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宋天娇 赵浩内容摘要:为探讨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 782 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494-0.319)。拥有生命意義感与手机依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796-0.217)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519-0.212)。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能正向影响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寻求意义感对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作用大于拥有生命意义感。关键词:女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手机
2、依赖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自己存在价值感、目的感的体验1。King 和 Hicks(2006)研究认为,当个体具有高的生命意义感时,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1。Steger 和 Frazier(2005)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高的个体具有较少的物质滥用行为2。李凤英和晏宁(2011)研究了 90 后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新生的生命意义感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3。郭晓坤(2011)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可以显著预测孤独感和自杀态度4。陈秋婷和李小青(2015)研究发现生命意义与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5。手机依赖是指由于不正当使用而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
3、6。Phillips,Butt和 Blaszczynski(2006)研究发现,在亲和性上得分低的人更容易对手机游戏产生依赖,而在外向型上得分高的人会在手机通话和短信服务上花更多的时间7。Park(2008)研究发现,孤独感是手机依赖的一个有效预测因素8。刘红和王洪礼认为孤独感影响手机依赖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二是通过网络娱乐动机间接预测手机依赖79。此外,周芳洁等人(2015)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在人格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10。综上所述,从国内外有关生命意义感和手机依赖的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的关系,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的手机依
4、赖可能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以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生命意义感(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对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为预防和改善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以更好地促进女大学身心健康成长。1.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济南市两所高校的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 782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 760 份,有效问卷率为 97.2%。其中,大一女生209 人,占总人数的 27.5%;大二女生 202 人,占总人数的 26.6%;大三女生 208 人,占总人数的 27.4%;大四女生 141 人,占总人数的 18.6%。文科女生
5、512 人,占总人数的 67.4%;理科女生 248 人,占总人数的 32.6%。1.2 研究工具1.2.1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采用刘思斯等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该量表包含拥有生命意义感(MLQ-P)和寻求意义感(MLQ-S)两个因子,共 9 道题。采用李克特 7 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11。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76,分半信度为 0.756,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是一个有效的研究工具。1.2.2 手机依赖量表该量表由熊婕等编制,共四个因子(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采用李克特 5 点计分(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6。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
6、致性系数为0.825,分半信度为 0.796,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是一个有效的研究工具。1.3 研究程序运用 SPSS20.0 对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以探讨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寻求生命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2.结果2.1 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为了了解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运用 SPSS20.0 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494-0.319)。拥有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存在非常显著负相
7、关(r=-0.796-0.217)。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519-0.212)。2.2 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对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SPSS20.0 将年级、文理科作为控制变量,将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作为自变量,以手机依赖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能正向影响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寻求意义感对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作用大于拥有生命意义感对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具体来说,寻求意义感能正向预测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91,解释量为 23.9%。在控制了寻求意义感能正向预测女大学生
8、手机依赖的影响后,拥有生命意义感也能正向预测女大学生手机依赖,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2,解释量为 4.2%。3.讨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拥有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女大学生寻求意义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寻求意义感是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重要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91,解释量为 23.9%。在控制了寻求意义感对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稳定影响后,拥有生命意义感也能正向预测女大学生手机依赖,标准化
9、回归系数为-0.262,解释量为 4.2%。这表明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是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有效预测变量。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能够有效地预测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这得到了 Frankl的意义治疗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Frankl 认为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将产生空虚的存在感12-13。在 Frankl 看来,现实的人可以分为两端:一端是人们极富生活的希望而建立起来的生死观,不断超越自己,实现存在价值;另一端是人们受到“虚空存在”的困扰,找不到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虚无主义扼杀了存在主义,这样的人势必在生活中迷失自己,最终导致行为成瘾或物质成瘾12-13。Ste
10、ger 等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高的个体具有较少的物质滥用行为2。有研究者采用意义疗法来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结果表明意义疗法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从而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13。女大学生的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越强,对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态度也越积极,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上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律性14。相反,低寻求意义感和拥有生命意义感会使女大学生失去生活的目标和动力,逃避现实生活,产生焦虑、抑郁等诸多负性情绪,甚至是自杀意念。因此,要预防和改善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可以考虑从提升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入手。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是女大学生手机依赖
11、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采用心理干预技术(团体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来提升女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从而改善或预防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为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地实践经验支持。参考文献1赵慧琴.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认知风格、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2Steger M F,Frazier P.Meaning in life:one link in the chain fromreligiousness to well-being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52(4):574-582.3李鳳英,晏宁.“
12、90 后”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1):107-109.4郭晓坤.大学生孤独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5陈秋婷,李小青.大学生生命意义与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96-99.6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7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雷玉菊.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6):822-825.8Park W.M
13、obile phone addictionJ.Mobile CommunicationsJ.2005,31:253-272.9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10周芳洁,范宁,王运彩.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866-1871.11刘思斯,甘怡群.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78-482.12王晶晶.基于意义疗法的团体辅导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13Chen,G.Natural recovery from drug and alcohol addiction amongIsraeli prisonersJ.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2006,43(3),1-17.14李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聊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编号:19AJY015)(作者介绍:宋天娇,硕士,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赵浩,硕士,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