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66277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五。第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1.如表为史记中关于商、周、秦早期领导人出生的记述。史记中的这些记述史料记述史料来源殷契(商朝先祖),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周后稷,名弃(周先祖),其母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史记周本纪秦先之,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A. 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B. 叙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C. 反映了君

2、主专制权力强化D. 都在大肆宣扬封建迷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可知,各国都为自己祖先的出生编织出一段神话故事,以此强调自己血统的高贵,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神话传说,不符合历史史实,B选项排除;先秦时期君主专制权力尚未强化,C选项排除;材料与封建迷信无关,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D选项排除。2.在受封诸侯“开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到春秋初年,

3、原先居住在齐、燕、吴、越等边远地区的戎狄等部落多已不见踪影或不再被视为野蛮部落。这表明周代分封制A. 保证了各级贵族的特权地位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直接控制C. 使周天子具有至上的权威D. 促进了边远地区开发与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随着齐、燕、吴、越等诸侯国的建立,原先的居民戎狄等部落大多要么不见踪影,要么不再被视为野蛮部落,这就表明边远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的现象,因此西周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开发与融合,故选择D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而是“边远地区的戎狄等部落”,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间接控制,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周天子没有至上的权威,排除

4、C项。3.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代),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材料说明A. 宗法思想直接促使儒家思想成熟B. 统治者利用宗族维护其基层统治C. 宗法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D. 宗法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认为,宗法制形式虽然已经废除,但还在影响着后人,严复甚至认为中国人依然是实行宗法制度下民众,因此材料意在说明,宗法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故选择C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

5、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还存在,但没有阐述宗法制具体带来了什么影响,排除D项。4.西周乐器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用“宫县”,即东西南北四面排列;诸侯用“轩县”,即三面悬挂;大夫用“判县”,即两面悬挂;士用“特县”,只能在一面墙上悬挂排列。上述规定A. 维系了等级制度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整合了社会结构D. 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天子用宫县诸侯用轩县大夫用判县士用特县”可知,乐器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分的,这些规定是与宗法制相配合的,是为了强化等级秩序,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A;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因此加强中央集权的说

6、法无从谈起,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等级区分,而不是社会结构的整合,排除C;西周的政治结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这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5.有学者说,从整个制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创天下的实际上就是秦始皇一人而已。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A. 实行了科举制度B. 创立了郡县制度C. 创立了皇帝制度D. 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并且这一制度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这符合材料“中国历史上开创天下的实际上就是秦始皇一人而已”的描述,故选C;科举制在隋朝才开始创立,其与秦始皇无关,排除A;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之,其不是秦始皇创立的制度,排除B

7、;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是明太祖,而非秦始皇,排除D。6.如表是汉书中关于刺史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汉代对刺史的任用注重“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汉书贡禹传“(张)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汉书张敞传“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延尉平,青州刺史”汉书马宫传A. 品行B. 基层行政经验C. 功名D. 与皇帝的亲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 “(张)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延尉平,青州刺史”可知汉代对刺史的任用注重品行,A选项符合题意。贡禹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没有涉及到基层行政经验及功名,排除BC; 材料没有提

8、及三人与皇帝的关系,排除D。7.魏初制定九品中正制时尤其注重对其品行的考察,品定等级时“尚有三年更定之例”,品评官大都做事谨慎客观,弹劾官员不畏权贵,“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A. 考察官员道德水平B. 反对世家子弟入仕C. 注重社会舆论监督D. 坚持公正客观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注重对被选拔人员的品行进行考察,负责品评的官员谨慎客观,负责监督的官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这些都表明九品中正制在制定时坚持公正客观原则,故选择D项;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是被选拔人员的品行,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考察品行,没有反对世家子弟入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

9、会舆论,排除C项。8.有学者说,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作用上,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制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制度是A. 两汉郡国并行制B. 唐朝三省六部制C. 元朝行省制D. 明代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且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政治生活的中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过程,减少帝王独断决策的失误;门下省的封驳权力使其拥有一定的监督职能,对帝王的滥权或昏庸能起到劝诫和约束作用,故选择B项;两汉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项与C项;明代科举制是

10、选官制度,材料叙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9.宋仁宗皇帝似乎没什么主见,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朝臣公议,议出一个结果来再施行,所以时人说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但其在位时政通人和,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高峰。这主要得益于A. 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相对完善B. 宋代朝廷内部派系斗争消弭C. 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力D. 宋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运行机制是指引导和制约决策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宋仁宗时期,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朝臣公议,然后施行,这表明中枢机构在运行权力作出决策时程序相对完善、相对科学合理,因此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相对完善,故选择A项;“派系斗争消弭(消除)”过于

11、绝对,且材料也没有反映,排除B项;“确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太夸张,与材料“宋仁宗皇帝似乎没什么主见,政事无论大小,都交给朝臣公议”不符,排除C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10.下表是宋代皇帝关于大理寺的相关诏令。皇帝诏令宋太祖诸道狱词令理刑部检详,或淹留差致中书门下改正者,重其罪宋真宗申提点官覆实,具案附以奏闻,付大理寺详覆,取旨宋神宗大理寺、审刑院诸司官员须早入晚归,所有公案文字仰逐旋结案,违者令御史台觉察据表可知,宋代A. 秉持权力制衡效率低下B. 司法权力受到多重制约C. 调整司法机构维护皇权D. 丞相不得干预司法审判【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大

12、理寺作为宋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在司法过程中,常常受到皇帝、中枢机构、权臣的制约和干预以及御史台、刑部、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等监察机构的监察与驳正,很难做到依法独立审判,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宋代大理寺司法的效率情况;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维护皇权的信息;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有权干预司法审判。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元成宗以后,行省成为固定的地方官府,而元史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学者虞集也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A. 内部职权的划分不明确B. 实现了对国家的全面控制C. 极大地弱化了

13、中央集权D. 兼具中央和地方双重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行中书省(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不仅统辖郡县和边远地区,而且与都城中书省形成内外呼应,一里一外掌管着国家众多事务,因此元朝的行省兼具中央和地方双重性质,故选择D项;“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表明职权的划分明确,排除A项;“实现了全面控制”过于夸大,属于过度解读材料,排除B项;行省制度兼具中央和地方双重性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12.明朝泰昌年间,御史倪应嘉上治安六事说:“权臣不可有,重臣不可无,非权而何以重?愿皇上假之以权,丝纶无从中降,阁臣善用其权,意念绝无旁落。”据此可知,倪应嘉主张A. 抑制

14、相权膨胀B. 提高内阁地位C. 扩大内阁权力D. 调整中央官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重臣不可无,非权而何以重”可知,倪应嘉以反问的方式来主张扩大内阁的权力,故选C;当时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不存在相权过于膨胀的问题,因此抑制相权的说法也无从谈起,排除A;材料中倪应嘉主张的是扩大权力,而非提高地位,排除B;材料中倪应嘉只是主张对内阁进行扩权,官制并不发生变化,排除D。13.明朝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占比,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而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占比,明初为92.13%,明末为83.71%。这反映了明代

15、科举制度A. 录取的士子人数大幅度增加B.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体制C. 保持了相对的公平与公正性D. 改善了重要官员的地域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明初为92.13%,明末为83.71%”等信息可知,明朝的科举制度大体上保持了稳定,社会的下层民众仍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这说明明朝保持了相对的公平和公正性,故选C;材料中的数据只能表明寒门子弟中进士的比例,不能表明录取人数的增加,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不能表现君主权力的加强,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进士的地域来源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4.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权

16、下,宰相谋略失误,君主可通过顾问,根据秘书咨询官员的意见决策;秘书咨询官员谋略失误,宰相可通过议政、谏争,促使君主予以摈弃。这一做法有利于A. 形成稳固的制衡机制B. 降低错误决策的影响C. 让渎职官员无处遁形D. 提高决策的执行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制衡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权利的制约和平衡的制度,材料反映的正是君主、宰相和秘书咨询官员三者之间的的制衡,因此这一做法有利于形成稳固的制衡机制,故选择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排除B项;渎职是指玩忽职守,不尽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执行”情况,这一做法还处于决策阶段,排除D项。15.针对对外贸易,林则徐明确表示

17、:“弼教明刑,古今通义。譬如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况天朝乎?”但是若把“未犯法的各国商船与英吉利一同拒绝,是违抗者摈之,恭顺者亦摈之,未免不分良苦,事出无名”。据此可知,林则徐A. 强烈要求收回领事裁判权B. 具有相对灵活开放的外交理念C. 完全摒弃了传统华夷观念D. 主张严格管理在华外国商人【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未犯法的各国商船与英吉利一同拒绝,是违抗者摈之,恭顺者亦摈之,未免不分良苦,事出无名”可知,林则徐认为处理对外贸易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体现了其灵活开放的外交理念,故选B;林则徐的这番言论显然是发表于鸦片战争之前的,毕竟鸦片战争之后根本就没有拒绝与英国贸易

18、的说法,因此A项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领事裁判权的说法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材料中林则徐还是将中国以“天朝”相称的,这说明其并未完全摒弃传统华夷观念,排除C;材料中林则徐强调要将其他国家的商人与英商区分对待,这说明其并未主张严格管理一切在华外国商人,排除D。16.189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成立,后又将常备舰队和警备舰队合并,组成联合舰队。而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这表明当时A. 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 清政府海防体制混乱滞后C. 日本海军装备精良战力强D. 中国海军近代化尚未起步【答案

19、】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清朝中央并无统一的海军统帅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务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事务,即华船分隶数省,畛域各判,号令不一”来看,说明当时清政府海防体制混乱滞后。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反映清政府海军系统的状况,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削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海军的体制系统,没有涉及海军装备,排除C项;中国海军近代化在洋务运动中起步,排除D项。17.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不少进步人士意识到“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是没有能力实行中国所需要的激烈改革的。材料旨在强调A. 列强侵略推动民族意识觉醒B. 中央政治权威遭到彻底否定C. 清廷应该

20、及时调整治国策略D. 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可知,这些进步人士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绝不可能实行民主改革的,清朝的本性决定其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自我改良。所以必须实行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才能实现民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推翻清朝统治,并未强调民族意识的觉醒;B选项错误,这是对清朝统治的否定,不是对中央政治权威的否定;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推翻清朝统治,并非强调清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治国方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史载,主剿义和团的袁世凯说:在义和团“

21、初起时,一健吏足以了之”。有的时论谓义和团在鲁初起,“星火耳,涓流耳,禁之惩之,一举手而即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B. 义和团运动引发统治阶级的严重分歧C. 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御列强侵略D. 清廷的默许是义和团壮大的重要诱因【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初起时,一健吏足以了之”“星火耳,涓流耳,禁之惩之,一举手而即绝”可知,义和团运动初起时规模并不大,政府是很容易镇压下去的,但是义和团运动还是不断壮大起来了,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并未坚决镇压义和团运动,正是这种默许的态度使得义和团运动的规模得以壮大,故选D;义和团运动初起时是比较容易镇压的,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并

22、不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举例说明统治阶层对待义和团运动的不同态度,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主剿义和团的袁世凯说”说明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清政府是主张剿灭的,其还未想到要利用义和团抵御列强侵略,排除C。1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左”倾错误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关门主义,随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指出“关门主义者不能根据形势变化来改变革命策略”,他们认为“圣经上记载了的才是对的”。据此可知,这些会议精神A.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 源于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C. 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D. 表明“左”倾错误统治地位已结

23、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判“关门主义”和“教条主义”,要求实事求是地调整革命策略,用“统一战线”和民族革命解决民族危机。这有利于全党统一思想,明确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还能得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A项是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B项是八七会议,D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二三十年代召开的会议,须领会材料中心和主旨,并按要求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准确理解和运用重点知识,科学分析材料。20.1938年1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第一战区颁发作战计划,指示“第一战区应分两个游击区”:

24、第一游击区,“任津浦及平汉两路北段,以及运河西岸之游击”;“第二游击区任平汉路之游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A. 已注意敌后游击战的作用B. 重心转向敌后战场C. 注重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D. 反共倾向日益滋长【答案】A【解析】【详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第一战区划分为第一游击区与第二游击区,表明国民政府受中共敌后抗战思想的影响,已注意敌后游击战的作用,故选择A项;抗战初期,国民党注重正面抵抗,先后展开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民党开展了正面战场,共产党展开了敌后战场,材料没有涉及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排除C项;此时游击区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抗日,排除D

25、项。21.1938年9月,木村征太郎在东京日本评论上撰文预言:“汉口如果陷落,中国就可屈服这类的话,正如南京如果陷落一样,是一种消灭了希望的毫无理由的谬见。”作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主要是A. 中国抗战事业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B. 欧美国家的大力援助坚定中国抗战的决心C. 国共实现合作,民众对中国政府给予有力支持D. 日本侵华战线过长,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答案】D【解析】【详解】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到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时,由于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强抵抗,也由于日本侵华战线过长,日军已呈强弩之势,中国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

26、段,因此作者作出了“毫无理由的谬见”的预判,故选择D项;反法西斯联盟在1941年成立,排除A项;欧美国家此时正在奉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妥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合作,排除C项。22.洪仁玕说:“真圣主天王降凡御世,用夏变夷,斩邪留正,誓扫胡尘,开拓疆土,此诚千载难逢之际会。”上述言论A. 强调建立理想社会B.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C. 揭露封建专制腐朽D. 体现新型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用夏变夷,斩邪留正,誓扫胡尘”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要恢复汉人的统治,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均贫富的思想,没有表明农民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排除A;材料中的言论只是将斗争的矛

27、头指向了清王朝的统治,其还未深入到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言论并未指向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没有体现对新型政治的追求,排除D。23.下面是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表(部分)。据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职位外交总长陆军总长海军总长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实业总长交通总长任职人王宠惠黄兴黄钟英程德全伍廷芳张謇汤寿潜身份同盟会员同盟会员原清军舰管带原清江苏巡抚原清驻外公使立宪派立宪派A. 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B. 加速了革命力量转化C. 使革命派掌握了实权D. 具有浓厚的妥协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中,来自革命派的只有外交总长和陆军总长,海军、内务、司

28、法总长均来自原清政府封建统治阶层,实业总长与交通总长也属于拥护君主的立宪派,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具有浓厚的妥协色彩,故选择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排除A项;非革命派身份、立场是否转变,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革命派只掌握了一部分权力,排除C项。24.近代中国,留欧学生李璜在一封信中写道:“近日和议席上,正提胶州事,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A. 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D. 推动中国向外学习对象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留欧”、“和议”、“胶州”、“

29、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其结果是中国外交失败,欧美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日本,导致中国对欧美国家深深的失望,推动中国的向外学习的对象由欧美转向苏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此事件无关;B选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事件无关;C选项错误,国共再次合作指的是1937年9月正式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此事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5.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总结

30、中共成立初期的历史时指出: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革命的形式不是总罢工,而应该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这一判断基于A.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B. 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C. 马列主义的理论原旨D. 革命依靠力量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革命也必须承担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因此革命不仅要依靠工人阶级,更要依靠农民阶级,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判断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而作出的,故选A;如果这一判断是基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而作出的,那么毛泽东就不会得出“基本上是农民战

31、争”的结论了,毕竟曾经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场农民革命,但它却失败了,排除B;马列主义的理论原旨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府,但当时的中国却还要承担反帝反封建的重任,由此可见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不是基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原旨而作出的,排除C;广大群众一直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它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26.如图为北伐时期的漫画人民的力量,漫画中,愤怒的民众正将象征“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后面还有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标语牌上写着“农工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该漫画可以用来说明A. 北伐取得决

32、定性胜利B. 民主革命对象十分凶残C. 民主革命性质的变化D.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可知,国民革命军发起的北伐战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解释了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故选D;材料只是说北伐战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最终结果如何,漫画并未给予明确的结论性信息,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漫画重点在于表现民众的力量,而非革命对象的凶残性,排除B;北伐战争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27.毛泽东曾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

33、,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红军A. 决定以经济建设为根据地中心任务B. 认为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导C. 注意到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重要性D. 注重提高根据地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可知,当时红军注意到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革命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故选择C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组成了“

3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是基础,排除A项;经济建设不完全是农民阶级的使命,排除B项;开展土地革命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28.下面图文材料记载的事实反映出长征途中A. 川贵地区民族多且军情最复杂B. 善用有效宣传播撒革命火种C. 政治纲领缺乏实施的客观条件D. 沿途群众支持及时补充了兵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通过及时有效的文化宣传,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纲等新思想、新主张灌输到劳苦大众心中,把革命真理的火种播撒在长征途中的每一个角落,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川贵地区民族多且军情最复杂,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补充了兵源”,排除D。29.如

35、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两幅宣传画。它们主要反映出A. “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B 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C.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考察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要内容。通过材料图片可以看出,这是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是政治建设,而双百方针是文艺方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排除B;材料只显示了选举的内容,但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排除D。30.下表是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颁布的宪法或者宪法性文件

36、,其中首次明确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声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合法权益的宪法应该是A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1982年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后制订的,在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改变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故选择D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1.1982年修宪及其前后组织法选举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制定,启动了中国宪法政

37、治新的征程。这表明A. 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与执行B.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式起步C. 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得到完善D.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宪法政治遭受曲折,宪法被弃、宪政不存,1982年修宪及其前后组织法选举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制定,为中国宪法政治复原和发展夯实了基础,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得到完善,故选择C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排除A项;1949年共同纲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式起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排除D项。32.我国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

38、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其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这表明我国A. 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B. 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C. 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 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可以增强表决的真实性、准确性,减少某些干扰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更好地保障代表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说

39、明我国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主发展方向由国家性质所决定,技术发展不能影响民主发展方向;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表决方式的变化,不是政治体制的改革;D选项错误,表决方式与群众基础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3.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修改与增加的条款大多涉及支持与帮助民族自治地方、落实自治权等方面。据此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A. 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提供保障B. 扩大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C. 突出民族自治体制的长效化D. 提高了少数民族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长效化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40、材料表明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时,注重帮助少数民族对地方的自治、注重落实少数民族的自主权,使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行使自主权,从而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故选择C项;“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提供保障”只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内容之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落实”自主权,而不是“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34.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A. 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B. 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 明确提

41、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D. 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在1954年就已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35.1992年7月,台湾当局将两岸定为“一国两区”的同时,指出:双方赋予之含义有所不同,“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

42、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这一认知A. 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B. 使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C. 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D. 深化海峡两岸三通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台湾当局将两岸定为一国两区”、“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可知,台湾当局事实上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了国家统一,维护了民族大义,因此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故选择C项;材料没有涉及“台湾各界人士”,排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排除B项;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排除D项。36.1948年11月,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使我

43、外交立于主动,并不等于我们永远不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发生外交关系,也不等于对待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毫无区别”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是A.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B.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C. 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D.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展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三大战役已经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有所增加,革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解放战争蓬勃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1948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故排除A、D两项。B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37.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不要同美国打仗,中

44、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国际舆论称这一声明为“万隆会议期间最轰动的新闻事件”。国际舆论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这一声明A. 推动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B. 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C. 说明中美利益具有相通性D. 强调万隆会议深远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为保卫和平,争取独立发展经济,亚非国家召开了万隆会议,会议期间,中国表达了爱好和平的方针,有利于缓和远东紧张局势,有利于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故选择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中美利益具有相通性是声明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C项;国际舆论称这一声明为“

45、万隆会议期间最轰动的新闻事件”,强调的是声明影响深远,排除D项。38.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确立中外建交新基础坚决断绝和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关系;平等友善对待新中国;恪守彼此尊重领土完整及主权独立之原则。该“基础”反映了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B. “另起炉灶”方针的提出C. 美国封锁中国政策破产D. 中国成为独立民族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坚决断绝和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关系”可知,中央政府主张在废除国民政府与各国已经签订条约的基础上,重新与平等友善对待中国的国家,建立新的“恪守彼此尊重领土完整及主权独立”的平等条约,这符合建国初期“另起炉灶” 外交方针的特征,因此该“基础”反映

46、了“另起炉灶”方针的提出,故选择B项;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拓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项;该“基础”不是针对美国的,排除C项;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独立民族国家,排除D项。39.1972年1月,田中角荣在与尼克松会谈时说:“中国问题常常是日本政治的基点,把形同内政的中国问题束之高阁,对日本是不利的,如果能够和拥有近9亿人口的中国合作就会大大保卫远东和太平洋的安全。”据此可知,田中角荣A. 主张美日合作共同应对新中国的崛起B. 主张发展中日关系以提升日本国际地位C. 建议中美建交以促进中日关系的缓和D. 认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地区稳定【答案】D【解析】

47、【详解】田中角荣认为“如果能够和中国合作,就会大大保卫远东和太平洋的安全”,反之,“对日本是不利的”,故选择D项;材料没有反映“主张日美合作”,谈的是中日关系,排除A项;目的不是“提升日本国际地位”,而是“保卫远东和太平洋的安全”,排除B项;没有反映主张“中美建交”,排除C项。40.中国在新时期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并参与或倡导东盟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及六方会谈等,主张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A. 重视完善外交的战略布局B. 全面构建多极世界体系C. 积极建立新型的多边外交关系D. 主导拓展新型区域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

48、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新时期的中国注重签署国际公约,注重参与或倡导建立东盟等国际组织,表明中国积极建立新型的多边外交关系,故选择C项;战略布局是指根据当前环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而作出的趋向性规划布置,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当今世界格局仍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趋势发展阶段,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并参与或倡导”,因此“主导”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

49、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

50、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

51、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阶层流动、统治基础、行政效率等方面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背景,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

52、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3)意义,根据材料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80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报道着眼点统计(年代趋势)摘编自李守石20世纪80年代上的对外援助宣传报道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对外援助”发展的案例,蕴含了外交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53、(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启示:外交是内政延续,外交的变化是内政调整的表现。说明: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体现在外交方面,对外援助开始受到严格控制,把重心放到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上,出于政治、经济的外交考虑多,“人道主义考虑”则少;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国“对外援助”的着眼点侧重于“人道主义考虑”,与更多国家与地区发展外交关系。【解析】【详解】启示:结合所学可从内政与外交关系入手分析确定论点,如可表述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的变化是内政调整的表现”。说明:结合所学围绕改革开放初期和改革开放深化两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入手分析外交的变化;八十年代为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着重要利用外国资本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出于政治、经济的外交考虑多,“人道主义考虑”则少,对外援助受到严格控制;九十年代后为改革开放深化期,中国要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因此中国“对外援助”的着眼点侧重于“人道主义考虑”,与更多国家与地区发展外交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