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课时、大课堂背景下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对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课程采用四合班教学形式,开设 16 学时必修课。在这种少课时、大课堂的背景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是实现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文章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展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参与式 心理健康 课程 学习共同体作者简介朱伟(1980-),男,浙江绍兴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晓琴(197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讲师,
2、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0-0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受到关注,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工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呼声也一再得到响应。教育部在 2011 年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就对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了相应规定,并在随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各章节内容作了具体说明,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建设指明了方向。对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相应标准和有关要求,高校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课程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本文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下简称水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并就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全程参与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进行探讨,试图为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1.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健全。在开设必修课之前水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教育一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阵地。受限于师资及其他原因,心理健康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在 2012 年前也开出了诸如心理学与生活、大学生心理健
4、康与训练、就业心理辅导、情商与发展、团队心理训练、九型人格与职场发展、有趣的心理学等近十门相关课程,但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进行有效规划,比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程应该开些什么样的课程,作为心理健康实践课程应该安排些什么内容,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延续如何进行一些安排等。不仅作为课程体系建设如此,而且对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管理也比较松散。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目标设定与严谨的管理,尤其是教学主管部门,对授课教师是否具有上这门课的资质缺少约束,“能开课、敢开课就行”的思想严重,殊不知在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的过程中不仅伤害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同时伤害了这门课
5、程的严谨与科学性。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少不了教师这个重要的载体。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应当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教育背景的兼职教师等人员组成,并且在专职教师配备上需要达到至少 2 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难以实现专职化、专业化。尽管水院在近几年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费用进行师资培训,但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距离。发展到现在,共有专兼职教师 19人,其中持有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人有十多人,符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授课教师标准的人数
6、相对比较少,而且大多数兼职教师是理工科专业背景,人文社科类的都很少,更不用说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专业,对心理学的理解、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可想而知。同时大部分兼职教师之前没有课堂讲课的经验,本身又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授课的技能也相对缺乏。3.教学内容设置尚不科学。教育部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水院与很多高校一样,从 2012 级新生开始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采用 16学时的必修课加上 16 学时的选修课形式。在必修课的内容安排上,尽量与思想品德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不相重复,选择了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自我意识、情绪
7、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完善人格、恋爱心理、异常心理识别与心理健康维护等八个主题,每个主题 2 个学时,并且采用大班化教学的方式(四合班,合计约 160 人)。从当前学校的实际来看,能满足短期内的需要,但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内容设置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在这样一种少学时、大课堂的背景下,创新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是实现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同时,水院提出了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参与体验式教学的起始基础不是课程、思想过程或其他智力资源,而是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學不再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而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二、
8、参与式课堂的教学原则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只有根据适应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充分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原则,才能够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的意义。水院在实施参与式心理健康课程过程中,遵循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发展性、参与性、科学性与指导性的原则。(1)发展性。尽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问题众说纷纭,但从绝大多数学生来看,其心理还是相对比较健康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把立足点放在绝大多数的学生身上,将教学的目标制定为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大学生认识自我、健全人格、开发潜能以及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在帮助学生适应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学生优质
9、心理品质,完成从适应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2)参与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理论内容的通俗性与实际教法的灵活性相结合,以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大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作为展开教学的突破点,教学过程要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在参与中,解决自身问题,提高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免疫力。(3)科学性。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仅要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要适应我国的文化传统。近年来,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
10、展,关于中国人的心理特质研究也成为主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用适合国情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观点。只有科学的、符合国情发展需要的研究结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4)指导性。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必须适应当前学校对应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正确地认识到不同层次学生所面临问题的差异,而一个层次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往往会体现在不同的点或面上,因此不仅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当贴近学生,而且教师的教学应该针对这些点或面来进行指导性的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三、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课堂教学原则,水院在实
11、施心理健康课的过程中,参照这样一个流程实施课程:构建学习共同体澄清学习目标体验式学习准备参与式学习实施教学效果反馈。(1)构建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教学课堂是最应该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地方。心理课堂的首要教学目标,把教和学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测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拓展活动、辩论讨论等诸多方式来共同建构教学共同体。(2)澄清学习任务,自定学习目标。结
12、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课中贯穿“学中做,做中体验”的理念,强调体验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而在课程中,理论课程学习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来共同澄清学习任务,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在互动中明确心理健康课不是不用学习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互动和其他参与式的方法来进行知识体验与渗透,在知识直接讲授部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准备。制定恰当的学习任务和合适的学习目标能为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提供必要的方向和计划。设计以团队为单位开展与专题内容相关的课前准备,学生直接设计与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学习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感
13、悟。这样一种课前准备是课堂学习的热身和前奏。(4)参与体验式学习实施。课堂是参与体验式学习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学过程都以行为训练活动为教学导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与行为强化,最后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在八个教学主题中,每个主题的内容都以参与式活动导入,每次课程组织 1020 分钟的时间,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团体活动或者游戏,在真诚、友好、活泼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新认识,逐步构建学习共同体。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不断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课下通过分组研究性调研、小组作业等建构起成熟的学习共同体。(5)教学效果反馈。参与体验式
14、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成长,所有教学内容、形式由学生参与,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所思考与感悟。因此,在课堂过程中针对当前主题单独设计课堂意见反馈表,在下课前由学生填写,重点是总结课堂中学生的收获、成长和感悟,以及对这堂课的期望。四、教学效果考评教学效果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水院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会议精神,结合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指导思想,对教学的课程考核环节进行重新设定,并制定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1)课程考核成绩评价。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每个主题反馈表中的感悟、分享为评价重点,结合学生参与的团队作业、课堂练习、课程参与
15、度等几个要素,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目前评价方式从原来的课程化考试,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学生参与情况评价,尤其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收获、感悟等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2)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针对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评价是由教学评价部门组织,由学生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评分。第二个层面的评价来自于教学团队。由于任课教师少,很多教师又是刚开始授课,因此采用集体备课、集体制作课件、集中试讲的方式備课。团队的评价主要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完成,主要指向课程改进的方向。参考文献1黄济,王策山.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杨春萍,刘峰.高校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3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1).4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教育技术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