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8355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版必修3习题:专题一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A北宋 B南宋C明代 D清代解析:选C。由材料中“知行合一”可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为王阳明,明朝人。故C项符合题意。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解析:选B。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

2、学说,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中对佛的态度不符,而且法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融佛”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三教合一与材料主旨不符。3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 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解析:选A。本题需抓住关键句“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A符合材料主旨。B、C无法体现材料中说法。D属于陆王心学,明显错误

3、。综上,A符合题意。4(2016湖北荆门高二检测)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解析:选B。材料中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己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论”即“理”,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中穷理是为了把握其中的“理”以便更好的认识世界,不是在于至极,故D项错误。5

4、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A格物致知 B研究圣人之道C进行内心反省 D致良知解析:选C。陆九渊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6“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A“天人感应” B心学C程朱理学 D朴素辩证法解析:选B。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与材料中“尔来看此花”不符,故A项错误;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

5、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材料中“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不符,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中“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是唯心主义,没有涉及辩证法,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2016四川遂宁高二期末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B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解析:选A。“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而佛教“四

6、大皆空”与此冲突抵触,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危机开始出现,到唐代三教并行,佛教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达到代替儒教的程度,无法颠覆传统儒家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与儒家的冲突而不是融合,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时起处于正统的地位,虽然后来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而受到冲击,但其正统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2(2016江苏徐州高二期末考试)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

7、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知行合一”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心宇宙”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D项错误。3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仁”的重要性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解析:选D。朱熹在这里强调的是“胜私欲”而能“复于礼”、复全“本心之德”而成为“仁者”,即要想

8、成为“仁者”,必须“存天理,灭人欲”。4“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则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陆九渊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以“致良知”的方式探寻“理”的存在,这符合王阳明的思想。5(2016湖南株洲二中高二月考)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9、”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理学相关内容对理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B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相关,而且是南宋朱熹的观点。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6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表明王阳明()A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B认识到深刻探究万物不能得到其中之“理”C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后物D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主张知行合一解析:选B。王阳明的做法是在验证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0、,其结果以失败告终,他必然会得出“深刻探究万物不能得到其中之 理”的结论。7(2016江西上高县二中高二检测)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C D解析:选A。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带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A。8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A完全否定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解析:选B。由材料“

11、若只好静,遇事便乱”,可知王阳明反对的是单凭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但并非完全否定内心自省,故A项错误;由材料“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分析可知,王阳明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故B项正确;王阳明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意在突出实践的作用,故C项错误;王阳明虽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但未否定其他认知途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

12、作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中华读书网材料三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

13、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第(1)、(2)问,可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