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精研第 1 讲 古诗歌选择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古诗歌鉴赏,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古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一、洞悉命制选项的四大设误点学前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 雪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
2、)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
3、D 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答案:D 白话诗歌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在黄昏时乱云低低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地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
4、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解析:D 项,主要是从语言风格方面鉴赏这
5、首诗的。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从诗歌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字或八个字来概括。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与选项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答案:D 白话诗歌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可叹我年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
6、这几行回书。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 李 白杜 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 天宝四年(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愧”字照应了“未就
7、”,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D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的情感。解析:“借代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答案:A 白话诗歌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求仙不成,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 夕崔 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 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一本下有“旅怀”二字。崔涂: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
8、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官,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渲染了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用我送春归去,表达诗人凄楚的情怀。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C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
9、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解析:B 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错误。颈联“故园书动经年绝”中的“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答案:B 白话诗歌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在睡梦中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的美好风景是没有人来
10、和我争抢的。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青 玉 案曹 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择取了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和环境,更为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一抹哀婉悲伤的色彩。B“路转陡”三句包孕着微妙的心理变化,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C“凄凉”一句点明了题旨,同时也承上启下,领起对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的抒写。D“凤楼远”两句从家中妻子着笔,既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又是对上一句的回
11、应铺染。解析:A 项,“增添了一抹哀婉悲伤的色彩”表述错误。由“碧山”“锦树”“明秋霁”可知意境明丽绚烂,秋高气爽,看到此景,心情愉悦。答案:A 白话诗歌秋雨初晴,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山路突然转陡,让人怀疑到了尽头。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竹篱茅屋,酒旗沙岸,形成了一簇村市。,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凤楼渺远,回首空自望。今晚将会宿在哪座孤馆中呢?秋雁一声长鸣,残月映照半窗,总是离人的眼泪。考法归纳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古诗歌的四大考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见的“四大设误点”有:错析形象、错析语言、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难辨。常见设误
12、点典例设误点错析形象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如上面第 1 题 D 项)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错析语言语言特色(风格)分析错误,词句解释错误等。(如上面第 2 题 D 项)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如上面第 4 题 B 项)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的愁苦,溢于言表。续表错析技巧表达技巧判断
13、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等。(如上面第 3 题 A 项)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错析内容情感通常为情感主旨表述有误。(如上面第 5 题 A 项)首句择取了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和环境,更为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一抹哀婉悲伤的色彩。二、掌握快准解题的两步流程由上面“四大设误点”来看,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形象特点词、语言风格词、技巧词、内容情感词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先圈画并高度关注这四大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分析定答案。表解如下:典例示范(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
14、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 项解题演示(步骤一步骤二)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内容词: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对应“骈头脱襁”,理解正确。形象特点词:洁白鲜嫩。对应“白玉婴”,理解正确。内容情感词:眼前一亮。对应首联“忽眼明”,理解正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技巧词:直接描写、使苦笋人格化。诗歌的三
15、、四句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由此可知,该项理解正确。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内容情感词:口感苦涩、不要过多取食。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选项曲解诗意。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技巧词:议论收尾。通过赏读诗歌最后一联,可知诗人在发表有关人才的议论,理解正确。内容情感词:发展空间、经受风雨磨炼。诗句“放使干霄”喻指“发展空间”,“战风雨”喻指“经受风雨磨炼”,理解正确
16、。续表 白话诗歌日常盛有粗茶淡饭的餐盘让人眼前一亮,只见那笋头鲜嫩洁白如襁褓中的婴儿并列摆在盘中。一直都知道苦笋天性正直,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品行与生俱来。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鲜嫩的苦笋拔出太多。像苦笋这样的人才,自古以来就需要慢慢养成,让他们自由成长,直面风雨。针对训练1(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17、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解析:D 项,“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诗人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答:参考答案: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2(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18、完成(1)(2)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 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解析:“无法避免”
19、说法绝对。答案:B(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 分)答:参考答案: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注 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解析:“后生好学果可畏”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韩驹为赵伯鱼写下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期许,并无劝诫之意,所以 B 项的表述不正确。答案:B(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1、6 分)答:解析:根据本诗的内容,前两句主要叙述赵伯鱼学诗经历并表明自己的谦和态度,是为回应赵的求教;后两句则是对学诗途径的解析。“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说的是学习诗歌时要像参禅一样,尚未掌握诗中精义前要向各个方面的前辈学习;“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是说一旦将诗中精义参透,那么信手拈来都是好文章了。上下句相连表达的是以禅喻诗的创作思想。两宋时期,以禅喻诗成为文坛主要风气。北宋诗人苏轼、黄庭坚都精通禅学,不仅诗歌中表现出诗有禅趣、用禅语入诗的特色,而且在诗歌理论上也开始以参禅喻诗。与之相成,韩驹也主张:“学诗如学禅,诗道如佛法。”参考答案: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谢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