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小的船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熟练认读本课的个生字。【教学重点】生字认读。【教学难点】蓝、弯的认读。【德育结合点】了解晴朗的夜空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释题、同学们见过船吗?你知道的有哪些船?这些船在哪儿行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在什么地方呢?(示题:小小的船)、小小的船是一首儿歌,请同学们看图。(出示幻灯)问:图上画了些什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由读课文,用笔划出课文里的生字。、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指名看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个生
2、字的读音。、说说课文共有几句话?学习第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出示挂图)弯弯的月儿是什么样的?(两头尖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月亮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似。小小的船在这里指真的小船)为什么说月儿是弯弯的,不说是弯的呢?(叠词弯弯比弯的程度大一些,表示很弯很弯。)那么,小小的和小的有什么不同?(借助上面已学知识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这么一只可爱的小船,你们喜欢吗?(用喜爱的语气来读)学习第句。注意两头尖字音。这个小小的船指什么?(指月牙。月牙儿两头尖尖的很像船,所以把弯弯的月儿当作船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学习第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第三句讲
3、什么我指的是谁?(看图理解)看图想象:秋夜,天空中的景象太美了,同学们想象自己坐到月亮上去玩了。天空像大海一样,月亮像小船在海中航行一样。这个小女孩儿表情怎样?她在干什么?她坐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怎么说的?(用她看到还看到来说。)这句话的里谁能给它说个意思相反的词?(和里相反的词是外。)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与我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进行比较。理解只看见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在晴朗夜晚观察天空,除了看见蓝天和星星外再也看不见别的了,所以说只看见。)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注意里坐见三个生字的读音。闪闪的和闪的有什么不一样?蓝蓝的和蓝的有什么不一样?(联系第一句弯弯的和弯
4、的意思说。)引导学生想象。(放幻灯)我们来看看这美丽的夜景,如果将那个小女孩换成你,那么你的心情会怎样?除了看见蓝天、星星,你还会看到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看见弯弯的月儿挂在空中,周围是蓝蓝的天,星星一闪一闪的。她想到了弯弯的月儿像一只小小的船,蓝蓝的天空像蔚蓝的大海,他想象自己坐在这只小船里,在大海里航行,云朵像浪花,星星像航灯,夜空多美丽啊!假如月亮上的小女孩儿是我,我会)四、指导朗读、读第一、二、三句最后一个字的音,看看它们的韵母是否相同?(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an,所以读起来很顺口、好念)、弯弯、小小、闪闪、蓝蓝这些词两个字都是一样的,朗读时,第一个字读重些。第二个字读轻些和
5、短些。、按下面的节奏读,加粗的字读重音。带拼音的字注意读准字音。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听录音有感情朗读。五、看图试背课文六、作业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
6、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读准个生字读音。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
7、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