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4649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PDF版含解析).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语文 第 页(共 页)语文 第 页(共 页)题 答 要 不 内 线 封 密 号考 名姓 级班 校学江西智学联盟体 届高二联考语 文命题学校:临川一中 命题人:傅康华 审题人:李来明(考试时间:分钟 满分:分)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分)(一)现代文阅读(本

2、题共 小题 分)材料一: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表述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 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银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 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银律”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金孔子却

3、批评他:“赐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就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认为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然而这个非道德律也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原则是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 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话的上下文来解读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表明了他对“报德”与“报怨”的不同态度说明他对

4、于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严厉谴责的 因为“以德报怨”固然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它一旦付诸行动危害就甚大小人做起坏事就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律惩恶的理由就不充足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材料二:“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者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 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以直报怨”的注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但是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这前后句的意思就会发生冲突 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德报德”中两个“德”都是名词而且意思都是“恩惠”“以直报怨”的

5、“直”则是形容词“怨”却是名词 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的词性前后如此不一致显然不符合作为语言学家孔子的表述 而且如果把“直”理解为正直之“德”又把“直”的意思看高了一层就会使这句话变成了以“德”报怨岂不是自相矛盾后来还有学者把“直”理解为“值得”、“对等”、“同值”这样以来“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以命抵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行动准则这等于说“直”是“怨”的替代即孔子主张“以怨报怨”这种理解恐怕也不恰当 这种理解要求自己针对他人行为采取对等的反应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岂不使自古流传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也

6、变成了无稽之谈!因此“以直报怨”的“直”首先肯定不是“德”其次也不是“怨”既不是“正直”的意思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人天生的“直性”论语中出现的“直”字还有两处一处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指的是一个人性格直爽却不懂礼仪会因说话刻薄而伤人另一处是孔子给子路讲“六言六蔽“的问题孔子的第四条是“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以历代注家的解释“绞”的意思是语言尖刻容易得罪人 这是孔子针对子路不加约束的性格说的要求他做事情不能任着性子来而应该加强学习否则“直”的美德也会变成“绞”的弊病与人相处显得太尖刻“以直报怨”的“直”与这两处的直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特定的别人加“怨”于我时孔子认为不能再退缩而应以“

7、直”的态度“绞”(尖刻)的言语进行反击 表现为此时可以不受礼法约束而大声指斥、谴责据理力争反映出一个人对不公平境遇的不屈服、不妥协的态度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律是反道德的铁律 套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句式铁律表现为“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没有明确讲到这样的话是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出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现象“铁律”是与“金律”和“银律”背道而驰的反道德准则也试图摆脱“铜律”必然诉诸理性报复的规则以“先施于人”的预设做出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的勾当“先施于人”的策划当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只不过与“铜律”所要求的原则不同它完全是赌徒式的非理性博弈“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安定和有序都是威胁

8、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认识到了“铁律”对社会的危害所以不断制定、修订法律把制止“铁律”作为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金律”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银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者都是“推己及人”但区别在于一在肯定层面一在否定层面.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不同态度说明“金律”“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因为孔子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以德报怨”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一旦付诸行动则危害甚大小人可能会肆无忌惮且法律惩罚理由不充足 针对此情形孔子主张“以直报怨”.道德价值律体

9、系整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圣人的“金律”第二层次是适用于君子的“银律”以及第三层次是适用于普通人的“铜律”.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对于“以直报怨”中“直”的理解各家争论不休 宋代理学家朱熹将“直”理解为形容词“正直”这一理解语法上虽然说得通却会使得“以直报怨”变成“以德报怨”.若将“以直报怨”的“直”理解为“同值”“对等”“值得”则会使得自古流传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等一些儒家宽厚温和的做人教诲变成无稽之谈.通过对论语一书中其他含有“直”字的语句的考证“以直报怨”的“直”最合理的解释应该为人天生的“直性”由此“以直报怨”可以解释为:当别人加“怨”于我

10、时我可以不受礼法约束而大声指斥、谴责据理力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但仍有其积极意义因为这一原则能对反道德的“铁律”起到抵制作用 语文 第 页(共 页)语文 第 页(共 页).下列选项里事件和道德律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分).三国演义中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对陈宫说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道德铁律).东晋大臣庾亮家中有一匹烈马常常伤人难以驯服家奴建议将马卖给他人 庾亮认为烈马会伤及买家故拒绝了家奴的建议(道德银律).范仲淹幼时家贫但志向远大后经刻苦读书终于成了有宋一代的名臣 他食不重肉生活简朴却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岳阳楼记里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11、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其高尚品德(道德金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面对廉颇的羞辱蔺相如选择躲开气势汹汹的廉颇 当下人们为蔺相如义愤填膺之时蔺相如说出了一番意义深远的话:只有将相和赵国才能抵挡强大的秦国(道德铜律).试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分).“道德是法律的上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小题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没有什么吧?”潘先生急切地问“照布告上说昨天正向对方总攻击呢”“不行”姓吴的忧愁地说但随即咽住了捻着唇边仅有的几根二三分长的髭须 “什么!”潘先生心头突地跳

12、起来周身有一种拘牵不自由的感觉 姓吴的悄悄地回答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 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路上的电灯似乎特别昏暗背后又仿佛有人追赶着的样子惴惴地歪斜的急步赶到了家叮嘱王妈道:“你关着门安睡好了我今夜有事不回来住了”他看见衣橱里有一件绉纱的旧棉袍当时没收拾在寄出去的箱子里丢了也可惜又有孩子的几件布夹衫仔细看时还可以穿穿又有潘师母的一条旧绸裙她不一定舍得便不要它:便胡乱包在一起提着出门 “车!车!福星街红房子一毛钱”“那里有一毛钱的?”车夫懒懒地说“你看这几天路上有几辆车?不是拼死寻饭吃的

13、早就躲起来了 随你要不要三毛钱”“就是三毛钱”潘先生迎上去跨上脚踏坐稳了“你也得依着我跑得快一点!”“潘先生你到哪里去?”一个姓黄的同业在途中瞥见了他站定了问 “哦先生到那边”潘先生失措地回答也不辨问他的是谁忽然想起回答那人简直是多事车轮滚得绝快那人决不会赶上来再问便缩住了 红房子里早已住满了人大都是十天以前就搬来的儿啼人语灯火这边那边亮着颇有点热闹的气象 他提着包裹跨进厢房的当儿以为自己受惊太厉害了眼睛生了翳因而引起错觉但是闭一闭眼睛再睁开来时所见依然如前 这靠窗坐着在那里同对面的人谈话上唇翘起两笔浓须的不就是教育局长么?他顿时踌躇起来已跨进去的一只脚想要缩出来又似乎不大好 那局长也望见了他

14、尴尬的脸上故作笑容说:“潘先生你来了进来坐坐”主人翁听了知道他们是相识的转身自去 “局长先在这里了 还方便吧再容一个人?”“我们只三个人当然还可以容你 我们带着席子好在天气不很凉可以轮流躺着歇歇”潘先生觉得今晚上局长特别可亲全不像平日那副庄严的神态便忘形地直跨进去说:“那么不客气就要陪三位先生过一夜了”局长给他介绍了自己的同伴随说:“你也听到了正安的消息么?”“是呀正安 正安失守碧庄未必靠得住呢”“大概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明证 那方面从正安袭取碧庄是最便当的说不定此刻已被他们得手了 要是这样不堪设想!”“要是这样这里非糜烂不可!”“但是这方面的杜统帅不是庸碌无能的人他是著名善于用兵

15、的大约见得到这一层总有方法抵挡得住 也许就此反守为攻势如破竹直捣那方面的巢穴呢”“若能这样战事便收场了那就好了!我们办学的就可以开起学来照常进行”局长一听到办学立刻感到自己的尊严捻着浓须叹道:“别的不要讲这一场战争大大小小的学生吃亏不小呢!”他把坐在这间小厢房里的局促不舒的感觉忘了仿佛堂皇地坐在教育局的办公室里 坐在席上的中年人仰起头来含恨似地说:“那方面的朱统帅实在可恶!这方面打过去他抵抗些什么他没有不终于吃败仗的 他若肯漂亮点儿让了战事早就没有了”“他是傻子”局长的表弟顺着说“不到尽头不肯死心的 只是连累了我们这当儿坐在这又暗又窄的房间里”他带着玩笑的神气 潘先生却想起远在上海的妻儿来了不

16、知道他们出了什么乱子没有不知道他们此刻睡了不曾抓既抓不到想象也极模糊因而想自己的被累要算最深重了凄然望着窗外的小院子默不作声 “不知道到底怎样呢!”他又转而想到那个可怕的消息以及意料所及的危险不自主地吐露了这一句 “难说”局长表示富有经验的样子说“用兵全在乎趁一个机机是刻刻变化的也许不为我们所料此刻已所以我们”他对着中年人一笑 中年人局长的表弟同潘先生三个已经领会局长这一笑的意味大家想坐在这地方总不至于有什么也各安慰地一笑 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 大众点头自慰道:“这就好了只要不打仗什么都平安了!”但是潘先生还不大满意铁路还没通不能就把避居上海的妻儿接回来 信是来过两封了但简略得很比不看更教他

17、想念 他又恨自己到底没有先见之明不然这一笔冤枉的逃难费可以省下又免得几十天的孤单 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 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像是办喜事的样子 一个职员喊道:“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就请你当了吧”“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 “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 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一头一对让杜统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 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我那里配写这上边的字?”语文 第 页(共 页)语文 第 页(共 页)“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 潘先生觉

18、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 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腊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 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烧房屋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旁边看写字的一个人赞叹说:“这一句更见恳切 字也越来越好了”“看他对上一句什么”又一个说(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注】这篇小说写于 年写的是当时军阀混战中一个知识分子逃难的故事 小说共三节文本为第三节内容上有删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潘先生听闻正安失守后随即转身就要回家“惴惴地歪斜的急步”体现其内心的惊恐不定.潘先生与车夫的讨价还价以

19、及与同业的对话体现出他胆小市侩、畏缩怯懦的小市民式知识分子的特点.红房子里局长对潘先生的容留以及局长对战势的分析展现出局长有体恤下属洞察战局的品质与能力.小说的讽刺意味较为强烈运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出潘先生、局长等一干知识分子形象.关于战事停止后人们推举潘先生写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战事停止以后众人心中自我安慰唯独潘先生还不太满意因为战事虽停止但铁路尚未通妻、子难以回来 这体现出潘先生对妻、子的爱与责任.教育局的几个职员一致推举潘先生为凯旋的杜统帅写字在一番推让之后潘先生才提笔写字 这体现出潘先生的才华且其在当地教育局应有着一定的声望.当潘先生写到“德隆恩溥”的“溥”字时眼前仿佛闪

20、过许多影片这些一闪而过的影片暴露出军阀混战带给百姓的苦难同时也反映出潘先生内心的麻木.潘先生的字受人称许“写得恳切”“恳切”一词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手握权力的军阀的谄媚 作者借此表现当时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意识还未觉醒.潘先生是一个典型而复杂的人物试简要分析小说中描绘这一人物时运用的典型手法(分).小说结尾部分的情节是潘先生写“赞词”但“赞词”并未全部写完小说便结束了 请分析结尾这样写有何妙处(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小题 分)张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2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2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以訾/为骑郎事孝

23、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便宜事”谓指合乎时势要求的事宜或根据情况应采取的措施 成语“便宜行事”指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不必请示自行处理事情.廷尉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官职名 秦始置 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掌刑狱位列九卿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秩中二千石.跸本义为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后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 文中“闻跸”可以理解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顿首古时的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

24、停留 后通用做下对上的敬礼书简中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亦有首尾都用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分).张释之做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心中失落想辞官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能力请求朝廷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完文帝后得到文帝的赏识文帝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文帝出行御马被一个躲在桥下的百姓所惊 文帝将人抓获后送给廷尉张释之审理判决最后张释之只判处犯人罚金 文帝生气认为张释之判轻了 后经张释之解释文帝才理解了判罚的合理性.偷窃高祖庙中器物的盗贼被张释之判处在集市上游街示众 这一判决引得文帝强烈不满认为张释之判罚得太轻未能彰显自己对祖庙的敬意 后经张释之解释文帝才理解了判

25、罚的合理性.张释之凭借着正直的品性及公平合理的裁决获得了文帝和薄太后的称许 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也都表示出对张释之的认可并与其结为亲友 由此张释之声名大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张释之的判罚为何能获认可?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分)语文 第 页(共 页)语文 第 页(共 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小题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题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

26、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释: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牛山:山名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携酒登高见江南初秋之景希望借此排遣心中郁结.诗人自我劝慰尽管人生忧多乐少但值此佳节应当尽兴饮酒及时行乐.本诗既是当日登山情事的记录又不局限当日情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全诗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意蕴丰厚抒发了诗人摆脱郁结的豁达洒脱之意.本诗与杜甫登高同写登高两者所写秋景有何不同?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7、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题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分)()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眺诗句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 ()在 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应用(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小题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若抚州是一本厚厚的书那文昌里就如同书腰 夜幕降临来到文昌里老街灯光映照着老砖墙石街深巷、闾阎扑地木雕、竹编、银艺等非遗技艺藕丝糖、水粉、牛杂等临川味道老城的韵味蕴含其中 如果说古色古香是老街的形那么戏曲文化就是老街的魂 砖墙上的戏剧人物造型

28、、清风竹影与汤显祖诗词元素 更显古朴风韵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临川熙攘喧嚣的市井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灯光如梦似幻一叶小舟荡起清波小姐在丫鬟的陪伴下赏花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在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投影装置等现代科技的演绎下让观众 漫步临汝书院临川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历在目 这座按照宋代规制为了推广和传承临川文化建成的书院如今既是礼乐射御书数和传统书院文化的体验研学基地又是文创产品的开发基地 书院负责人拿出一本书院攻略介绍“书院开发了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攻略完成任务从中学到书院文化的知识 ”近年来临川塑造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戏曲元素举办戏剧文化节培养年轻的戏曲人

29、才种种努力让戏韵绵延让临川文化持续绽放出穿越古今的魅力.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小题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三伏天已经开始各地的气温也是争创新高面对如此高温最能够救我们一命的就是空调了 那么怎样开空调才省电又健康呢?我们都知道空调是个“电老虎”且温度设定得越低越费电 根据一项实测研究发现空调设定温度如果由 降低到 耗电量会上升.从 降低到 那么耗电量将会暴增.虽然空调的耗电量受众多参数影响但总的趋势仍然是 另外我们

30、知道 但想要觉得凉快可不是只有降温一个办法 比如空气湿度也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热”的感受所以湿度太高记得开除湿不要一味调低温度开空调时还有两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一类是婴幼儿他们新陈代谢旺盛夏天很容易出汗长期如此很容易造成痱子等皮肤问题所以有必要开空调降温但得调好风口不能直吹 另一类是老年人 容易觉得冷很多还有心脑血管疾病 这种情况下空调温度不宜开得过低以免在进出门的时候造成骤冷骤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个字(分).根据材料用三个句子概括如何开空调省电又健康 每句不超过 个字(分)四、写作(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1、(分)近日有网友发文表示在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地藏殿内一排长生牌位竟然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众多国人出离愤怒要求一查到底 时隔不久有关“南京夏日祭”活动的话题也引发了网友热议许多人认为在南京庆祝日本传统节日无异于在南京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但在讨论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声音:如今已是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关注眼前与日本的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不要破坏国际友好关系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与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字1江西智学联盟体 2024 届高二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一

32、里主要就“金律”“银律”“铜律”展开论述,但是材料二中,还有反道德的“铁律”。“铁律”也属于道德价值律体系中的一部分。2.【答案】A【解析】A 选项里“语法上虽然说得通”表述有误。依据原文,“从语法结构上看,以德报德中两个德都是名词,而且意思都是恩惠。以直报怨的直则是形容词,怨却是名词。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的词性前后如此不一致,显然不符合作为语言学家孔子的表述”,可知 A 项错误。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二中的内容,道德铜律要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廉颇加“怨”于蔺相如时,蔺相如并未通过尖刻的语言进行反击,或大声斥责廉颇,与廉颇据理力争。故 D 项内容不能体现“道德铜律”。4.【答案

33、】(1)两则材料均围绕道德律的四阶层体系展开论述。(1 分)材料一加材料二,展现出完整的道德律四阶层体系。(1 分)(2)材料一结尾部分内容能引出材料二的重点内容。(2 分)【解析】首先,两则材料都谈及“道德律”的四阶层体系。具体而言,材料一谈及道德律中的金律、银律和铜律,指出铜律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更为普遍,以及铜律对反道德(铁律)行为的抵制作用。材料二则是对铜律内涵的深入阐释,通过对论语的考证,指出“以直报怨”中“直”的合理解释,同时说明铜律的对铁律有抵制的积极作用。其次,材料一的结尾部分内容能引出材料二的内容。材料一结尾段落的内容出现了铜律的行为原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能自然地引出材料

34、二中的重点内容,即对铜律行为原则中的“直”字内涵做出合理的解释。5.【答案】(1)道德是法律的上限:“金律”“银律”是法律的上线,(1 分)两者都是“推己及人”,要求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种道德层次对普通人并不适用,是高层次的理想境界。(1 分)(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依据“铜律”来制止“铁律”,防止反道德行为对社会的危害。(1 分)“铜律”对“铁律”能起到抵制作用,并为法律惩恶提供充足的理由。“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安定和有序都是威胁,制止“铁律”是法律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1 分)【解析】在道德律的四阶层体系中,“金律”“银律”是圣人、君子之德。一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原

35、则,一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原则。两者都是“推己及人”,要求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种道德层次对普通人并不适用,是高层次的理想境界。因而,“道德是法律的上线”,其重点在于说“金律”“银律”是法律的上线。“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但它对“铁律”能起到抵制作用,并为法律惩恶提供充足的理由。“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安定和有序都是威胁,所以需要不断制定、修订法律,把制止“铁律”作为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因此,“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其重点在于说法律依据“铜律”来制止“铁律”,防止反道德行为对社会的危害。26.【答案】C【解析】“展现出局 长有体恤下属,洞察战局的品质与能力”分析错误。局长容留

36、潘先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破除当时的尴尬场面,未见得局长“体恤下属”。所谓对“战势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局长自己的猜测,且其话语浮夸,故弄玄虚,难以称为“战势的分析”。7.【答案】C【解析】“同时也反 映出潘先生内心的麻木”分析有误。潘先生写到“溥”字时脑中 闪过的画面是“拉夫,开炮,烧房屋,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 尸”。这些画面 能反映出潘先生良心并未完全泯灭,潘先生只是一个缺 乏节操的怯懦 者。8.【答案】(1)心理描 写,如听闻正安失守后惊惶心理,避难中对妻儿的思念 心理,以及战 事停止后的懊悔心理等,写出了潘先生草木皆兵、患得 患失、自相矛 盾等心理特点。(2 分)(2)语言描

37、写,如对车夫 的语言,对同业的语言,对局长的语言,对教育局职 员的语言等,展现出潘先生斤斤计较、畏缩怯懦、圆滑世故的小市民 式知识分子形 象。(2 分)(3)对比手法,文本结尾,将教育局的几名职员与潘先生做对比,展现出潘先 生的良知还未 完全泯灭,对军阀混战中的苦难百姓保有些许同情。(2 分)【解析】考查描写人物 形象手法的问题。描写人物的手法,分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正面描 写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细节等;侧面描写 分为对比和衬 托。此外,注意题干里的“典型手法”,需挑选文本 中表现明显的 手法。9.【答案】(1)人物方 面,这样结尾能更好地展现出潘先生复杂的人物形象特 点。(1

38、 分)潘先 生虽缺乏一定的节操,但面对给民众带来苦难的军阀,其内心应 也有着愤恨。结尾部分,未写出的第四句“赞词”,能让读者 感受到潘先生 当时内心的矛盾。(2 分)(2)主旨方面,结尾未写 完赞词,能加深小说的批判意味,深化小说主旨。(1 分)面对 罪恶的军阀,潘先生的社会意识也许正渐渐觉醒,但与潘先 生形成对比的 是周围其他的知识分子,他们仍然沉浸在苟安和自欺之 中。知识分子 群体的麻木和软弱由此可见一斑。(2 分)【解析】读懂题干,此题本质上是考查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 旨等方面考虑。参考答案主要从人物和主旨这两方面整合出答题要点,若考生从其 他方面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9、酌情给分。10.【答案】B【解析】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从语法结构上看,“以訾”是状语成分,修饰“为”这一动词,故中间不能断开。“久宦”与“减仲之产”之间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开。“不遂”是“不能称心如意”的意思。“欲自免归”是“想要自请免职回家”的意思。11.【答案】B【解析】廷尉,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秦始置。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掌刑狱,位列九卿,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秩中二千石。属官有正、监、平,皆为司法官。魏、晋、南北朝沿置,政令仰承尚书省,职权3渐轻。北齐改称“大理卿”。12.【答案】C【解析】

40、本选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在集市上游街示众”,文中“弃市”应理解为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一是“后经张释之解释,文帝才理解了判罚的合理性”,依据原文,“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可见文帝并未当时就表现出对张释之判决的认同。13.【答案】(1)现在已经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维持天下公平的人,一旦有偏失,(那么)天下的执法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2)现在有人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假如有愚蠢的人挖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陛下用什么(方法)来加重现有的刑罚呢?【解析】(1)得分点:“下”译为“交给”;“廷尉,天下之平也

41、”,判断句式;“倾”译为“有偏失”;句意通畅 1 分。(2)得分点:“族”译为“灭族”;“何以”,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或“用什么”;“加”译为“加重”;句意通畅 1 分。14.【答案】主要原因:张释之的判罚公正合理。(1 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案件里:(1)犯跸之人是过失犯罪,且未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张释之判处犯人罚金,罪刑相适应,公正合理。(1 分)(2)盗贼属于故意犯罪,且所偷之物价值重大,按汉律判处“弃市”死刑适宜,但尚未到“灭族”的罪刑,罪刑相适应,公正合理。(1 分)【解析】注意题干表述,作答时,需要先回答“受认可”的主要原因判罚的“公正合理”性,然后再结合文章里具体的两个案例来

42、支撑论证张释之判罚的“公正合理”性。案例一:犯跸之人主观上不是故意为之,只是没有把握好出来的时机,客观上造成了惊马的情形,虽然惊了圣驾,但未造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实害结果,属于过失犯罪。因此,对犯跸之人判处罚金,罪刑相适应,公正合理。案例二:偷窃高祖庙中器物的盗贼,主观上有犯盗窃罪的故意,并实施了偷盗行为,造成了客观上祖庙器物丢失的结果,属于故意犯罪。鉴于丢失的器物,非一般器物,乃是价值和意义方面特别巨大的器物,所以,按汉朝律令,判处盗贼“弃市”死刑,是适宜的,罪刑相适应,判罚是公正合理的。但是,如果判处盗贼灭族之罪,则显然超出了盗窃器物罪行的刑罚上限,甚至达到了盗窃皇陵罪行的刑罚程度,那就失去了

43、判罚的公正合理性。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地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且不能称我心意。”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

44、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4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已经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维持天下

45、公平的人,一旦有偏失,(那么)天下的执法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同一个罪名里,也要区别犯罪情节的轻重不同。现在有人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假如有愚蠢的人挖了长陵上

46、的坟土(盗墓),陛下用什么(方法)来加重现有的刑罚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15.【答案】D【解析】本诗作于作者被贬期间,心中郁结,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但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因而全诗交织着抑郁与欣喜两种情绪,诗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16.【答案】登高: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营

47、造出了沉郁悲凉、雄浑开阔的意境,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九日齐山登高:描绘了清丽明快的江南秋景,通过描写雁过南飞、与友人携酒登上青山的景象,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佳节登高的愉悦心情。(两篇分别概括画面 1 分,概括意象意境 1 分,分析情感 1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登高中前四句写景,抓住风、天、猿啸等秋季的典型意象,加上急、高、哀等修饰词,展现了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一幅秋高气爽、气势磅礴的夔州秋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

48、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九日齐山登高中写景句为首联,意为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我与友人带上美酒一同登高,山色一片青翠。“涵”是点睛之笔,表明了江水之清澈、平静,“翠微”代指秋山,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明亮的青绿色。整体描绘了一幅江南宁静明丽的初秋之景。从整体色调及用词上不难感受到诗人在此时的心情颇好,结合标题“九日”之重阳佳节,可以得出诗人情感为兴致勃勃、十分愉悦。【全诗赏析】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

49、妙地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5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

50、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

51、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丹阳

52、(今属江苏)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17.【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18【答案】相得益彰身临其境/身历其境寓教于乐/一举两得【解析】第一空,“相得益彰”的意思是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前文提到了“人物造型、清风竹影”与“汤显祖诗词元素”,结合后文“更显古朴风韵”,可知两者相映衬,使得其中的古典韵味更悠长,因此填“相得益彰”。第二空,“身临其境/身历其境”意思是亲

53、身面临那种境地。前文提到的灯光、实景、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投影装置等,都强调引导观众进入寻梦牡丹亭的情境当中,因此填“身临其境”或“身历其境”。6第三空,“寓教于乐”指的是在娱乐中寄托教育的作用,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前文提到游客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知识,将娱乐与学习结合,既得到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因此可填“寓教于乐”或“一举两得”。19【答案】近年来,临川深入挖掘戏曲元素,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戏剧文化节,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解析】原句有搭配不当及语序不当两处语病。“塑造”与“街区”搭配不当,将“塑造”改为“打造”;“深

54、入挖掘戏曲元素”是后面一系列行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将其调整到“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之前。20【答案】构成:本体:抚州、文昌里。(1 分)喻体:书、书腰。(1分)表达效果:将抚州比作一本厚厚的书生动地表现了抚州城市底蕴的丰富深厚(1分);书腰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起宣传、推介、装饰作用的一条纸带,将文昌里比作书腰则形象地说明了它极具代表性,蕴含了抚州的戏曲文化特色(1 分)。21.【答案】温度设定得越低越费电/温度设定得越高越省电温度低会让我们凉快他们新陈代谢缓慢(每处 2 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第一空,从前文列举的研究数据以及“虽然但是”这组表转折的关联词可知,空调设定温度与耗电量成正相关关

55、系,因此可填“温度设定得越低越费电”或“温度设定得越高越省电”。第二空,从后文“但想要觉得凉快,可不是只有降温一个办法”可以得出空缺处是要陈述“降温”与“凉快”的关系,因此填入“温度低会让我们凉快”。第三空,结合前文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以及后文“容易觉得冷”,可知此处填老年人的新陈代谢状况,因此填入“他们新陈代谢缓慢”。22.【答案】空调温度设定高一些。湿度太高时开除湿。要格外注意婴幼儿与老年人。(每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材料第 2 段开头指出了“温度设定得越低越费电”,并列出研究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要省电应把温度设定高一些。因此第一点为“空调温度设定高一些”。第 3 段结

56、尾指明“所以湿度太高记得开除湿,不要一味调低温度”,将此句概括即可得到“湿度太高时开除湿”。第 4 段提到由于新陈代谢不同,开空调时需要特别关注婴幼儿及老年人这两类人,因此概括为“要格外注意婴幼儿与老年人”。23.【解析】一、事件概述“南京玄奘寺内竟供奉日军战犯牌位”一事引爆舆论,网上网下群情激愤。在中国寺庙公然供奉日军战犯牌位,荒谬至极、难以置信!此事发生在南京,上述战犯均参与过南京大屠杀,更是让人出离愤怒!黑暗惨痛的民族记忆,中国人蚀骨难忘,无论时隔多久,心底都会隐隐作痛。该寺庙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只有不到半个小时车程。堂而皇之在这里供奉战犯,是对中

57、国人民情感的极大伤害,恶劣至此,绝不是一句无知者无畏所能开脱的了。7夏日祭即夏天举办的一些活动或节日祭典,是日本的传统节日。此次原定于南京举办的夏日祭活动与日本动漫和二次元文化相关,但由于选址在南京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许多网友感到无法理解,认为在南京举办一个纯日本文化漫展十分伤害民族情感,是一种践踏历史、背叛民族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他国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交流看作是文化侵略而全面抵制,应理性客观地看待国家间的各种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参考立意及评分标准题中所给材料价值指向十分明确,由南京玄奘寺供奉日军战犯牌位及南京夏日祭这两件热点事件

58、引入,学生很容易得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一立意,行文中要表达历史对今人的积极作用(如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能启示警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让我们搞民族对立与民族仇视。材料中还有另一种声音,并非全无道理,可以从积极角度思考得出珍视和平并不意味着遗忘历史,恰恰是因为知晓历史而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分外珍惜这一立意,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流不可避免,不能因曾经的历史而将所有文化交流活动一棍子打死,同时,无论怎么交流,我们都应守好历史的底线、守好国家的底线。行文中要将珍视和平与遗忘历史区别开、将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区别开,强调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要注意行文中不

59、要脱离材料所述事件,围绕事件展开议论,展现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参考立意:铭记历史、不忘国耻铭记历史、居安思危不忘历史、面向未来明辨是非、理智爱国评分标准:1.抓住关键词“铭记历史”,紧扣材料,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历史对个体成长、当今社会及国家民族发展的积极意义的思考,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功底好、论据充分扎实,可酌情评 50 分及以上。2.文章抓住“铭记历史”,但对历史对现如今的意义几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在40 分左右。3.由材料引发不理智的民族情绪、不谈历史空谈爱国等属于偏题,酌情给分。4.字数不够,600 字及以上正常评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400600 字之间,2530 之间;40

60、0 字以下,20 分以下;200 字以下,10 分以下。缺标题扣 2分。三、精彩评论每一名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感到愤懑!时间虽然会抹去曾经的痕迹,但永远抹不去民族的伤痛!将战犯供奉于寺庙,其行可怖,其心可诛!侵华日军战犯,是每一名中国人永远的敌人,更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其立牌招魂,此等行为可耻!可恶!可恨!回顾历史,环视当下,侵犯民族情感底线的卑劣者必将受到唾弃!对肇事者依法严惩,对背叛历史的一切行径坚决零容忍!解放军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一事件再一次警示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有8些势力仍然企图为其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辩护和美化、仍然不遗余力地在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

61、义招魂。对此,我们要警钟长鸣、痛击逆流,依法查处和惩治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伤害民族感情的无知者、卑劣人,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纯洁的精神高地!央视网在近代以来百余年民族屈辱史中,中国连续遭遇外族的侵略与压迫,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苦难的岁月,其中尤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我们的先辈在 14 年的抗战中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推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代史上这悲怆的一页,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央视网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犯下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时间或许可以抹去战火硝烟的痕迹,却永远无法尘封那段屈辱的历史,更无法抚平民族遭受劫难的印记,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久的伤痛。央视网和平是需要争取的、需要维护

62、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他们的口述证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开馆时的钟声,国家公祭日响彻城市上空的警报声,都在警示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维护和平,就必须时刻警惕和防范任何对侵略行为的辩护和美化。南京发布历史需要敬畏、是非应该分明、战犯必须唾弃。对于极个别人悍然挑衅历史定论、挑战民族底线的行为,南京人民将坚决抵制、痛击逆流、以实际行动守护历史记忆、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和平正义。南京发布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勿忘国耻,才能知耻而后勇;勿忘国耻,才能在“悲痛”中不断奋进。期待有关部门彻查到底,期待对肇事者依法严惩。央视网文化战争一直没有结束,也一直在披着“文化交流”的外衣,招摇撞骗。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泥沙俱下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历史底线,守好文化底线,仔细甄别、坚决抵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