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化摘 要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使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呈现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媚俗倾向“重术轻道”的技术化趋势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关键词高等教育 技术化 导向作者简介祖国华,吉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长、教授(吉林四平 136000)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到 2002 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 1600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15,按照国际通行的口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与大众化一样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还有高
2、等教育凸显出的“重术轻道”、愈演愈烈的技术化倾向,很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已接近于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化倾向已直接影响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所谓技术化,就是指高等教育无视人的精神存在、人文涵养、人文积淀对学生的重要性,把高等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技术性训练,培养某一行业具有熟练性操作能力的人才。众所周知,我国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1041 所,其中本科院校 599 所、专科学校 442 所。一般将高校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研究型,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第三类为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主要以“211 工程”学校为主。211 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
3、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以研究型为主的可以说仍是精英教育,他们的培养目标就是高层次人才。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两个层次的高校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扩招使这些院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 1998 年以前,万人大学屈指可数,超过万人的大学更属凤毛麟角;而如今,万人大学已属平常,且这些学校多数是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于是,扩招使一批技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歇业,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大专。尽管学制长了,牌子换了,大楼高了,但教学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却非一蹴而就。因
4、此,高校培养规格的技术化倾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应带来质量的大众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不应因大众化而降低。然而,大学精神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重术轻道”现象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无论是中医、古文字还是考古,外语都是第一专业,而衡量外语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国家外语水平考试,英语四、六级证书成了大学生的第一需要。无论何专业,都要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考了二级考三级。还有一些为就业而进行的纯技术性包装。而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科学精神、道德修养等都退居次席,在有些学校甚至缺席。于是,高等学校中出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怪现象:学生未婚先孕被
5、开除,却将学校告上法庭;“911”事件发生后,全世界有良知的人都在感到痛心和愤怒的时候,我国一些高校大学生却“没事偷着乐”,缺少起码的世界意识和人文关怀;学术腐败、弄虚作假、考试舞弊对大学生来说已是司空见惯,偶有舞弊被抓者,获得的是惋惜和同情,对舞弊者的技术评价代替了道德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必然以大众化的教育水平为代价吗?精英式高等教育走向技术化的原因何在?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必然受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定和制约。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虽然政府在其发展中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本质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都是因
6、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强烈,高等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多数情况下,教育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甚至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柱及标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接受教育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然而,政府强力推动的扩招,却对高校自身承受能力的困难估计不足,又缺乏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层次的科学分析,以至出现综合性大学、一流大学也要完成大众化教育任务的现象,既影响了一流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进程,又影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而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学校,更是缺少举办高等教育的准备,因此,换汤不换药、升格不升
7、质的现象应运而生,技术化倾向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高等教育扩招造成的跃进式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前超常发展,暂时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但是,高等教育仍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办学层次、教育结构多样化,而望子成龙的家长却对高等教育只有一种期望,即精英式。高投入需要高产出、高回报。他们将大学教育完全理解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大学就是升迁、就业、赚钱的一种手段,这种功利性的需求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追求最高的产销率。就业成为衡量一所高校优劣的重要标准。而要实现高就业率,就要适应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的人才市场是发育不成熟的人才市场,一些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盲目性,导致人才市
8、场用技术化标准选人用人。在不知道自己用什么样人的情况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采用通用标准。于是,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二、三级证,以及各种实用操作证书成为能否就业的通行证;于是,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失落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大学生引向技术操作,考试技术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技术。对高等教育评估的量化指标,也对高等教育步入技术化时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目前面临着名目繁多的评估,如每 5 年一次的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科研水平评估等等,所有的评估都相应地确定多项指标,赋分标准全部被量化。因此,论文转载率、外语过级率、考研率、就业率等都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为了达到这些量化标
9、准,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教授剽窃、博导抄袭已不是新闻,而哑巴英语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不懂基本原理却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已届平常。技术化是应运而生的。所以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技术化倾向的终极动因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矛盾运动的结果;技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盲目性导致用人标准的盲目性,技术化倾向产生的间接原因则是量化评估过多过滥。党的十六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教育工作放在空前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
10、人才的任务。要求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应该明确,一流大学,如进入“211 工程”的大学,承担的是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的任务;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应该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那么,专科以下学校培养的则应该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政府职能部门应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以防止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要求高等教育改变教学方法和
11、教学手段,特别是要克服技术化倾向;还高等教育的本来面目。2003 年在巴黎召开的高等教育第十届教科文组织年会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了中国大规模扩招后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这说明我们扩招以后的质量问题正引起世界的重视和关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呢?从技术角度说,会有许许多多的办法和措施。而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认为:“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溶于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
12、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素质尤其重要。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是否成才。技术化的高等教育只能培养出具有熟练操作技术的工匠,这样的人才似乎不必接受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的口耳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对培养熟练工匠要比高等教育更为有效。而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我国加入WTO 后的今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走出技术化的误区,把高等教育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有创造精神、创业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把技术化教学模式还给职业技术学院吧,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应该是大师,而不是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