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的先行者摘 要 作者从一段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和筛选出大量丰富、珍贵的史料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以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及其创始人孙明经教授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电教人”在探索和开创影音教育中国之路过程中的艰难历程和杰出贡献,并将其置身于历史的长河,放到与世界同行展开的国际比较中,系统概括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四方面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平、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在深刻地时代反思中揭示了我国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历史“断层”及其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影响。作者强调,我国教育技术学要想抓住当前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就必须彻底突破单纯媒体
2、、技术导向的狭窄眼界,重视从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珍贵历史资源中汲取继往开来之教育智慧,尤其要学习和继承孙明经等老一辈优秀电教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广阔胸怀,加强与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的深度结合,打通与高水平影视专业的壁垒,与计算机、互联网等专业展开高层次合作,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专家展开平等对话,克服自我封闭、“自说自话”,真正确立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念和专业建设新思路、大手笔。只有这样,才能在 21 世纪教育改革创新的历史舞台上作出中国学者之独特贡献。关键词 电化教育;历史研究;孙明经;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教育技术学中图分类号 G40-057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 桑新民(1949),男,
3、江苏常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技术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研究。E-mail:。在海内外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的时候,我们生活在当年金陵大学校园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者,深切地怀念着一位诞生于辛亥之年、将终身奉献给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学者,他就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创始人孙明经教授。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孙先生曾经被否定、被淡忘,但历史毕竟是公正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探索教育现代化中国之路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在教育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孙明经教授的历史贡献与人生道路开始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挖掘,成为一份必须继承的珍贵遗产,
4、发挥着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乃至教育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今年 10 月 31 日是孙明经先生的百岁诞辰,特以此文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同时也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的深层反思中寻找继往开来的教育智慧。一、历史的遗憾与时代的眷顾1992 年,81 岁的孙明经先生在去世前的一次谈话中提出:“1996 年应该纪念中国电化教育 60 周年,如果那时我活着,就一定要遵照我四位恩师的嘱托,把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人。”然而,他的愿望未能实现,1992 年 11 月 16 日,这位老人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终身眷恋并为之奋斗献身的影音教育(电化教育)事业。1996
5、年,教育技术界在互联网的热潮中超常规发展,但却没有人想到应该纪念中国电化教育诞生 60 周年。随着孙先生的逝去,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中许多被尘封的历史更加无人问津了。2000 年底,正当中国电影界筹备纪念电影在中国诞生 100 周年的时候,一批 60多年前拍摄的老电影奇迹般地浮出水面,这些影片记录了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教育拍摄单位是金陵大学理学院,拍摄者是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从老电影中精选了一系列珍贵的历史镜头,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采访了影片中还健在的老人,编辑、拍摄了 12 集的电视纪录片世纪长镜头胶片上的记忆,以“爱情、
6、电影、命运”这三个主题词,向人们展示了孙明经先生坎坷而丰富的人生道路,用电影胶片这种独特的跨时空媒体,生动形象地向后人诉说了一段已经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这里的“爱情”不仅指孙明经和吕锦瑗夫妇以电影教育为纽带,终其一生的恩爱姻缘,更展示了中国第一代电教人对教育现代化事业的眷恋之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电视片 2004 年 9 月在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连续播出后,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极高评价。这批珍贵的老电影被誉为“胶片上的清明上河图”,为研究中国 20 世纪前半叶的电影、历史、民俗、文化、科学、教育、社会等提供了可视化、近乎“全息”的第一手资料。孙明经先生用生命谱写的电教悲歌也由此受
7、到时代的眷顾。遗憾的是,在孙明经教授开创的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对于这一专业“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在当时竟然鲜为人知,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反响”,只是在当年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七八十岁的老人中反响热烈(多数人已深居简出,因此难以产生影响)。2004 年 9 月,南京大学恢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并依托相关学科招收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繁重的专业创建和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开始了对以金陵大学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等处搜集到大量珍贵的史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耶鲁大
8、学神学院图书馆内保存的当年美国基督教大学中国托事部 13 所中国大学老档案中,其中有 1864 年至 1950 年的老照片档案多达近万幅,孙明经教授还花费大量精力为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加上了英文说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完成博士论文 1 篇(朱敬博士论文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与解释,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出版),硕士论文 3 篇,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先后召开了两次以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 2006 年 12 月我们在中央电教馆和南国农教授的支持下,在南京大学通过网络召开了纪念中国电化教育 70 周年研
9、讨会,不仅实现了当年孙明经先生的遗愿,而且使孙先生依据历史资料提出的观点“1936 年是中国电化教育诞生之年”,被教育技术学领域和专业普遍接受。2007 年初,由中央电教馆举办的“纪念中国电化教育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电教界各方面权威人士几乎全部到会,教育部副部长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出版了专题纪念文集中国电化教育 70 年纪念文集(中央电化教育馆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孙先生“在天之灵”可以瞑目了。不过,对孙明经先生和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丰富历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仅从我们所做的很少一部分挖掘和整理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这里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
10、,不仅需要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联合攻关,而且需要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各种必要的研究条件,尤其要超越目前学术评价体系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找到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潜心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和学术环境中,这实在是难得有人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的“冷门”,但却是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必须珍惜的重要遗产,是探索教育现代化中国之路必须继承的历史资源。二、影像世家的才子与他的四位恩师孙明经 1911 年出生在一个较早接触到西方影像技术的家庭。其父孙熹圣在山东登州文汇馆就读时就接触到电影,并在与外籍教师的共同探讨中,首次将“Cinema”的英文名称翻译成“电影”,后来“电影”一词在金陵大学陈裕光校长的大力倡导下得以流行和确认。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孙明经从小就有机会接触电影媒体,并由此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中国的影音教育事业。2005 年,由文化部批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了20 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评选系列活动,在选出的 160 幅经典作品中,有两幅出自这一家庭,一幅是 002 号,由孙明经母亲孙隋心慈女士拍摄的“我家第一幅自拍照”,另一幅是 015 号,由孙明经拍摄的“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由此可见这一家庭在中国 20 世纪摄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