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76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1年高二历史专题检测: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检测一、选择题1(2011年3月江苏四市一模6题)“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明夷待访录D.天下郡国利病书2(2011年4月德州二模14题)“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 革命派3(2011年1月扬州市调研16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

2、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4(2011年4月安徽百校论坛16题)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5(2011年江苏高考5题)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

3、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6(2011年3月赣州市摸底28题)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仪)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7(2011年3月湘潭市一模11题)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

4、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8(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9(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10题)“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

5、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0(2011年3月东北三校联考29题)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A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彻底反对君主专制11(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19题)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政治思想B国人觉

6、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12.(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7题)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13(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11题)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

7、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14(2011年5月北京顺义区二模16题)“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C.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5(厦门双十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36题)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

8、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16“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据所学知识推断,与上述观点比较一致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17梁启超认为“行之(数)百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通古今,不知五洲,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的是( )。A.重农抑商 B.经世致用 C.八股取士 D.中体西用18(2011年4月江西百校摸底27题)孙中山说:

9、“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19(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24题)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扶助农工20(2011年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15题)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

10、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材料中的“政治”觉悟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1(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9题)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及性22(2011年西安

11、八校联考30题)“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23(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一)31题)中国现代化史中说:“虽然尚未认识到作为资本主义精神背景的西方基督教义的转换对现代化的巨大支配作用,但确实已经感受到西方奔涌而来的利甲锐兵表象之中,跃动着一种奔腾不息的宗教理性力量,这种宗教理性力量是新生代知识分子群体对抗政治王权的精神土壤。其

12、本意成为中国的马丁路德。在传统意义的宗教价值符号内,完成政治结构的转型。”书中所指的“中国的马丁路德”是指A洪秀全 B洪仁玕 C康有为 D梁启超24(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5题)“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25(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7题)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13、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3分) 一 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 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 191

14、 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4分)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2分)(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3分)(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4分)27(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40题)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思想领航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

15、为之奋斗的纲领;同时,他的思想还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激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

16、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众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预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材料三: 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而不在于竞争,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如其他之动物焉,故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

17、种兽性当以早除之为妙也。“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助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 中国人向富于排外性质,与今之世界甚不相宜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及孙中山“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新中国以来的历史分析其积极意义。(6分)28(2011年河南示范高中五校联谊40题)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中外政治

18、家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

19、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待人民方面的基本观点。(

20、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待民生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主张及其具体措施。(4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B2【答案】C 材料中作者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联系所学,这一思想应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查找相关资料这一观点是严复的思想。3【答案】B 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

21、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9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4【答案】B 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根据题干信息衣服、机器、习俗等的描述分析,这些方面体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求吸收世界文明。其余三项属于表面现象。5【答案】A 分析材料中“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可排除C项为康梁变法造声势说法,百日维新是在1898年,时间上两者不相吻合;判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排除B项“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这位思想家极力批判封建儒学思想;根据“其不能善变而与

22、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排除D项“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思想家主张通过变革,使国家适应时代潮流,而不被淘汰。据此再结合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本题选A项,该思想家主张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这一材料出自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的文章,这位思想家是陈独秀。“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不正确;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不正确。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6【答案】C 本题考察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中“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说明新文化运动

23、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作用。ABD在材料上不能分析得出。7【答案】B 本 题考察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根据题干“1915年”,对中国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思想做了猛烈的批判,分析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观点,因此应选B项。8【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9【答案】B 陈独秀是新文化时期人物,认为“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生物进化论”,因此,正确选项是B。A项虽是新文化

24、时期的一个特征,但与题意不相符;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10【答案】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据此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排除B。材料内容反映了陈独秀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仍存在不平等和阶级压迫的缺陷,没有涉及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排除C、D。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D 从“1920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政治组织破产”、“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可知,一战使资

25、本主义弊端暴露,各国纷纷进行社会改革。A项时间与题干不符,BC与题意不符。14【答案】D 考查文字材料提取分析运用能力。从“一线红”、“北极下来的新潮”、红色中华,以有材料的民国七年即是1918年,结合所学知识,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国传播。ABC可用排除法,时间与题干不符。15【答案】C16【答案】B 解题关键:作者认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要“循序行之”。首先可以肯定他是主张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排除A项。其次他反对革命在改革之前,故排除主张不改良而直接革命的孙中山和李大钊,应该是属于维新派的主张。17【答案】C 材料的意思是,这一制度实行了“(数)百年”严重禁锢了学者的头脑,使他们脱

26、离生活实际。用排除法可知答案。18【答案】D 题干中主张“为四万万人效忠”,而不主张“为一效忠”,为一效忠是为忠君,而为四万万人效忠则强调国家民族意识。19【答案】C 考查三民主义。从题干中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结合所学知识,这应为民生主义。20【答案】B 分析材料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阶段和政治觉悟阶段,学术觉悟阶段时,林则徐、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政治觉悟阶段,维新派和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合问题中“政治觉悟始于”应指维新变法,本题选B项。21【答案】B22【答案】B 从材料看,作者主张,国家的权力应来

27、自“千百万人民”,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应该关心民族的危难,这样,国家才会强大。这体现了主权在民观念。A不正确,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没有涉及民权观念。B、C、D三派都蕴含着民权观念,但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和激进派,故选B项。23【答案】C 由材料 “在传统意义的宗教价值符号内,完成政治结构的转型”可以一窥端倪。中国传统意义的宗教价值符号是指在中国具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完成政治结构的转型是变更君主专制。而康有为是将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C。24【答案】A 考查材料阅读分析运动能力。本题关键名乃是“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不务行教”,可知B

28、项说法错误;商业与军事实力两者,从“佐行贾以行兵”可知魏源是重视商业的,排除C项;D项是思维惯性的一个陷阱,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不是材料观点,与题意不相符。25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1902年(20C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世纪,故排除,答案选B。二、材料分析题26【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八股取士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

29、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4分)(2)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不超过6分)(3)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总分不超过8分)【解析】第1问回答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的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回答,政治上主要有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八股取士导致学术思想界因循守旧;经济上有商品经济发展。列举第一阶段

30、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可回答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2问回答18951915年“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联系所学18951915年发生的“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的事件有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实业救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第3问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可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角度来回答。27【答案】(1)中国之情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

31、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本质彻底暴露,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8分)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孙中山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建立了临时政府;但他并不完全照搬美国,为维护民主,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4分)(2)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有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人们关心国家政治事务;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6分)原因:北洋军阀政府抛弃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作出让步;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2、,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相继失败;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精神。(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每点2分)(3)民生问题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有助于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4分);主张调和与互助,反对用革命和斗争手段发展经济,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确立有借鉴意义(4分);主张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主张对外开放,对后来的改革开放极具启发意义(5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回答“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实际要求回答孙中山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前的社会背景,根据所学

33、,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本质彻底暴露,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等。“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要求回答孙中山先生对于西方先进思想、制度的学习和创新方面内容。可以联系到临时约法中对于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借鉴和创新上。第2问回答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可概括材料二,材料二中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有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人们关心国家政治事务;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根据所学分析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这样评价的原因,可结合革命形

34、势、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斗争等方面内容来回答,主要有:北洋军阀政府抛弃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作出让步;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相继失败;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精神。第3问回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对材料进行概括即可,并结合新中国以来的历史分析这些观点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三中孙中山主张:民生问题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主张调和与互助,反对用革命和斗争手段发展经济;主张积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再根据相关所学对这些观点逐一分析。28【答案】(1)观点:以民为本;用法律控制百姓。(4分) 原因:

35、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的作用增强;封建经济形成,个体农民家庭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阶级矛盾尖锐。(6分)(2)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6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6分)(3)主张:扶助农工。(2分)举措:采用政府调节的办法,利用土地等国家资源发展农业和工业满足衣食需要;建设房屋和道路满足居住、出行之需;增加地方收入,解决公用事业之需;建立社会保障系统,保障民生需要。(8分)【解析】第一问从材料一中第一、二句体现的是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第三句“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可以归纳出用法律控制百姓的观点。社会原因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时代背景来说明。第二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来概括,原因从经济发展、阶级矛盾以及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等角度思考。第三问政治主张回答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思想主张。具体措施根据材料“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来概括。第四问可以从民生的目的、解决民生办法等角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