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000.50KB ,
资源ID:96501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6501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 第16单元 第47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 第16单元 第47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7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哲学化改造;明清时期出现了儒学的自我批判。(2)地位:中华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中发展,并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先进制度文化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汉唐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等。2近现代:西学东渐成潮流。在与西方先进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中,中华文化不断借鉴与反思,探求民族自强之路,中华文化的主流内涵

2、也不断更新发展(科学和民主、马克思主义等)。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2)推动因素: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3)儒家思想孕育

3、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古代发展历程时期背景表现地位或影响春秋战国(奠基)社会出现大变革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汉时期(大一统)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从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隋唐时期(受到挑战)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元时期(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

4、、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明清时期(“反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君主专制加强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唐朝的“三教并行”政策(1)政策: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之基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这就是唐文化的兼容并包。(2)实质:实际上是在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对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及地位不断调整的过程,即“三教并行”。这一局面虽然对儒学造成

5、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中国“三教合归儒”的三个阶段阶段时间内容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武帝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借鉴,共同获得发展第二阶段唐宋时期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第三阶段明清时期明代时,佛儒道三教合一有质的飞跃,“三教合归儒”概念真正提出3.近代新发展(1)背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表现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人生观)(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

6、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民本思想(政治观)(1)起源: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

7、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他们

8、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影响:(当时)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屈原的思想(名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和而不同(处世观)(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化;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10、图解史实】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内涵和价值(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2)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3)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4)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2)为社会主

11、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3)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4)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5)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过程影响(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3)隋唐时期,佛教中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4)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1)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3

12、)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瑰宝(4)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的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

13、教艺术品。敦煌莫高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2.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晚清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进入,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渠道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

14、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影响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民国初年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东亚、东南亚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

15、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律令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其他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态度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原因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关目的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主要内容政治

16、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意义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四大发明西传(1)造纸术: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

17、改革。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命运不同的原因中国西方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增长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思想文化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重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发展对外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3人员迁徙与文化传播(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

18、中华文化的影响。4中学西传(1)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2)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图解史实】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向1| 孔子思想的继承性材料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皇极经世书解读:第一则材料:“上至下至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

19、说明孔子的学说是继承前人思想。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单纯照搬前人思想,而是有所选择,体现出创造性和创新性。问题:以上两段材料说明孔子的学说有何特点?提示:孔子对上古以来的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前人思想基础上创立的儒学。考向2| 秦汉之后儒家文化的发展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看史料材料中两句话反映两个时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找关键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文化”;秦汉以后是“帝国文化”联知识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推崇法

20、家学说;汉代,汉武帝独尊儒学,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统治工具问题: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帝国文化”在宋代强化的原因。提示: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原因:“二程”、朱熹等儒学家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和独尊地位。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天人协调、以人文本。周易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

21、又是修养境界。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重视道德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特点1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1)文化包容与儒学创立。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并把这视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出包容意识和气度。儒学的创立,是对各种思想和各种学说兼容并包的结果。(2)百家争鸣与相互借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3)独尊儒术与兼综众家。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汉代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

22、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玄学清谈与汇通儒道。魏晋时期,玄学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获得一定成功。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1)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2)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3)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3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1)佛教传入与三教互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

23、、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2)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吸取西方文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考点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考向1|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材料“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

24、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读:材料描述了中国思想的一个转变:即从“中国是天下第一中国就是天下”的自大心理,转变为“中国已经不行了”,思想上认识到要“师夷”。但这个“夷”字还是代表了一种落后意识。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提示: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

25、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考向2|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深入材料谭嗣同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解读:定时空谭嗣同,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暗含着“中国近代”这一时间概念抓核心“以体育兴国

26、强民”的爱国意识、“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权力”的平等意识提素养可佐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提示:特点: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平等;等等。价值: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精神;推动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对后世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借鉴。一、中国对西学看法的变化1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学之中有其优点,但并没有影

27、响到西学地位的变化,当时最常见的说法,便是“西学源于中国”。2晚清时期:从“夷学”到“西学”,地位提高(1)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2)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取代了“夷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型的西学观点。(3)“中体西用”的观点,在19世纪末已受到挑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小心翼翼地借用传统经学来宣传西方政治学说。3民国初年:从“西学”到“新学”,甚至要去“中”布“新”更多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不满,开始视西学为“新学”,认为

28、西学高于中学且应当取代中学。除否定儒学外,甚至提出废除中医和汉字的极端思想。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1消极影响(1)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野蛮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既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又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2)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建立等,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加重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2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学术: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新成果带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冲击,从而吸收西方学术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2)思想: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

29、的看法都有了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强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3)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新思想改变了旧习俗,出现了废止缠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5)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还逐渐影响了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真题展示】(2019全国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

30、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佛教早期造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而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隐含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特点。明确答案:洛阳龙门石窟中佛教造像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化的核心,故选D项。【阅卷人点评】失分1不能准确判断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如据“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亦趋整齐”,从而认为是经济

31、原因,易错选A项。失分2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大型佛像的建设大多与政治干预有关,然而佛像形象的变化,却是受渗透在政治中的文化影响。1(2020海南高考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C解析: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含义是宰相的设置有助于纠正皇帝的过错,维护皇权的长久安定统治,但明朝宰相废除后专制皇权的过错便无从纠正,由此可以得

32、出皇权与相权相互依存和制衡共生,这说明作者有限制君权之意,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2(2020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B解析:材料“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学与佛教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儒学统治地位动摇,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且

33、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3(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D解析:“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反映了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全面复兴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该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故C项错误。4(2019海南高考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B解析: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的“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为上奏的核心,即像日本那样,派幼童出国学习制造船炮等法,“师夷之长技”,故选B项。A、C两项材料中未提及,排除;材料认为应该“师夷之长技”,D项说法与该官员思想相反,排除。-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