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教学内容1.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三课,对于本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如下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积极开展活跃的多边外交;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虽然课标没有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但教科书还是列出了一目外交政策的调整,作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与其它两目活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共同构成了本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活跃的多边外交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巨大作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重点介绍了两个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
2、上海合作组织。2.本课在专题教学(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本课在专题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前面两课内容的延续性学习,学生在知道、了解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对80年代以来对外关系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本课的作用还体现在,它与我们当前的现实政策联系最为密切,学好本节课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的外交政策。3.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种事务以及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表现及原因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教
3、授的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还是以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深层次的分析纷杂复杂的活动背后的各种原因、因素,因此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内容在初中几乎没有设计,而仅仅是以时事政治的形式出现。而初中的教学实际中,往往把时事政治教学简化成了学生背诵、记忆的过程,学生很难对此有理性认识。2.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 从学习习惯上讲,学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述,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复杂的原因和意义;从思维方式上讲,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都有待提升。3.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一年级学生大都十六、七岁,他
4、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对新知识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三、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联合国为依托,积极开展活跃的多边外交;认识到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本课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各种表现;了解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解理解见解”这一历史学习三部曲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使得学生认识到得出结论要从资料出发,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
5、最大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四、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提出问题分配任务提供史料探究问题问题解决。史料研读法:通过学生对史料的研读,建构出其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情景教学法:主要时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来为学生学习创造情境。2.教学手段 本课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制作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史料、图片、视频、音频等。其中史料、图片等会体现在全课中,视频、音频则主要出现在重难点的处理中,视频、音频播放时间总计约为7分钟。五、教学思路1.总体设计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个层次所谓的一个中心是指全课围绕课标要求,以
6、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两个原则指的是启发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主要是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设置相应的启发性的问题来实现,而正是由于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三个层次是指,在本节课中,我将依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教学应使得学生达到如下的层次:一、了解层次(相关的史实);二、理解层次(重大史实的原因、影响);三、见解层次(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具体运用)。2.教学环节概述 导入:设问导入(通过两段表面上看去矛盾的材料,使得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本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 历史学习三部曲:了解理解见解。层次由浅到
7、深,并注意进行形成性的评价。本环节预设用时36分钟。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以简洁的形式对本课内容做一个小节,并布置具有启发性的课后作业。本环节预设用时4分钟。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用时注释1.导入出示两则材料:材料一:中国在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资料。材料二:邓小平关于不结盟的一段论述。设问:一个结盟一个不结盟到底哪个对哪个错?还是都是对的?它们在本质上矛盾吗?思考:为什么会矛盾? 5分钟这一环节中,通过了两段看似矛盾的材料,使得学生自己产生了疑问,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教师则讲通过节课的讲述,使得学生能理解以前的结盟和现在的不结盟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2.历
8、史学习三部曲之第一部了解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小组讨论,得出本节课的基本的知识点。10分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板书进行点评。时间充裕的话还可进行“知识抢答竞赛”以此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历史学习三部曲之第二部理解提供史料,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然后提供其它的史料,指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行形成性的评价。探究问题一: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之间的关系?探究问题二: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不结盟政策?探究问题三:为什么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探究问题四: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要
9、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探究四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20分钟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而且在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变得疲倦不堪,因此,我将在这一时段安插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并使得探究问题的设置尽可能的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性。4.历史学习三部曲之第三部见解教师出示新闻:07年的一次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动用否决票,否决了美英两国制裁缅甸的一项议案。设问:在当今的联合国舞台上,中国的表现能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思考教师的提问。6分钟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历史事件,而是能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来,为现实服务才是历史教育的真谛。因此,课堂上需要创造一些联系现实的案例供学生分析,既体现了对
10、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方式。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课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布置作业:整理、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4分钟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作业应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它不能是简单的知识背诵、记忆,而应该是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七、教学评价设计 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有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形成性的评价。纵观教学过程设计我认为在“理解”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生成性的问题,因此我在这一阶段,预设了一定的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来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八、教学反思1.本课的亮点在于层次分明,由了解到理解再到见解的历史学习三部曲方法适应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规律,但是要想真正的产生良好效果,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还需要教师在探究性的问题设置、相关史料的提供等方面多下一番功夫。2.教学设计毕竟是“预设”性质的,并不完全代表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适时调整一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按照预设来办事。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