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授上课.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6883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授上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授上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授上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授上课.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授上课现在大学里教授给学生上课尤其是给本科生上大课,那简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上课铃响就得进来,否则算迟到;下课铃响就得出去,否则算拖堂。一节课讲什么,一学期讲多少,那全有大纲规定,讲不完算没完成任务,讲多了算跑马观花。其他诸如口齿不清呀,离题万里呀,上课抽烟呀等等,都算违规违纪,轻则批评教育下不为例,重则下岗待业另找饭碗。以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不是这样,要按咱们现在的规定,那时的教授上课自由得几乎就是逛自由市场。他们可以自由决定上下课时间和上课内容。比如,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时,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放在讲台上,他自己呢,则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着讲着,就点燃

2、烟袋,在吞云吐雾中阐释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而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到了五月十五晚上,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他不但上课时间自由,讲课内容也随心所欲在教昭明文选时,他老先生优哉悠哉,一学期才讲了其中海赋的一半内容!与此相似的是联大另一教授闻一多。他上课不喜欢在白天,而是要调到黄昏时候上,理由是这样有气氛,容易讲得精彩。而且,上课时他昂首阔步走进课堂,学生起立致敬坐下后,他在讲台上坐下,也会慢慢掏

3、出一包烟,打开来,对着学生笑一笑,绅士般地问:“哪位吸?”学生一阵笑,当然没人吸,他自己便点上一支,吸了后才开始上课。不过,刘、闻二人调课也好,吸烟也好,一学期讲半篇课文也好,他总得讲,总得开金口发玉音。可有的教授根本就不讲比如,叶公超教授。他上课更是奇特:一上堂,他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课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声一喊:“stop(停)!”然后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依次朗读下去,一直到下课;如果有人回有问题他是不是就该讲解了呢?也不讲:当有人提问题时,他的做法是大喝一声:“查字典去!”这一声狮子吼有大威力,从此天下太平,宇域宁静,相安无事。当学生查字典也查不着,小

4、声向他请教“这个字在英华合解词汇里查不着,怎么办?”他回答:“那个词汇没用,烧了,要查牛津大词典。”还是不讲。沈从文第一次在中国公学登台授课时,也是讲了 10 分钟就无话可说了,结果,他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么着把1 小时混过。学生于是议论纷纷:“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议论传到校长胡适耳朵里,胡适微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还有人更绝,借口天气原因根本就不来上课。1927 年后,黄侃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课没有上多久,绰号倒先戴在了头上被称为“三不来教授”,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这是

5、他与校方的约定,校方居然同意,于是,每逢老天爷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時,学生便猜测黄侃会不会来上课,有人戏言“今天天气黄不到”,往往是戏言成真。更出格的是,这家伙在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他居然嬉皮笑脸对大家:“这里有个知识点,我研究了多年才弄清专靠学校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叫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至于其他口齿不清比如周作人,比如朱希祖,比如顾颉刚就更不是问题了,照样名教授,照样高薪水。今天教授上课的严谨和过去教授上课的稀松,是不是就造成了过去教学质量不如今天呢?每一个对现代学术史、现代教育史有了解的人都会得出正确答案毕竟,自由,才是学术繁荣的充分条件。(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6、)读后一思今天的教授上课,一个个似乎都非常严肃、严谨,而从前的那些名家教授却多少有些自由、放任,但是今天教授们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却未必比从前出色。原因何在?就在于今天的“严谨、严肃”很多情况下乃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约束,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教授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微乎其微;而昔日大师们的“自由”并不仅仅表现在那些教授名流的个人癖好得到尊重,更表现在他们学术上的自由空间得到充分保证。所以,以前那些教授们的“自由放任”,正侧面体现了他们学术研究和教学风格上的崇尚个性、无所羁绊。所以,他们比当今教授更容易出成果、展风姿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无论是学术,还是教学,我们的主管部门都应当多给专家教授们一些自由

7、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能够少戴或不戴着手铐脚镣跳舞。诚如是,我们高校的教学、科研或许会更快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成语释疑惜墨如金【典源】钓矶立谈中有言:“李营丘惜墨如金。”【释义】本意为惜墨像吝惜金子一样。指作画时先淡后浓,不轻易用重墨。后指写字、作画、作文态度严谨,力求精炼。【误用】常常被人误认为是笔墨很值钱,舍不得给予。例如:张先生的字画很是出名,有人向他求取时,他总是惜墨如金。【成语故事】李成,字咸熙,长安人。原是唐朝宗室,五代时避乱于青州营丘,故又称李营丘。李成是五代末期、宋代初年的著名画家,他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美景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此,他便致力于山水画的

8、创作,尤其是寒林雪景,栩栩如生,似在眼前,让人拍手叫绝。在艺术表达方面,李成有一套富有个性的绘画技巧。他作画,勾勒不多,最大的特色是用墨十分简练,且好用淡墨,少用浓墨、枯墨,这种绘画风格,对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他作画不用重墨,且善墨色处理,后人便称他为“惜墨如金”。石破天惊【典源】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释义】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误用】经常会被一些媒体误用成为惊人的消息。例如:石破天惊,红楼梦的作者竟是冒辟疆。【成语故事】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凭借想象的翅膀

9、,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暮夜无知【典源】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说:杨震年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译文】杨震(东汉时华阴人,以教授学生为生,由于正直、博

10、学,人称“关西孔子”)去东莱出任太守,路过山东昌邑时,他以前推荐的秀才王密,正好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夜晚抱着十斤黄金来要送给杨震。杨震说:“我深知你的为人,为何你对我却一无所知。”王密说:“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没人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王密很羞愧。【释义】“暮夜无知”原指夜里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后人用来比喻暗中贿赂。【误用】现在常常被理解成夜晚偷盗,这属于望文生义。例如:你不要以为暮夜无知就可以到处行窃了。屠龙之技【典源】庄子在庄子列御寇中有言:“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释义】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误用】本词在使用中常常被误认为是有高超的技艺,例如:很多人都仰慕那些身怀屠龙之技的人,觉得他们无所不能。屠龙之技,表面上指屠龙的本领很大,但龙是世间所没有的,所以追求这种本领的人只是脱离实际,毫无作用,因此不可片面理解成语,一知半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