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780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2、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

3、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目标:1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会认4个生字和会写4个。注意强调“人”与“入”的区别。2会朗读和背诵诗歌。3让学生懂得“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巩固拼音、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懂得“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看图导入,激情生趣。显示鹳雀楼的图片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楼师: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楼,这是一座很出名的楼,它叫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为什么叫鹳雀楼啊?那是因为经常有一

4、只像鹤的鹳鸟停在楼的上面。你们来数一数这座楼一共有几层啊!生:3层这座楼有3层那么高,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远处雄伟的高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叫王之涣,他登上了鹳雀楼看到远处美丽的景色产生了联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登鹳雀楼。二初尝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诗歌,遇到不懂的生字圈出来。2显示生字,让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读。3老师要着重讲解4个一类字的拼音、结构、部首、笔顺,并提点“人”字与“入”字的区别。“千”字的第一笔是撇而不是横。4认识4个二类字,注意拼读。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用多种方式进行。(开火车)二深入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全班齐读诗歌,老师提醒要注意语速。3听课件演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细听,注意语速和感情。4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5解释诗句。白日依山尽,说明了一轮夕阳正要在远处的山上缓缓落下。黄河入海流,说明了滚滚的黄河水一路奔流进入大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了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6着重讲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它不只是告诉我们站得高就能望得远的道理。而且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向前看,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三总结课文1提问学生,学完这篇诗歌后知道了什么?2告戒他们要有上进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