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银市第八中学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科目: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重关系。毋庸讳言,“差序格局”依然是解释关系运作最有力的概念。首先还是重温那个著名的波纹比喻吧: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语)这段表述强调了差序格局的关键运作机制:“推”。费老说“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并说“由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有趣的是,费老提出“差序格局”时是指出它具有伸
2、缩性的,也就是可以推出去,也可以收回来,但他并没有在“收”上着墨太多。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到了自己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自己人关系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亲缘性,二是交往性。从关系类型来看,也大致可以分为亲缘性自己人和交往性自己人。自己人的两种生成形式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两种自己人关系却并非截然区分的,比如亲缘性自己人也可以通过交往变为交往性自己人,交往性自己人也可以进入亲属关系变成亲缘性自己人。自己人是差序格局中的突变,在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一个人可以在缺失交往性自己人的情况下通过
3、亲缘性自己人获得人之为人的本体意义,反之则不然,即使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功能满足,却无法弥补本体性价值的空虚。比如“死门子”是指那些埋头过日子却极少与村落中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的家庭,他们虽然因此会缺少许多社会支持交往性自己人,但仍能通过家族亲缘性自己人获得必要的功能性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生前有人供养死后有人祭祀的完整的“人”,他们作为人的本体性意义照样可以获得。相比之下,没有家庭的“光棍”尽管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交往性自己人支持,却因为缺乏亲缘性自己人尤其是家庭,而被乡土社会认定为不完整的人。再来看交往性自己人。这类自己人关系是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的。对中国人来说,社会交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4、交往对象既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情境,交往规则和交往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交往性自己人的确立主要是“突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双方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确立自己人关系其实是“突然”完成的。2012年7月份,笔者在江汉平原官桥村做田野调查时曾与一位60多岁的老人讨论他的朋友关系。这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给另外一个村的老人免费耕田,两人关系之好远近闻名,有村民说老人很傻,因为他很少得到对方的回报。老人跟笔者说那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是可以拿命换的,耕田算不了什么,他从不计较对方的回报。笔者后来去访谈老人的那位朋友,那位老人对此也是心安理得,并说这样的朋友才真正靠得住。在众多交往性关系中,通
5、过检验成为自己人的毕竟只是少数。现实中会出现交往双方的定位偏差,即“我拿你当自己人,你却拿我当外人”的情况,这说明“自己人”是可以作为交往期待而脱离实质内涵存在的,换句话说,将普通交往关系“自己人化”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交往策略。只要宣称将某人作为自己人了,就可以将某些交往期待加之其身,成为对对方的道德压力,促使其改变交往规则,用真正自己人的方式回报。(摘编自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差序格局里,水的波纹与中心的远近,是根据亲缘关系确定的。B. “推”,既是差序格局的运作机制,又反映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C. “自己人”可以截然分为两类:亲缘
6、性自己人以及交往性自己人。D. 我把你置于关系格局的核心,你却可能把我置于关系格局的边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亲缘性自己人”和“交往性自己人”两个角度,对差序格局的组合形态和运作逻辑作了考察。B. 文章开篇引用费孝通对“差序格局”所做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状态的运作机制。C. 文章将“死门子”和没有家庭的“光棍”对比,指出两类“自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D. 援用官桥村一个老人为另一个老人免费犁田的交往事例,旨在论证交往性自己人是突变的结果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差序格局不同,在团体中,
7、团体里的人相对同一,他们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B. 亲缘性自己人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也因此使人缺失了部分社会支持。C. 处于关系格局其他位置的人,一旦变成了自己人,他将突然跨越到核心的位置。D.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由于大家相处时间久,知根知底,自己人化策略很难施展。【答案】1. D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
8、,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项,“水的波纹与中心的远近,是根据亲缘关系确定的”理解错误,水的波纹是靠自己人推出去的,“自己人关系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亲缘性,二是交往性。”可见,水的波纹与中心的远近,不一定由亲缘关系确定的。项,“推,反映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中的“伸缩性”错误,这只是费老这样认为的。项,“截然分为两类”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两种自己人关系却并非截然区分的,比如亲缘性自己人也可以通过交往变为交往性自己人,交往性自己人也可以进入亲属关系变成亲缘性自己人”。故选。【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9、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项“旨在论证交往性自己人是突变的结果的观点”分析错误,举这个例子旨在论证“自己人是可以作为交往期待而脱离实质内涵存在的”。故选。【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项,“但也因此使人缺失了部分社会支持”说法错误,文中指出“缺少亲缘性自己人,会被乡土社会认定为不完整的人”,并不能由此断定“有了亲缘性自己人,会因此使人缺失了部分社会支持”。故
10、选。【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 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
11、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
12、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 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
13、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初秋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诗意挺美。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南北朝谢眺的秋夜很有名。“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全诗描
14、述的是思妇怀人,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取材于徐廷华白露,有删改)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也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环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 的归纳智慧,建构多情的意象世界。古人“咏物写景”的节气小诗,无不是“以物比兴”的呈现。可以
15、说,中国诗歌始终未曾离开这种“感时”而生的抒情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与“人事”的对答。然而,它又不只是艺术的,更是哲学的。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当西方实用主义标榜“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二十四节气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审美观的基调,将自然气象融入生产,用诗性的智慧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艺术性。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
16、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如: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对节气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生发变化”。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的背后是一个多情的诗性世界,是中国古人体悟宇宙、亲近自然的曼妙智慧。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失落的世界”。(取材于俞耕耘品味二十四节气
17、,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古代最早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书,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B. 汉字书写要求遵循笔顺规则。比如:“幽” 字的笔顺就体现了“下包上时先内”和“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C. 捣衣,指古代妇女在秋夜用木棒敲打平铺在砧板上的布帛,以裁制柔软的衣服,常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D. 谢眺秋夜诗“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中的“伫立”,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伫”字读音是“zh”。5. 下列推断、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因而被列为世界
18、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是古人不断的感应自然、深入实践的结果,是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C. 古人以周易和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D. 信息化的发展、农耕文明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6. 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阐释。【答案】4. A 5. B 6. 从生产、诗意、哲学三方面概括。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比如:人们为什么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因为清
19、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选择在清明节祭祖踏青,是因为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生气始盛,万物萌生,祭祖活动往往又在郊外进行,于是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二十四节气常常或直白、或含蓄地激发人们诗意的情感。比如:诗经蒹葭借白露之景寄托诗人思人心切的情感。二十四节气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比如:其中蕴含的“圆”与“周”的思维、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让人们悟出“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获得智慧,使人们的自然观、审美观高度提升。【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一般出自文章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
20、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A项,“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错误,集解是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的体式。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错误,无依据,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三“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可知并没有和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C项,“古人以周易和
21、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错误,不符合文意,原文倒数第二段表述为“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D项,“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错误,过于拔高,文中并无体现,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三“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但是不能提现“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分析提炼能
22、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莱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可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蒹葭苍苍,
23、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可知二十四节气常常或直白、或含蓄地激发人们诗意的情感;“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可知二十
24、四节气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思考。【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
25、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猎狼梁亚平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动扳机。忽然听到砰一声枪响,又砰砰几声。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这人的衣服,胸口上纹着狼头!
26、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猎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这人接过水,说:“谢谢。”“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猎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27、”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鬼子太可恶了。”“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
28、它。”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伤。”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说:“你带叔叔去石镇。”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山高林密,孩
29、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说完就转身回家。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刚才他想杀你。”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
30、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
31、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B. 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C. 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D. 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猎人的形象特点。9. 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 A 8. 警惕性高: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救人时提高警惕,保持戒备状
32、态。(答“小心谨慎”也可)勇敢机智:先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以甩开鬼子,然后再来救陈虎;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爱憎分明: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富有生活智慧: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 9. 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相关内容,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人物上: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旨上: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
3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A项,“猎狼”在小说中,应该指猎人在大山里既猎杀狼,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
34、,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猎狼这篇小说通过猎人救鬼子、杀鬼子,表现了猎人警惕性高、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富有生活智慧等特点。小说中,听到枪声,“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张眼细看”“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猎人小心谨慎、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小说中,通过猎人的回忆,“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以及后文中猎人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表明他的机智勇敢。猎狼中的猎人不但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表现出他的生活智慧,更难能可贵的是
35、,这样一个生活在深山里的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小说最后,猎人杀了鬼子,并“踹一脚鬼子的尸体”,更能表现出他嫉恶如仇的特点。【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做题时,首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因为是小说阅读,还要回答出对人物、对主旨的作用。首先概括画线句子的内容大意: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然后回答作用:第一,从结构上,照应前文相关内容,如小说中前面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带上路上吃”“你
36、带叔叔去石镇”,这些句子从鬼子的角度、猎人的角度在前文已经做了伏笔,通过猎人对儿子的解释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第二,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能够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心细的特点;第三,对小说主旨的作用,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如,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大喜
37、。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唯公所意,谁敢不从?”真卿借兵千人。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真卿上疏曰:“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何则?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
38、。”其激切如此。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
39、四目/达四聪也。B.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C.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D. 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科:科举考试用语。唐宋进士分甲乙科,唐代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云:“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B. 辅车: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此处比喻事物处于
40、次要的位置关系。左传:“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C. 郎官:郎官是古代官名,盖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隋唐以后,郎官多指六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D. 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高寿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真卿预料安禄山要反叛,提前以久雨毁坏城墙为借口,修缮城墙,疏浚加深护城河,最终在安禄山反叛时,保住了平原城。B. 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并尊颜真卿为长者,并说清河县积蓄多,积蓄够颜真卿用三次。C. 元载任用私党
41、,害怕被别人说坏话,就提出有事先向长官报告,再由长官报告宰相,最后宰相报告皇帝。此事遭到颜真卿激烈反对。D. 李希烈反叛,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出使晓谕李希烈,最终颜真卿被李希烈所杀,德宗下诏对他的忠诚给予很高的评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长城。(2)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听说您忠义节烈,首先倡导大义,河朔各郡都依仗您为屏障。(2)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晓谕他们,可以不使军队劳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
42、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注意抓住“者也”这一判断句式,“郎官、御史”是陛下的心腹和耳目,故“者”“也”都要断句,故排除AD;抓住动词“出使”“访察”“奏闻”,分析“出使”的地方是“天下”,故应在“天下”后断句,故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B项,“此处比喻事物处于次要的位置关系”错误,依据“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
43、如臂使指耳”可知,对比“其他小城”,“辅车”指处于主要的位置关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错误,依据原文“与郡人来乞师”“真卿借兵千人”可知,李萼和郡人是来向颜真卿借兵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
44、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1)闻:听说;唱:通“倡”,倡导;大顺:大义;诸:各个;恃:依仗、凭借;长城:比喻屏障。(2)所信:所信服的人;使:派遣;谕:晓瑜;劳:使劳苦;师旅:军队。【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参考译文: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
45、文才,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被选送应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以孝闻名。安禄山反意较明显了,颜真卿以久雨为托词,修城墙加深护城河,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表面却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诗。有人向安禄山告发,安禄山也秘密侦察他,认为文人不值得担心。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都完备,于是派司兵参军李平飞马奏报。唐玄宗听说后很高兴!清河人李萼,二十多岁,和同郡人来借兵,对颜真卿说:“听说您明义忠烈,领头效忠皇帝,河朔各郡以您做靠山。清河郡是您的西邻,我在那儿居住,了解它的情况,知道它可以成仁德者的根基。现算它的积蓄,足有平原郡三倍富足,兵力可有平原郡两倍强大
46、。您借兵安抚它,可成为您的亲信辅助,其余小城,指挥它们像手臂带动手指,您想怎样,谁敢不听。”颜真卿借给他一千士兵。唐代宗登基,元载引荐任用私人党羽,怕朝中大臣奏本揭他的底,于是请求:百官凡要议论政事,都要先报告各自长官,各级长官报告宰相,此后再向皇帝奏报。颜真卿呈奏疏说:“我从听说这话以后,觉得朝廷内外哗然、人们灰心丧气。为什么?各部长官都是朝官,可直接向皇帝进言。他们属下的郎官、御史,是皇帝亲信和了解下情的臣子。因此派他们出使各地,不论政事大小对错,都命令调查了解,归来就奏报,用来了解各种情况。现皇帝想自己遮住耳朵眼睛,使自己听不见、看不着,那么天下人向谁诉说呢?”他的话像这样激烈急切。卢杞
47、独揽大权,畏忌他,碰到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护住他,驱散了那些人,众人退去,才施礼请颜真卿到住处休息。李希烈攻占了汴州,称帝建国,派人问颜真卿仪式,颜真卿说:“我年纪大了,虽曾经执掌国家礼仪,记得的只有诸侯朝拜的礼仪。”兴元元年就杀死颜真卿,享年七十七岁。唐德宗下诏书说:“鲁郡公颜真卿,天生才能品质出众,为国忠心尤为杰出,侍奉四代皇帝,不改一贯节操
48、。”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处者: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 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C. 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
49、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D. 这首诗遣词造句自然精妙、音韵和谐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15. 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答案】14. B 15. 情诗:抒发了游子行投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有志不得的愁苦,以及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短歌行: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望;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
50、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理解有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
51、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然后分别分析本诗和曹操短歌行中的情感,明确两者的不同。曹植的这首诗通过“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等边塞情景的描写可以看出抒发的是思乡、渴望一展抱负以及对身处战乱中的夫妻的同情。而短歌行中,曹操借助“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内容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慨叹以及渴慕贤才能士,欲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六、名句名篇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
52、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和_,令人叹为观止。(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答案】 (1). 出师未捷身先死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3). 霓为衣兮风为马 (4). 虎鼓瑟兮鸾回车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捷”“襟”“霓”“瑟”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
53、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第II卷(表达题)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孝经说:“移风易俗,善莫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因为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所以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 )。小小一团面,被塑造出形状_,图案_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_的窗花。面对时
54、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的多重表达,才能创造出为人民_、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五花八门 千变万化 精美绝伦 喜闻乐见B. 五花八门 变幻莫测 精美绝伦 脍炙人口C. 五光十色 千变万化 美轮美奂 喜闻乐见D. 五光十色 变幻莫测 美轮美奂 脍炙人口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造的魅力是无限的B.
55、 因为喜爱C. 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D. 美的影响力巨大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不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B. 只要是真正的美,就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C. 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的,一定是真正的美,而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D. 之所以真正的美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是因为这份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答案】17. A 18. C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
56、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侧重于“色彩”,与修饰对象“形象”不符;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此处应选“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强调“不能预测”,而此处是指“图案”多样,与句意不合。此处应选“千变万化”。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达华美,或房屋装饰精美漂亮,对象不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此处应选“精美绝伦”。喜闻乐见:喜欢听见,乐于
57、看见;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对象不符。此处应选“喜闻乐见”。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从上文的“艺术是人类”过渡到下文的“中国民间面塑和剪纸艺术”的陈述,需要包含“艺术”字样,而且要自成一句,只有C符合。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
58、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只要就所表达的充分条件及下句“而这份喜爱”语意衔接。A项“而”前后不构成转折或并列关系,排除A项;C项“一定是”太绝对,排除C项;D项后句与前句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近日,有
59、微博网友发帖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石壕吏等经典篇目删除。”2月25日下午,记者联系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温儒敏就网传消息向记者表示,“学术性的东西,网上很多人搞不清楚。这没什么好解释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没有任何背景考虑。”“比如有100篇经典课文,只能收录40篇,哪一篇撤下来大家都有意见。”温儒敏说,这是出于教学必要。同时,温儒敏向记者介绍,目前,教材尚未正式出版。(转自新浪网,有改动)你否赞成从教材中删除石壕吏等经典篇目?如果赞成,理由何在?如果反对,理由何在?请分别陈述理由,供出版方参考。要求每条理由陈述不超过35个字。赞成理由:反对理由:【答案】示例:赞成理由:不能因循
60、守旧,鼓励改革创新;相信专家眼光,满足教学需要,期待新的经典。反对理由:经典名篇不可删除,文化传承不可删除,文化传承不能断裂,主流民意不可违背,专家言行不可任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分析评论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给的社会现象材料认真研读,一是看清出题者的情感倾向,二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社会现象的基本情况;接下来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认真构思作答。答题时一要注意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二要注意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本题要求就从教材中删除石壕吏等经典篇目,分别陈述理由,或支持或反对,供出版方参考。温如敏的话中“学术性的东西,网上很多人搞
61、不清楚”,这里提出了专家的意见,对此可以相信专家的意见也可以否定“砖家”的意见;再者石壕吏篇目是经典的古典诗歌,可以从经典传承不可废弃方面,也可以从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方面来说;温如敏提到的“这是出于教学必要”,从教学的角度可以说删除服从教学需要或者保留更有利与教学;最后从民意方面,可以说主流民意不可违背,也可以说要坚持观点为了更好地创新,学习新的经典。总之,要条理清楚,做到自圆其说。21.依据下列材料写一则通知,文字可以作删减调整,必须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通知的时间为2019年11月15日。学校拟举办2019年课本剧竞演活动,请各年级积极组织本年级师生观看。本次活动的地点在学校体育馆。本次
62、活动由语文组和团委联合举办。本次竞演活动将评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本次课本剧表演将和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时举行。本次课文剧竞演的主题是“激活名著,点亮心灵”。本次活动的时间定在2019年11月15日下午三点。【答案】通知兹定于2019年11月15日下午三点,在学校体育馆举办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活名著,点亮心灵” 课文剧竞演活动,届时将在全校范围内决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请各年级组织好本年级师生观看。语文组、团委2019年11月15日【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写通知。标题:写在第一行
63、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通知的主要内容。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如本题正文要
64、有演出时间、地点、汇演的主题内容,还要有演出及观看的要求。正文要有演出时间、地点、汇演的主题内容,还要有演出及观看的要求。如本题“2019年11月15日下午三点”“学校体育馆”“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活名著,点亮心灵课文剧竞演活动”“各年级组织好本年级师生观看”等。下发通知的单位、时间格式等要正确,如本题单位为“语文组、团委”,时间为“2019年11月15日”。八、写作(60分)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罗西塔忘记你贫穷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歌德记
65、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席慕容关于“忘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呢?【答案】【例文】更重要的事不能忘记过去。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怎能忘记过去呢?过去是现实的土壤。现在的我,是一切过往的复合体,凝成物。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 -件事,离得了你的曾经的积淀和印记?你的性情,你的习惯,你的生活,哪一样不是从过去走来的。为什么有人在同一个坑里跌过了- -次又一次?为什么历史老在同一个地方绕着- -些循环圈?浮夸风、数字游戏,污染了再治,推倒了重建,历史仅仅重复了一次?只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不能沉溺过去。过去毕竟已成昨
66、天,美好的记取,失败的牢记。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抓住现在,走向未来。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资治通鉴,为什么茨威格要写昨日的世界,为了走向未来,我们必须研究往昔,沉思过去,找寻到通往未来的方向。历史的风烟飘过,总给后人留下了多少金不换的定律。所以唐太宗那里,才有了有名的三鉴,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回收目送的眼光,我们应着眼的当今的社会,做时代的弄潮儿,做改革的敢闯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的时光和精力应当消耗在当下的土地上。像马云、雷军那样在互联网的潮起潮落中劈波斩浪,引领航向。有人说,谁敢跟建立互联网商业帝国的马云相比?是的,现在的马云很风光,
67、大家可知道他当初创业的时候找过几十份工作?他应聘从没有成功过一次?他跌跌撞撞闹腾到现在一样感到很艰难!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做个草根阶层,也可以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正能量。星光大道上我们见识了保钳工、油漆工、种棉妹、油菜哥、粉刷匠、开车司机和厨师,等等等等。草根人士,-样可以放出自己的光。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展示自己潜能的好时代,这是一一个圆咱百姓梦的大舞台。正如食指在相信未来中写道:“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过去意味着死亡,未来才是方向。可以错过太阳,不能错过星星和月亮。在怀念过去的叹息中,只能徒增忧愁,失去明天
68、的希望。不要让脚步迟疑,不要让脚下彷徨,相信未来往前闯。我们更重要的事,就是珍惜当下的时光,调动起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干劲向前方。你会发现,明天的太阳会升起得更鲜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提供四则有关“忘记”的名言。第一则是列宁的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什么不能忘记?比如历史,比如传统
69、,比如文化,比如我们经历的酸甜苦辣,这些都不能忘记。第二则是罗西塔的话,“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这说明有些东西必须忘记,如哀伤、遗憾、失败甚至荣誉,因为沉醉于过去的辉煌,今天就构建不了更大的辉煌,沉湎于过去的失意,今天就迈不开前行的步伐,一味眷恋过去,势必阻碍我们事业的成功。第三则是歌德的话,“忘记你贫穷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这是辩证看待“忘记”,忘记生活中的不幸、哀伤,但不幸中的教训则是要牢记的。第四则是席慕容的话,“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记忆让人们有思念,有思念就会想相聚;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包袱,一时最好是永远忘记它们会让人身心
70、舒畅自由。然后分析要求,“关于忘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考生可以分析哪些需要“忘记”,哪些不能“忘记”,明确“忘记”的意义,也可以明确“忘记”的不利。最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参考立意:忘记意味着背叛;只有忘记,才能前进;不忘过去,朝向未来;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更重要的事”。然后开篇由列宁的话引题。正文先分析不能忘记过去,接着分析不能沉溺过往,最后指出要面向当今世界。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并点题。素材:1.有人说:忘记过去才能走进新天地。2. 过去,意味着什么?一切将不复重演。秦始皇、汉武帝不可能再生,赵高、秦桧不会复活。
71、过去,有着成功,也有着失败;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走过康庄大道,也踏过崎岖小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成功和大道,也不能忘记失败与草径。正如我们没有忘记秦皇、汉武等,也记住了赵高、秦桧之列。欲要驻足今天,展望翌日,我们就必须记住过去,只有记住了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才能完善自我,超越极限,把握今天的成功,创造未来的辉煌。没有过去,我们就不可能走到现在;没有现在,我们何谈走向明天,展望未来。3. 德国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对纳粹在六十多年前给世界人民特别是对犹太人所造成伤害没有淡忘,更不回避,而是时刻在反省。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屈膝跪下,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
72、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他们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原谅和宽恕。德国人重新塑造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4. 日本的一些人的记忆似乎是极易被时间风化。他们对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给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华人民造成的伤害,老是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支吾其过。南京大屠杀死了三十多万的中国同胞好像与他们无任何关系;靖国神社里供奉着的甲级战犯好像都是些显世英豪。就本着这样的态度,还想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这不是在做黄粱梦、南柯梦!世界人民能答应吗?世界人民特别是深受军国主义迫害的国家的人民的记忆是时刻在“刷新”着,他们受的伤痊愈了,但伤疤还在,
73、他们时刻警惕着军国主义,决不允许它们再从坟墓里爬出来。5. 中国人又如何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明人民没有忘记,人民也没忘记鸦片战争和甲午风云,没有忘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港澳回归。但人民还是忘记了一些,忘记了那些为革命而流血、牺牲的英雄们,忘了五八年的大饥荒,忘了“十年浩劫”,忘了民主。忘记了英雄,我们将失去激情和斗志;忘记了饥荒,我们形成了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忘记了浩劫,我们失去了警惕性,稍有不慎,又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忘记了基本的民主,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