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72064 上传时间:2024-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文档:第32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型 Ⅰ 知识体系讲解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32讲课型 知识体系讲解核心知识重点突破规律方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4页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经济:废井

2、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

3、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

4、展。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惟才用人:重任改革官员,打破按资升迁。3作用(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

5、: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

6、了大量封建残余。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事件,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3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7、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4)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5)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

8、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政治: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提倡和奖励私人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5)历史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

9、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5页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

10、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11、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4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

12、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但各地官僚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6页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

13、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4、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

15、“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分析中国古代三次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1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

16、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

17、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2)

18、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五、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家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

19、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1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

20、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

22、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