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基础巩固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选C。A.“生”通“性”;B.“”通“煣”;D.“有”通“又”,“暴”通“曝”。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秦伯说,与郑人盟解析:选C。A.“已”同“矣”;B.“共”同“供”;D.“说”通“悦”。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备南走B斗折蛇行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解析:选D。D项为名词作动词,A、B、C三项为名词作状语。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惑”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2、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选D。D项,解释为“糊涂”,A、B、C三项均为“疑难问题”。5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解析:选C。C项“其”是远指代词,可译为“那”,A、B、D三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6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B/C/ D/解析:选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3、子的独立性;助词“的”;代词。7对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与不同,与相同B与不同,与不同C与相同,与相同D与相同,与不同解析:选D。两个“师”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当“从师”讲;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代词,指士大夫之族。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D相同,相同解析:选C。介词,表引出对象,从;介词,表比较,比;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转折,但是。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解析:选D。D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
4、是名词作状语。二、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或:或者B句读之不知 知:理解,通晓C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D君子不齿 齿:并列解析:选A。或:有的人。11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B或师焉,或不焉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选C。师:名词,老师。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12在“从师”的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圣人君子ABC D解析:选C。都是作者推崇的对象。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6、皆出于此乎?译文:_(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_(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答案:(1)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类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
7、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
8、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
9、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 怪:责怪,责备D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解析:选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学过的课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回答。C项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为怪。若解释为“责怪、责备”则不符合语境。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
10、的一项是()例: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解析:选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中的“之”是代词;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这一班人”,和师说中“剡子之徒”的“之”相同。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
11、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析。A.“斯文”,古义为“这文章”,今义为“指文化或文人,文雅”;B.“上下”,古义为“左右、支配”,今义为“高低、好坏等”;D.“势利”,古义为“权势利益”,今义为“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17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12、。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所以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只有看懂文意,并对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把握,才能发现D项中的问题。选文说得很清楚,是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所以导致“书最后的卷数不足”;而“韩文之所以大行于世”,应该承认一方面是欧阳修本人的倡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3、”。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乞李氏以归。译文: _(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译文: _(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译文: 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题较简单,学生应准确译出“因”是“于是”,“以”是连词,表顺承。(2)题关键在于“学者”意为“学习写作的人”,“至于”是“达到”,“是”指韩文言词内容深厚、气势雄伟阔大,“尔”通“耳”,表感叹。(3)题“特”应为“只”,“以”为介词,因为。答案:(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带回家。(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能罢休啊!(3)尤其因为它是旧物而特别珍惜。参考译文: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今湖北随州),汉东
14、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随州城南边有个姓李的大家族,他的儿子李尧辅喜欢学习。我还是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间有破筐存放旧书,我打开书看内容,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纸张脱落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带回家。读这套书,发现作者语言深刻淳厚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尚且年轻,不能全部探究它的含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像是值得喜爱。那时候,天下求学的人把杨忆、刘筠的作品称为符合时代的文章,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考取科举,占取名声,(人们)用这来夸耀当代,未曾有谈论韩愈文章的。我也刚去考进士,把钻研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应试任务。十七岁到随州应试,
15、文章被主管部门所贬弃。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重新阅读,就深有感慨地叹息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地步才能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谈论韩愈文章,再看自己也没有空闲时间学习它们,只是时常独自在我心中默念,对此只能说是正在通过考取进士求取俸禄来赡养母亲,要是取得俸禄以后,就应当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平素就有的心愿。七年后,我考中进士,到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这些人都在那里,于是就互相交往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进行修补缝合,求借别人家所保存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我所收藏的这部书。此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古文,于是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现在大约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不是韩
16、愈的文章就不读,可以说是盛况了!唉!儒家的学说本来有在远方通行却在近处被禁止的情况,也有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情况,不只是世俗或喜欢或厌恶让它这样,也是其中有应当这样的客观道理。于是,孔子、孟子惶惶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师表被效法于千世万代。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显露的情况有二百年,但后来却广泛被应用于今天。(那么)这又不只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了,这是它时间久了更明显,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遮盖但最终会出现光辉照耀无穷无尽的时间,那事物发展规律自然是这样。我开始从韩愈文章得到学识,是在它们埋没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韩愈文章不能够用来追逐时代喜好、求取时势利益,但在这时我就走近韩文、学习韩文,那么
17、我所做的哪里是用来作为追逐名誉并求取势利的用具呢?也只是有这种志向很久罢了。所以,我为官,在晋升时不为此高兴,在贬谪时不为此惧怕,这是(由于)先确定这种志向,于是从韩文中所学的内容使我的思想行为自然适宜这样啊。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前后共三十多年时间,一听到有好的版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来改正我收藏的文集,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因为应该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我家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啊。唉!韩氏的文章,韩氏的学说,万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传承并享有啊。我对于这套文集,尤其因为它是旧物而特别珍惜。 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