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634.50KB ,
资源ID:97793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7793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第7讲 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doc

1、第7讲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时间断限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线索特征政治(1)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中国人民为取得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行了艰苦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思想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

2、想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礼仪受到冲击一、政治上: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西方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

3、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二、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4、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三、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四、

5、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通史专题考向一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视角1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角度考查东西方观念的冲突【典例1】 (2014江苏单科,5)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题思路定位知识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解题关键清道光帝、谕旨内容反映的本质辨析选项A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

6、”等,可知该谕旨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故判定该谕旨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错误B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清政府当时仍存在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正确C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该谕旨所导致的,错误D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香港岛被割占,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错误答案B视角2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典例2】 (2013课标全国,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

7、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题思路定位知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题关键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辨析选项A材料无法体现,错误B材料指领事馆机构的设立,未涉及大使领事制度的建立,错误C结合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近代化史观,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错误答案C【主题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

8、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9、,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考向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代化的起步视角1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典例3】 (2014课标全国,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题思路定位知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把握题眼时间:1853年;信息: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辨析选项A鸦片战争后

10、,中国自然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错误B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错误C当时中国的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错误D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正确答案D视角2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典例4】 (2014浙江文综,15)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

11、生主义”解题思路定位知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题关键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辨析选项A据题干信息“铁路修建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征兵转饷是矣”可知该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正确B题干中材料信息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问题,错误C题干中材料信息未涉及对传统制度的维护,错误D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与题干信息“清末某著名官员”不符,错误答案A【方法必备】 不同角度认识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史学角度: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

12、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考向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视角从东西方文明交流角度考查中国思想界的变动【典例5】 (2014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

13、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思路定位知识西学东渐与“师夷长技”思想把握题眼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辨析选项A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与题干时间不符,错误B“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错误C李鸿章对西方科技关注,但无法判断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错

14、误D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的内容,可知他对西方科技的关注,正确答案D【主题深化】 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思想的特点(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3)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模块链接考向四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转型【典例6】 (2014四川文综,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材料三将零

15、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解题思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要求,把图示中的“新事物”按所学“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分类即可;第二小问,实际就是阐明这些新事物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原因。答案(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

16、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主题深化】 综合归纳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17、2)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帜,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思想上: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发展和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18、思想。(4)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逐渐传入中国,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化,客观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猜想1 (立意:主干知识近代不平等条约)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皆排除。答案A猜想2 (立意:文明史观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

19、)A妥协投降的恶果 B农业文明的弱势C势均力敌的较量 D东方帝国的崛起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故选B项。A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C、D两项与鸦片战争不符。答案B猜想3 (立意:主干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农村商品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 B C D解析中国农村商品很早就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故不符合题意。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也是鸦片战争后经

20、济结构变动的表现。答案D猜想4 (立意:文明史观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人类文明演进”,在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不仅带来了侵略和奴役,还带来了近代的工业文明,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答案C猜想5 (立意:主干知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

21、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体西用 D倡西学、兴民权解析据“采西学”“制洋器”可知,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据“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知,冯桂芬主张以传统伦理纲常为基础,进而吸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达到实现富强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一脉相承。答案C猜想6 (立意:唯物史观社会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

22、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进程。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不是对西方崇拜,更不是外交政策上的变化,B、D两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答案A猜想7 (立意:综合应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人民的下一次的起义(编者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革命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

23、的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选自马克思1853年6月著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材料二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中国是被异族王朝统治着。既然已过了三百年,为什么不来一个运动推翻这个王朝呢?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但这是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

24、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选自马克思1862年7月著中国记事如何理解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评价的这一转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一是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外部因素进行评价,材料二是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部因素进行评价。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档次:第一等: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观点较明确;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答案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25、(1)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希望寄托在资本主义压迫的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将使中国发生伟大变革,并且对欧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欧洲新一轮革命的爆发,因此对中国革命充满希望与赞美。(2)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更多考察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太平天国运动依旧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他们产生于封建落后的“停滞的社会”,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知道自己负有什么使命”,用“毫无建设性的破坏”来改朝换代,依然建立的是落后的小农国家(答出2点或意思相近即可)。(3)这两种评价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既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反抗专制统治以及对欧洲革命的积极意义,又指出太平天国

26、作为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湖南怀化期末)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C英国为

27、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作者没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也不仅仅是茶叶,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故D项正确,C项错误。答案D2(2014甘肃兰州诊断)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

28、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答案选D,A、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答案D3(2014福建漳州质检)

29、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解析孙中山早期“民族主义”是排满色彩的狭隘民族观,因此具有“民族主义”精神说明这场运动矛头对准清王朝,又从材料“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说明这场运动仍属于旧式农民起义,只不过是改朝换代工具,由此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洋务运动是维护清王朝的,不符合具有“民族主义”精神,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倡导民权,与

30、材料“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不符,排除C;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盲目排外,对清廷有幻想,不合题意,排除D。答案B4(2014湖北黄冈质检)“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借鉴,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它失败以后,对中国社会的政治进程还在起着促进作用,故选A。答案A5(2014湖

31、南长郡中学月考)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A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解析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全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中“贼”是对其诬蔑的称呼。为了振兴太平天国,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相符合。A项是海国

32、图志,B项是天朝田亩制度,D项是康梁维新思想,故答案为C。答案C6(2014北京东城区调研)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18361838年1894年内销165171外销50215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商品经济发展列强对华倾销加剧A B C D解析到1894年中国茶叶外销超过内销,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正确;西方国家操纵着茶叶市场,使中国茶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错误;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列强对华掠夺原料,没有涉及对华倾

33、销商品,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7(2014山东枣庄期中)下图分别是18671885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甲)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乙),造成两图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 B洋务民用企业发展C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解析图甲反映的是棉布进口值有所降低,图乙反映的是棉纱进口值在增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结合“18671885年”时间可知,当时开展洋务运动,而洋务民用企业进口棉纱来生产棉布,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故B项正确;中国陷入世界市场表现是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棉布进口值有所降低,棉纱进口值在增加,说明A项不正确;

34、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故C项说法不正确;自然经济强烈抵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不正确。答案B8(2014广东茂名一模)“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洋务企业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C民族企业普遍存在官商勾结现象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解析从材料中“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

35、局有密切关系”、“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可知洋务企业对民族工业的产生起到诱导和刺激作用,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到商人如何贿赂官员,官员如何帮商人赚取利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地点上海广州,可知民族工业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9(2014河南驻马店调研)与魏源同时代的梁廷枏评海国图志说:“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这反映出()A天朝上国的观念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B梁廷枏与魏源一样主张“师夷长技”C梁廷枏深刻反

36、思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D清政府闭关锁国引起知识分子不满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天朝全盛之日”“失体孰甚”可知梁廷枏认为“师夷”之说是丧失国家体统的奇耻大辱,故选A。梁廷枏反对“师夷”,排除B;“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闭关锁国”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D。答案A10(2014山东滨州一模)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是()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理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思想既有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体”,也有西方资本主义的“用”,“中体”和“西用”被生硬地结合在一起

3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是中体西用。所以答案选B。答案B11(2014浙江台州调研)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A B C D解析上海和重庆两地对西方发明的应用时间不同,说明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故正确;从图表看不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故

38、错误;上海和重庆应用西方发明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看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2(2014云南昆明质检)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解析结合所学史实可知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方向是多元的,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奢侈与该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直接关系,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

39、5分,共40分。)13(2014吉林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三个新兴的社会现象是大城市的兴起。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支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安全、外资集中,使得中国商人都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成长,勾勒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40、材料二城市化使工业化以前就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更为激化。飞速发展的城市往往不具备城市基础设施,如卫生设施、水道网,甚至清扫街道的机构。众多的人住在穷困和拥挤不堪的地方,流行病极易蔓延。1844年,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了曼彻斯特穷人们可怕的生活条件。伦敦东区的简陋破屋是19世纪欧洲最贫穷的地方。面对这些苦难,有些人认为城市意味着传统社会行为的毁灭,意味着宗教与现存社会秩序处于危险之中。他们有时甚至认为城市最适合于发动革命。从此“危险的阶级”使许多政府感到不安。摘自加亚尔等著欧洲史材料三1850年以后的65年城市在西方继续发展。英国开始,好几个国家超过了50%的城市化水平线,在人类历史上第

41、一次实现了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不过,城市政府在应对由于增长而形成的压力问题中强化了自己的权力。公共卫生设施改善了,而且在城市历史上,死亡率第一次降低到出生率以下。公园、博物馆、有效的食品与居住设施法规,以及更有效的警察力量等,都为城市生活增加了安全感和物质与文化条件。摘自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大城市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对城市化的态度,并予以分析。(17分)解析第(1)问,从近代工业的集中兴办、西方文明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镇的兴起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首先判断

42、材料一和材料三对城市化的态度是肯定,材料一侧重于城市化有助于积累财富、就业、工业化、民生和社会福利,材料三侧重于城市的管理;材料二则是对城市化的否定,主要从城市化造成贫困、疾病、环境恶化和冲击传统社会行为、传统社会秩序否定;最后总结应从城市化的必然性来肯定,城市化进程同时也需要与城市管理同步,城市化所产生的问题也必然会逐步得以解决。答案(1)原因:近代工业的兴办和近代化的发展;通商口岸的开辟和西方文明的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使破产农民迁移到城市;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明清时期很多城镇兴起。(2)材料一与材料三肯定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有利于积累财富;增加就业;促进工业成长;增强国

43、力;改善民生;提高福利待遇,等。有利于依法民主管理社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材料二指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贫困、疾病、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健康。城市对传统风俗、宗教信仰和社会稳定有破坏作用。总的看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社会逐渐现代化的体现,城市化是渐进的过程,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理应该同步而行;由于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问题将会逐步得以解决,城市使生活更安定、富裕、美好。(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是不能答出相反的观点)14(2014山东青岛模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

44、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中国古代教育史材料二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

45、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同治皇帝曾下旨认为设立京师同文馆“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由此确立了京师同文馆的合法地位。1901年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1)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8分)(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5分)(3)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各家流派和汉武帝态度概括;第二小问,从政治、文化两方面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可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小问,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西学东渐以及洋务运动需要角度去分析原因。第(3)问,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国家政策等视角分析作答。答案(1)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2)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兴办新式教育。(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和国家政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