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专制主义分别是A. 墨家、儒家B. 法家、道家C. 儒家、法家D. 道家、儒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由材料关键信息“民本思潮”,可知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德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他们提出了原始民本思
2、想,据此排除A、B、D三项。进一步可知题干“为专制主义而鸣”,从属于法家思想主张。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特点:A.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B.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思想特点:A.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B.法家思想成为进步思想家变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特点:A.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 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认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3、。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不包括A.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B.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C.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D.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教育和学术上:由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表述错误,
4、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是在秦朝时期,因此选D。考点:百家争鸣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3.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
5、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答案】C【解析】AB不对,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被统治者采纳;D不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由此可知董仲舒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故答案为C。4. 礼记有载: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的是哪一思想A. 法家“
6、严明法度”B. 儒家“礼”C. 道家“无为而治”D. 墨家“尚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古代城市等级贵贱有序,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整齐划一的“严明法度”,排除A;道家“无为而治”应该体现为管理制度的松弛等方面,排除C;由天子诸侯等的建筑规格不同,排除D。5. 观察下图(汉画像石“讲经图)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nullA. 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汉武帝时期B. 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C. 这一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D. “讲经”主要是讲儒学四书【答案】D【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确最早出现
7、在汉武帝时期,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儒学教育,当然这一局面的出现也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讲经”主要并不是讲儒学四书,南宋出现四书,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 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探究能力。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国家如果出现要败亡的迹象,
8、上天会先降下灾祸作为警告,如果还不知道反省,上天又会降下怪异的事情警告,如果还不知道天下有变,国家的灭亡就来临了,这是上天想通过仁爱的君主制止祸乱的发生。由此可以推知AB两项正确;天人合一本身就是对儒学的发展,故C正确。故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3)经济主张:“限
9、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应用)。(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和宗教迷信色彩;维护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7. 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A. 天人感应B. 和谐中庸C. 三纲五常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
10、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它并非是一种道德准则,故A项错误。和谐中庸是一种为人处死的法则,并非是一种道德准则,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儒家的道德准则。故C项正确。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而非道德准则,故D项错误。 8.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 天体运行法则B.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天人感应”理论【答案】C【解析】“天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朱熹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天理”并非天体运行法则,选项A是对天理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天理”是封建等级秩序而非社会发展规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天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天理”的内涵就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9.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严刑峻法D. 儒表法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周政”是指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
12、制度的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材料中“霸道”是指法家思想,“王道”是指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尊儒尚法,外儒内法,即儒表法里,故选A项。BC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统治思想的变化儒表法里10.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 “有理而后有气”C. “宇宙便是吾心”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C【解析】“心”动才有幡动是陆王心学的观点,和宇宙便是吾心是吻合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是二程的观点
13、,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理而后有气是王夫之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的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 明末清初的政论家唐甄在潜书明鉴中说“自古有五伦,我独缺一伦焉,君臣之伦不达于我也。”此处唐甄批判的是A. 儒学礼教的虚伪B. 发达的君主专制C. 封建的等级制度D. 封建官吏的腐败【答案】B【解析】根据“君臣之伦不达于我”,表明唐甄批判的重点在君主专制,批判儒家礼教的虚伪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A错误;材料中的关键句子为“自古有五伦,我独缺一伦焉,君臣之伦不达于我也。”表明了作者最反对的一伦就是君臣之伦,也就是君主专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制度,包
14、括材料中主要是批判君臣之伦,C项说法太过宽泛,指代不明,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甄批判的重点在于君主专制,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官吏的腐败,故D错误。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君臣之伦不达于我”,体现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不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即可。12.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正统儒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新思想系统。”材料中的“异质”A.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B.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政体C.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诉求D. 蕴含了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明清之际思想家没有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但没有倡导君主立宪制;D项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背景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民之议矣。”下列主张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B.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答案】A【解析】材料关
16、键信息是“政教风俗,苟非尽善”“许庶民之议”,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并结合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提出众治思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与这一观点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批判君主专制,但与“庶民之议”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提倡长幼有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强调社会责任,不符合题意,排除。14. 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年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
17、文B.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的数值可以看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所占比重下降。反映出当时学习西方的重点转向人文和社会制度领域,故选A。题干看不出学习西方是被动和主动,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学习西学比重的变化,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名师点睛】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
18、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15. 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卡特指出:“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流入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培根也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
19、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们都看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 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A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流入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16.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
20、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A. 风俗画B. 宫廷画C. 文人画D. 山水画【答案】C【解析】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宫廷绘画,主要是指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文人画非功利、重写意的,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体现了“书画同源”的特征,同时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故本题选C。点睛: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表述“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
21、现能力审题时抓住题干的提示语是解题关键,切莫张冠李戴。17.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 B. C. D.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可知,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结合所学可知,均符合宋朝市民文化的内容,故正确;京剧出现在清朝,不符合题干时间,故错误,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对“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的分析理解,结合宋朝的市民文化表现解答即
22、可。18. “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A. 文人山水画B. 杂剧C. 昆曲D. 京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可知,A项不符合要求,因为它属于精英文化;C项昆曲此时尚未产生,故不正确;京剧为清朝产生,而题干显示是元朝,排除。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杂剧19.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至10月31日盛大举行,下图为本次世博会的会
23、徽。其中,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京”字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源于汉字书法中的什么字体A. 篆书B. 隶书C. 楷书D. 行书【答案】A【解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根据所学可知,源于汉字书法中的篆书,A正确;排除BCD。20. 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已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A. 资料卷末的纪年说
24、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B. 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C. 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D. 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雕版印刷术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选C。A错在活字印刷术,B错在伪造,D错在根本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印刷术21. 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述作如下评论:“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
25、,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A. 华事夷言B. 海国图志C. 资政新篇D. 天演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可知该书是首先介绍西方的书籍,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抵御列强的侵略,所以魏源的海国图志符合题意,故B正确;华事夷言是林则徐编著的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之一,与“欲制夷患,比筹夷情”不符,故A错误;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与“欲制夷患,比筹夷情”不符,故C错误;天演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的著作,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材料“欲制夷患,比筹夷情”
26、的信息不符,故D错误。22. 晚晴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A. 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B. 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C. 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D. 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造船、制器”、“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直接判断得出,作者批判的是近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因为洋务派坚守
27、“中体西用”理论,只强调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停留在学习“有形的物质”),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表述正确。其余AB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阶段)洋务派的“中体西用”23.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陈独秀也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A. 开始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B. 严重脱离群众而提不出科学纲领C. 发现中国古代文明的严重缺陷与不足D. 对传统文化的绝对的否定【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
28、动虽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对外来文化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材料中“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表明对传统文化的绝对的否定,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严重脱离群众”,排除B;材料只是说明汉字的弊端,而非“中国古代文明的严重缺陷”,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说明汉字的弊端,是对传统文化的绝对的否定。中国古代文明涵盖面广,不能准确反映材料。24.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
29、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险,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A.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 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 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可以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并且重视民力,总之,作者主张有限制的君权,这是君主立宪派的主张,根据所学,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B正确;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尚未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民权的内容,故A错误;CD项在维新
30、派之后,故排除。25.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B.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C.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围绕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关系命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两派的异同: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在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这些大方向性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区别在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革命和民主共和。所以两派的主张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异曲”: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同工”:都主张学西方;反
31、对君主专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殊途”:维新派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同归”: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但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C26.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
32、史”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答案】A【解析】借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不难判断。从题中所给信息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孔子的地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只有A项更能说明孔子“命运”。故选A。B项错误,无法体现孔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对待;C项错误,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但是却和现实紧密相连;D项错误,是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点睛】历史文献、历史文物、文学作品等作为史料的价值判断方法:历史文献由于受记录者的影响,其真实性需要佐证;历史文物是历史的遗存,史料价值最高;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历史,但其可靠性需要多方印证。27. 小丽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
33、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个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A. 自强运动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新中国成立【答案】C28. 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在19世纪末占据社会主流思潮,主张君主立宪
34、,故项错误;1905年孙中山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共和”思想得到极大传播,故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是在1915年,与题干“19051913年”不符,故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项正确。综上所述,错误,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点睛:时空意识是高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五种基本素养之一,解题时一定要高度关注材料的时空信息,然后根据时空信息进行排除。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9051913年”,根据所学进行排除即可。29.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
35、,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从“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善变”,对中国能否适应世界环境感到担忧,由此可以看出他主张抛弃旧文化,崇尚新文化,以适应世界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重建儒家信仰”上;C选项没有注意到时间:20世纪初,这个时期康梁变法已经结束;D选项错在材料体现不出这种
36、思想。30. 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材料表明孙中山A. 主张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资本主义B. 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信念C. 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己任D.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答案】D【解析】由材料“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但是,并不主张推翻资本主义,而是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D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学习的是美国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他并未意识到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他
37、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AB两项表述错误,排除。31.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产生。因为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B. 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C.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这条道路。故选C。A项错误,是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写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38、B项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AB项都是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问题;D项是1940年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32.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为了纪念毛主席,进行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论述,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参考资料是A. 井岗山的斗争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论十大关系【答案】B【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中国民主革命进行了分期,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正确;A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是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D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33. 大革命失败后,以
39、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A. 坚持党的领导B.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C. 坚持民主集中制D. 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答案】B【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均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均是从国情出发的产物,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坚持党的领导是共同点但不是根本的共同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适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只适合“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40、4.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 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用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基础。所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本题选C。考
41、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转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5. 1986年,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白猫黑猫”论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A. 独立自主B. 实事求是C. 团结一致D. 戒骄戒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关系方面的生动阐述,而这恰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本题选B。考点:邓小平理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理清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引导学生多注意对所学知识的及时背诵与延伸
42、。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本大题共2小题30分。36题16分、37题14分)。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朱熹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此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
43、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四】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请回答:(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其政治思想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思想不同的政治原因。(2)指出
44、材料二中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3)分析在汉武帝及材料二、三这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4)据材料三、四,在对待传统道德上,朱熹和陈独秀的态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思想主张的共同进步性。【答案】(1)都倡导民本思想异:黄宗羲批判了君主专制。原因: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君主集权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工商皆本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内涵演变:汉武帝时期,传统的儒家思想得到改造,包容了法家等思想;宋朝把儒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地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
45、想观念,并赋予时代新内容,使之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4)朱熹推崇传统道德,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陈独秀批判、反对封建伦理道德。都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通过宣扬各自思想达到干预时政的目的。【解析】(1)同:根据“民者,国之本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得出都倡导民本思想。异:根据“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分析得出黄宗羲批判了君主专制。原因:根据西汉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分析回答。(2)经济主张:根据“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概括得出工商皆本。根源: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根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史
46、实分析总结。(3)内涵演变:根据材料“朱熹生活的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存天理,灭人欲”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传统的儒家思想得到改造,包容了法家等思想;宋朝把儒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地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并赋予时代新内容,使之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4)差异:根据“存天理,灭人欲”“ 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概括得出朱熹推崇传统道德,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陈独秀批判、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进步性:可根据关注国家政治的忧患意识以及通过宣扬各自思想改变时政的思想。37. 不同时期的文学家代表着不同
47、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阅读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材料五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回答问题(1)一至三这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3)材料五中,为什么“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4)由宋词到明清小
48、说的发展,你能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反映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和需要。(2)宋词繁荣的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城市手工业商品经济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便于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和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宋元话本把中国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蓬勃发展。(4)文学形式
49、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趋势:根据孔子的著作诗经、屈原的著作离骚,到李白、杜甫的唐诗,到苏东坡的宋词,再到明清曹雪芹的小说,反映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和需要,使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出现通俗化、平民化趋势。(2)宋词繁荣的原因:根据“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并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史实总结回答。(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根据所学,分别从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强化,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角度分析回答。(4)根据文学艺术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