正确;尼克松访华这一事件本身就突破了意识形态,而且美国也可以转播,说明意识形态并不明显,选项A排除;转播尼克松访华属于外交领域,涉及中美两国关系,这里不存在谁占据主导问题,排除B;中国允许美国转播,但是中国掌握转播权,这里并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而且
39、美国并未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霸权主义,排除D。35.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自己生产的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A. 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被废止B. 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C. 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D. 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可知国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所以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故C项正确
40、。1992年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故B项错误。建国初期已经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6. 与普罗塔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不把奴隶看做人,而把人的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以下对古希腊对人的认识解读合理的是A. 从理性和政治角度重视人的价值B.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C. 第一次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位置D. 夸大了个人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亚里士多德不把奴隶看做人,而把人的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体现的是古
41、希腊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A正确;B是智者学派的特征,排除;C是苏格拉底主张的影响,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37. 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没。“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A. 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B. 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C. 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D. 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指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重构
42、社会道德价值观,故D符合题意;ABC是外在的社会建设,不属于“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排除。38. 有观点认为:十二铜表法中说“人民对于最新情况的投票就是法律”,没有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法律中所发生的革命了;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其中“人民”是指罗马帝国的自由民B. 成文法一经产生便不可更改C. 罗马法对宗教改革起到直接推动作用D. 罗马法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体现的是罗马法对人性的解放,凸显的是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A排除;B说
43、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C排除。故选D。39. 民主制时期的雅典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怀疑、被验证,思想没有界限”。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谁都能在城邦生活根本的正义秩序问题上有发言权,但却不比别人更有见地。这种“时尚”的形成A. 反映出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B. 折射出雅典人理智的不成熟C. 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影响力度D. 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答案】C【解析】【详解】“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说明凸显了人的主张和重要性,这是智者学派影响的结果,故选C项;“怀疑精神成为日益风行的时尚”并不能反映雅典人对自由的渴望,也不能说明城邦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故排除
44、AD项;怀疑精神的盛行应该是雅典人理智成熟的表现,排除B项。故选C。40. 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 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C. 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D. 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公民对官员进行监督,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
45、判中程序问题,排除B;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并非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排除D。二、材料题41.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流动,揭示出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趋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封建专制时代,社会流动具有适度封闭性特点,它既严格限制垂直流动在任何阶级、阶层间自由发生,又保证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性流动。在“绅为一邑之望,士为四民之首”的等级观念的作用下,平民做出向士绅阶层流动的努力。20世纪初,随着晚清末年社会的剧变,结构性社会流动加剧,传统的身份等级结构向近代职业功能结构转向,导致士绅阶层社
46、会地位的根本变动。士绅阶层大规模流向其他阶层,而自身却丧失了引流的力量;由于“功名”身份的失落,士绅与其他阶层的社会对流情况也不复存在,最终促使整个士绅阶层开始走向消亡。摘编自中国大通史清(上)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群体不断产生。“新社会阶层”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被媒体冠以“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的“新社会群体”也不断涌现。2016年,全国新社会阶层与群体有5000多万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增强。据李培林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
47、动、问题和对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群体”涌现的时代背景,说明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答案】(1)变化:晚清末年以前是上升性流动,主要是通过参加科举由平民向士绅阶层流动。清朝末年以后是结构性流动,传统身份结构向近代职业功能转向,士绅流向其他社会阶层。原因:科举制的废除;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反清革命运动的发展;清末新政的影响。(2)背景: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人们受
48、教育的程度提高;思想观念的解放。国际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联系日益加强,影响: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开放、包容;社会治理更加多元、有效。【解析】【分析】【详解】(1)变化:根据“平民做出向士绅阶层流动的努力”,结合所学得出晚清末年以前是上升性流动,主要是通过参加科举由平民向士绅阶层流动。根据“20世纪初,随着晚清末年社会的剧变,结构性社会流动加剧,传统的身份等级结构向近代职业功能结构转向”得出清朝末年以后是结构性流动,传统身份结构向近代职业功能转向,士绅流向其他社会阶层。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科举制的废除、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主自由思想的
49、传播、反清革命运动的发展、清末新政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2)背景:国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根据“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得出第三产业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结合所学,还可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思想观念的解放等总结回答。国际:可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联系日益加强等回答。影响:可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开放、社会治理更加多元有效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4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时期内,我国
50、采用的是“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这一就业政策被实践检验是与当时国情相符合的。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毕业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了双向选择的权利。这标志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入到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新阶段。之后,国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发展“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摘编自玉彬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2
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大学生就业政策变化的意义。【答案】(1)政策变化:从实行“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能够保障各地区、各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保障了大学生就业稳定、公平;借鉴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大量人才;调整毕业生分配政策,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多元需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就业更需要效率和社会公平并重。(2)意义:改革开放前,面对经济基础薄弱、人才资源匮乏的现状,统一分配政
52、策有利于集中人才资源建设国家重点项目或行业,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就业机会公平,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满足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促使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有利于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创新品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就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国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发展“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得出:从实行“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时期内,我国采用的是以指令
53、性计划为基础,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保障了大学生就业稳定和公平、借鉴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等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前的原因;由材料信息“这标志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入到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多元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就业更需要效率和社会公平并重等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的原因。(2)“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前,有利于集中人才资源建设国家重点项目或行业、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新
54、中国的政权;改革开放后,满足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促使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有利于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和创新品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等角度分析。43. 材料 由于旧式婚姻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事案件中婚姻案件所占的比例很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施行,在借鉴苏联、朝鲜、民主德国等国婚姻制度,批判地吸收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亲属编、继承编等相关内容,并总结解放区20年来改革婚姻家庭经验的基础上
55、,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为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顺利实施,中央要求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利用报刊、广播、壁报、冬学、民.校和文艺活动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1955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办法,从婚姻缔结形式方面为新式婚姻制度在全国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前提。摘编自刘维芳新中国新式婚姻制度的初步确立(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婚姻制度改革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婚姻制度改革的
56、历史意义。【答案】(1)特征:借鉴先进经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宣传动员。(2)意义:有利于革除封建陋习。促进男女平等: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施行,在借鉴苏联、朝鲜、民主德国等国婚姻制度,批判地吸收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亲属编、继承编等相关内容,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中央要求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利用报刊、广播、壁报、冬学、民校和文艺活动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1955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办法”可以从借鉴先进经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宣传动员等方面回答。(2)根据材料“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结合所学内容从有利于革除封建陋习;促进男女平等;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条件等方面回答出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