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8917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2、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借助孝悌等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正确。依赖外在礼仪,没有突出人伦情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故B排除。孔子时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故C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人伦观。材料意为孝悌之道是仁善的根本。一个遵守孝悌之道的人,触犯的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因此也不会喜好造反作乱。君子应致力于根本,仁善之道,做人立世的原则自然就会产生。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人伦观,从孝悌之道到不好犯上作乱,体现出孔子以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的秩序。2.“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

3、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B. 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D. 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传统社会价值体系问题。材料不是反映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的问题,不能选A,也不是反映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以及大一统国家的问题,不能选B、D,而只是在强调“天地君亲师”这个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被认可、逐渐被确立的一个过程,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3.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丞相出身的变化反映出西汉A. 外戚威胁中央集权B. 功臣受到重视C. 选官制度一脉相承D. 发展儒学教育【答案】D【解析】由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看出,汉武帝后,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增多,说明重视儒学,发展儒学教育,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功臣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担任丞相人数较多,其他皇帝没有,无法反映功臣受到重视,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的变化,无法体现选官制度一脉相承,排除C。4.下面是两汉社

5、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8234次362%法观念法、刑4648次205%财富观念利、财、富5395次238%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95%A. 社会贫富分化B. 法家大行其道C. 重利观念盛行D. 伦理脱离政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仁、礼、信”和财富观念“利、财、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故B项错误;汉代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重利观念盛行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5.汉末佛教被一些人描述

6、为“咽气餐霞之术、神丹金液之事”。东晋成书的后汉纪称“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大致同时期成书的牟子理惑论则谓:“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这些描述和记载A. 说明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B. 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C. 印证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D. 消弭了儒佛道之间的斗争【答案】B【解析】根据“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B正确;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排除C、D。点睛:根据关键信息“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分析解答即可。6

7、.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A. 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B. 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C. 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D. 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成为儒家原始经

8、典中的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企图创立儒学新体系,故B正确。“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心学,材料未涉及,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是修齐治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7.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A. 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B. 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C. 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D. 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

9、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宋理宗对四书爱不释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补于治道”,所谓的“治道”就是治理国家的方式,结合朱熹的思想主张我们知道,他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秩序,这对统治者统治百姓很有裨益;A选项错在儒学神秘化;C选项与题意不符;D选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意义8.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

10、民生活B.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C.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是禁止扮演帝王将相,二是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就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文化专制的内容,禁止在杂剧中扮演帝王将相不属于文化专制的内容,故A错误;君主专制走向反动,这一信息点在材料中未涉及,只是涉及统治者关于杂剧禁令,故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的信息点,故D错误。【点睛】根据“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表明这一禁令适应了统治着统治的

11、需要。9.清代歙县商人许明贤深究性命之学,以诚敬为宗。教子读书,取友尤有法。一日渡江,取诸子所辑时文投江中曰:“此无益之学,命编辑历代史论及名臣事略为二书。”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 传统价值观被商人抛弃B. 市民阶层提出追求个性的主张C. 商业发展脱离社会需要D. 理学在社会基层居于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理学在社会基层居于统治地位,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受重视,故D正确;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受重视,并非抛弃传统价值观,A错误;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0.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

12、。”“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A. 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 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 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 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考证和辨伪,故C项错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11.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

13、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说明A. 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B. 古代天文记录没有研究价值C. 古代天文研究由官方主导D. 有关机构借此警示君主【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吕后当政时,日食出现,后世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古代男权社会男尊女卑观念深重,吕后当政属于倒行逆施的行为,而很多的政治吉兆则会减少日食这种不详天文现象的出现,可见相关机构确实是通过对日食的记录来反映和警示君主行为的,故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排除。12.下图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1552年)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当时苏州的社会生活场景,这幅画有助于

14、我们A. 看到当时摔跤运动的发展B. 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C. 发现四轮驱动车的原型D. 认识宋代风俗画的特点一【答案】A【解析】根据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明朝当时苏州的社会生活场景,通过图中人物的穿着和活动,我们可以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B正确;图中有摔跤运动,但没有前代的比较,不能看出摔跤运动的发展,排除A;四轮驱动车并非明代才出现,C错误;图片可以使我们了解明代风俗画的特点,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朝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本题容易错选D,明代的绘画作品反映的是明代风俗画的特点。13.明末淸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

15、、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B. 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C. 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D. 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明末淸初”“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改变了以往以雅俗文体的传统界定,将水浒传与所谓的雅文学一视同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文学观念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水浒是文学作品,不可能真实记录历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人的

16、批判意识,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14.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15世纪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A项错误;C项错误,我国科技达到最高峰是15世纪前;D项说法错误,我国科技走向衰落应该是15世纪后;B项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15世纪前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科技,出现逆转。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文

17、学艺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科技发展的趋势15.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封建统治势力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红楼梦属于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化,它通过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弘扬了人文元素,故正确,故C项正确;因为明清之际中国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故错误。而不符合哈姆雷特,因为它抨击的是教会,倡导人文主义,而不是世俗力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名师点睛】历史题中常会涉及到同时代的中外关联。中国的明清时期与近代西方资本主经济发展(17-18世纪)虽处于同时期,但中西文明差距甚大。学生要能够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加以说明。从政治上,一为君主专制强化时期,一为民主制度确立时期。在经济上,一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一为西方资本主经济发展时期。思想文化上,一为理学僵化时期,一为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时期。16.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

19、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A. 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 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C. 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D. 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抵抗派,他不断的为反侵略做准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是鸦片战争而非林则徐的所作所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林则徐此举不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

20、理知识而是为反侵略做准备,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领域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7.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A.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B.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C.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D.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

21、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可看出王韬的主张是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且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英国议会职权,故A项错误;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且吸取传统民本思想说明没有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故C项错误;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需要掌握王韬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的分析理解。18.“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

22、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A. 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B. 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C. 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已经土崩瓦解D. 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答案】B【解析】“列强”表示承认对方强大,自身弱小,不再具有之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列强侵华本质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无法从这个词中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一些思想仍旧保留。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19.下图是上海美光染织厂的广告画,该画最早可能绘制于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的内容来看,上面绘制的是自由女神像,旁边清楚地写着“自由神”

23、三个字,所以着重强调了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平等自由的追求在辛亥革命时期尤为突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的性质是封建阶级的自救运动,不会提倡自由;B选项不主张学习美国,而是学习日本进行资产阶级改良;D选项不满足材料所提倡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的主题应该是民族独立与解放。点睛:解答图片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图片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图片中的文字,这是解决图片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图片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20.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

24、超A.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D.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答案】A【解析】梁启超在著作王荆公中大力推崇王安石及其新法,也是从侧面赞扬维新变法,主要是救亡图存寻找历史上的精神依托,故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赞扬王安石,和光绪帝与宋神宗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王安石变法不能为戊戌变法提供历史依据,故C错误;梁启超只是赞扬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把他打扮成民主政治改革先师,故D项错误。2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

25、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26、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2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

27、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明确“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的含义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是

28、解题的关键。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这说明李大钊A. 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B. 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C. 号召学习社会达尔文主义D. 思想观念尚未出现质的变动【答案】D【解析】“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表明李大钊反对人类社会进化论思想,人类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没有看到阶级社会剥削阶级的本质,思想观念尚未出现质的变动,D正确;从材料看,李大钊的思想还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李大钊反对人类社会进化论思想,人类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

29、力互相残杀,否定社会达尔文主义,C错误。24.20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活动A.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B. 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C. 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D. 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答案】D【解析】“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25.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

30、,当时A. 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反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这些学会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说明当时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故C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的认识,不是社会共识,故A选项错误;先进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也不等于地方权贵势力,故B选项错误;知识分子士大夫组织各种学会也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D选项错误。故选C。26.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

31、,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A. 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B. 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C. 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D. 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

32、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27.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

33、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答案】C【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A;孙中山没有认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排除B;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材料要求“釆用欧洲的生产方式”,排除D。由材料“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见当时孙中山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故选C。28.毛泽东在某文中说到:“(湘

34、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A.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B. 体现了当时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C. 反思了边界斗争中的政策失误D.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一切工厂归工人”可知其“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毛泽东维护湘南特委的方针,故A项错误;湘南特委不能代表整个党中央,故B项错误;材料的事件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开始了武装割据,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候

35、,日本还未侵华,故D项错误。29.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A. 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B. 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C. 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D. 反帝反封已成为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会议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阐释为新三民主义,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根据材料时间和内容,可以看出孙中山1918至1923年已产生联俄的倾向,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都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

36、主要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 “1918年”“1923年”“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30.毛泽东发文称:“(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此文发表的直接历史背景是A. “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B.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 全民族抗日战争即将胜利D. 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以

37、及涉及“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的信息说明台湾省当时并不在中国的版图境内,应该是抗战胜利前夕,故C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31.1978年上半年,分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谷牧的做法A. 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B. 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C. 标志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D. 得到全国上下一致认同【答案】B【解析】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

38、,有利于解放思想、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全国上下都认同,并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2.著名当代史学家朱佳木曾发文称,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时,总共不过100多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支出总额共需766亿元。当时,苏联虽然肯借钱给我们,但总共不过4亿美元,仅占“一五”计划投资的3%多一点。据此推知,作者旨在论述A. 没收官僚资本的重要性B. 和平赎买民族工业的迫切性C. 寻求西方帮助的合理性D. 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39、【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支出总额巨大,国家资产包括向苏联借款都不能满足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需要,必须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促进国家建设,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没收官僚资本,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A错误;和平赎买民族工业与为一五计划积累资金关系不大,排除B;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不可能得到西方帮助,排除C。33. 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

40、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A. 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B. 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C. 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D.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拨乱反正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政治路线,与材料中“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得出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解放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年提出的,与题目中所述事实时间

41、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34.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下领导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梦想是A. 民族独立B. 救亡图存C. 民族复兴D. 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复兴之路。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题干“共同梦想”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符合四位领导人物的活动,符合题干“共同梦想”要求,正确;第四位领导人,即习近平。习近平时期,中国早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A项不符合第四位领导人,

42、排除;B项不符合第四位领导人,排除;D项不符合第四位领导人,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复兴之路相关概况35.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此观点A. 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B. 为“人民主权说”提供了逻辑起点C. 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D. 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信

43、息体现是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思想,这有利于西方殖民侵略提供理论依据,故项正确。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生物学成就进化论36.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A. 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B. “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 “双百”方针遭遇曲折D. “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

44、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这反映左倾思想对当时文艺创作的的影响。故选A。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故时间不符合;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产物。B不符合材料。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背景37.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 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 “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

45、和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故C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为内容考查“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近十年未能参加高考的人踊跃报名,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出现巨大差距。38.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46、功B.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这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相符,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只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D项发生于1984年,晚于C项的1970年,排除D。点睛:关键信息是“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结合新中国航空航天技术成就分析解答。39.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

47、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 尊重自然规律C.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 渴望征服自然【答案】A【解析】题干寓言故事形象的概括人从出生到老的状况,主要讲述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重视以人为研究对象,故A项正确;材料中突出的是人,而不是自然规律,故B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而没有说人是世界的主宰,故C项排除;材料以寓言故事来说明古希腊对人的研究,至于是否渴望征服自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

48、除。【点晴】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信息,不能对史料信息进行错解,否则无法得出准确法案,如本题材料中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与背景史料,用人的一生,突出强调了古希腊重视对人的研究。40.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 反对变法革新B. 主张民主政治C. 维护君主权威D. 强调道德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重视道德的力量;而苏格拉底既不主张寡头制也不主张民主制,他主张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国家;两者都主张知识和道

49、德的作用,故D正确;A、B、C均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41.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A. 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B. 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D. 两个浮士德都是私欲膨胀的产物【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在魔鬼的引导下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的是魔鬼,意指文艺复兴借助宗教外衣,没有完全脱离宗教,宣传人文主义;而

50、“在启蒙运动时期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突出了单个人的力量,丰富人文精神的内涵,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没有凸显了个人理性,A项排除;启蒙运动直接提出了反封建、反宗教神学,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C项排除;材料不是两个浮士德本身的阐释,而是借助浮士德来说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D项排除。所以选B42.1792年,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对妇女权益的辩护。她指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表明18世纪A. 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B. 欧洲妇女权益得

51、到较大的提高C.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D. 现代女权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答案】A【解析】“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表明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提出男女平等思想,说明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43.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掌权后,提出将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为应付内外危机、厉行恐怖统治镇压“反革命”,把许多人送上断头台;同时关闭教堂,鼓励教士结婚,将大教堂改为一“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其主观目的是A. 侵犯人权剥夺信仰自由B. 兼顾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C. 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D.

52、 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美德共和国”“关闭教堂”“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体现出雅各宾派反君主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C正确;A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不是雅各宾派的目的,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排除B;D是法国雅各宾派厉行恐怖统治的影响,不是雅各宾派的目的,排除。44.1619年,耶稣会教士金妮阁抵达中国澳门。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此时传教士来华的背景是A. 启蒙运动动摇了传教士的信仰 B. 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C. 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 D. 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宇宙观【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1619

53、年,这一时期西方正经历了宗教改革运动。A选项时间过早,启蒙运动在十七世纪中期才开始有一定的影响;B选项符合时代背景,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对神学权威的冲击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且时间上也不符合;D选项与此无关。点睛: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45.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A. 确立了

54、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B.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C. 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D.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答案】B【解析】“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与材料中“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故B项正确;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妙,故D项错误。46.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

55、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A. 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 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C. 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D. 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答案】D【解析】根据“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可知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D正确;A不符合史实,错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并不能说明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B错误;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思想,基督教不能助力文艺复兴,C错误。【点睛】抓住解体的关键信息“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

56、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分析解答。47.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A.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B.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C.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D.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风格,而巴黎圣母院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

57、风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8.“它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有力地冲击了经典物理理论,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材料中的“它”A. 完善了牛顿力学体系B. 为解释光电效应奠定基础C. 改变了人们时空观念D. 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物理学成果。有力地冲击了经典物理理论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时空观念也是相对论,相对论不是完善了牛顿力学体系,而本题是量子论不是相对论,不能选A和C。并且量子论的确也为解释光电效应奠定基础,另外,推动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的是电磁学理论,不能选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58、B。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量子论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59、。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60、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

61、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案】(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相同之处: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不同之外: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

62、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从继承和发展两个角度来分析。继承:由材料一中的“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人人皆有良知”可以看出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孟子的人性本善说;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一脉相承的地方为重视道德修养,王阳明同样继承了;陆九渊最先提出了心学思想,这成为王阳明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结合材料一中的“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和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可知,王阳明否定了“格物致知”

63、,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陆九渊提出了“发明本心”,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这就是发展。(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背景:由材料一中的“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材料二中的“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由材料一中的“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和材料二中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可以得出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由材料一中的“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和材料二中的“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可以得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相通之处:由材料二中的“

64、人人皆僧侣”、“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和材料一中的“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可以看出两者都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具有平等观念;由材料一中的“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和材料二中的“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可以得出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根据王阳明心学和马丁路德的主张可以得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可以得出,两者在方法上都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不同之处:这需要从两者思想主张的本质和对当时社会影响角度分析即可。前者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

65、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后者从材料二中的“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可以得出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

66、,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讲王阳明的思想与中国之前的儒家思想进行纵向比较,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进行横向比较,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

67、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

68、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

69、界的新方法。【解析】(1)特点:宋应星:根据“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分析得出: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牛顿:根据所学可知,牛顿经典力学是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属于突破性的科学成果。(2)原因:宋应星:根据“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分析得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文化专制,并结合清朝的农业经济分析。牛顿:根据“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括得出,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

70、法;并结合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由来已久。在清代的教育中,创建兴复的书院基本普及城乡。然而,书院高度官学化,且多已沦为科举的附庸,几成专课举业之地,弊端丛生,无以育才。近代以来,上海由于地处中西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区,得风气之先,在晚清上海书院重建和变革的过程中,从尊西趋新程度和各书院的课规来看,敬业、蕊珠两书院保持其传统仍然为专课举业之所。格致书院以西学为主,与洋务切实相关;求志书院、正蒙书院中西兼学,且这两所书院皆仿照北宋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即“经义”、“治事”两斋授学办法,类似于近代的分科教学法。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

71、领北京。未及战争结束,清廷即于1901年颁布诏书,宣布“预约变法”。在众多的条陈奏议中,“江楚会奏三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会奏的三折)”最为有名,他们建议设文武学堂,省城设高等学校,府设中学校,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1901年“癸卯”学制颁布,制定了各级办学章程。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在奏请递减科举折中说“朝廷屡明诏以相期,天下亦知当务之为急;然起视各省,大率观望迁延,否则敷衍塞责,或因循而未立,或立矣而未备。推究其故,则曰经费不足,师范难求也;二者固然,要不足为患也。其患之深切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也。”王彦虎书院改制与近代教育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72、学知识,概括晚清书院改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晚清书院改制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难。【答案】(1)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西方文明的传播日渐深入;传统书院的弊端日益显露,难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晚清政府的改革和有识之士的极力推动。(2)特点:呈现明显的多层次性;中西兼采;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改制面临诸多困难,进程艰难。原因原因:科举制度的阻碍;经费、师资缺乏;传统观念的影响。【解析】(1)原因:根据“弊端丛生,无以育才”“求志书院、正蒙书院中西兼学”“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建议设文武学堂,省城设高等学校,府设中学校,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分析概括。(2)特点:根据“在晚清上海书院重建和变革的过程中,从尊西趋新程度和各书院的课规来看”“格致书院以西学为主,与洋务切实相关”“求志书院、正蒙书院中西兼学”“皆仿照北宋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其患之深切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也”概括归纳。困难:根据“经费不足,师范难求也”“二者固然,要不足为患也”“其患之深切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也”分析概括。【点睛】(1)原因:从材料里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可分别从中外方面以及传统书院的弊端分析。(2)特点:根据材料充分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困难:依据材料,可分别从科举制的阻碍、经费、师资缺乏、传统观念的影响方面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