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64356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 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B. 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 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D. 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B项应为军功爵制,与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分封”不符,故排除;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其本质均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C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诸侯、卿大夫等在自己封疆内进行层层

2、分封,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可知“公、侯、伯、子、男”均为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故本题应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 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 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 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 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受宗法制的影响,有家国同构的

3、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且宗法制有利于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故A排除。中国古代真正的国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

4、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4.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 儒家B.

5、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仁,与材料中“法术”“规矩”不合,故A项排除;“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强调法术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而“法术、规矩”等则是法家韩非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墨家、道家的思想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D项排除。点晴:熟知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思想主张与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还需要对史料信息的准确解读。5.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冶铁技术的落后B

6、. 精耕细作的需要C. 小农经济的阻碍D. 耕牛的极度缺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

7、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6.下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A. 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 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 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

8、商鞅改革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并大量设置直属于君主的田官,材料中的“小厩南田”是秦王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说明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故D项正确;A、B两项无法从官印中得出结论,故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的瓦解,故排除C项。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 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 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 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

9、秀意义的过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郡县制的必然性,不是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始皇决定要实行郡县制的时间问题,故C选项错误;郡县制再秦朝集权统治之前已有,故D选项错误。故选A。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

10、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9.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 趋利避害B. 精耕细作C. 量力而行D. 扬长避短【答案】B【解析】“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

11、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是但凡是农户经营土地,必须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务求发挥土地的功力。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提倡精耕细作。故选B。10.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载,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A. 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 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增强C. 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 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是唐代,再结合关键词“长安住宅”,可知本体讨论的是长安城的布局已经商业的发展状况。唐代时候坊市分离,但是材

12、料中的叙述表明已经出现了商住多功能的私人住宅。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发展11. 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A. 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 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 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 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工商业的严厉管理程度与管理规范与否无必然联系,故A错误;相对宽松的工商业政策不能说明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故B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不等于保护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C错误;唐严格禁止官员经商说明工商业政策比较严格,宋皇室成员也从事工商业活动说明政策

13、较为宽松,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12.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B. 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 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 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皇权士大夫”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

14、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所以答案选A。13.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A. 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 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 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的边疆地区在元朝时期已经“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显然是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是题干的主要意图。14.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

15、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 具有近代思想色彩B. 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 没有突破儒家理论D. 有违儒家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说明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还是有“新见”的,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即具备一定的近代民主色彩,A正确。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是近代制度典范

16、,B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不是作者的深层含义,排除。从“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作者的意思,注意设问中的“意在说明”,即要选出作者的深层含义,不要选择表象选项。15.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守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A. 忠君爱民,保国有责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 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 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试题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顾炎武,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属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ABC。进一步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6. 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

18、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 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 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 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 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来自吴定的示诸生书。阅读主要弄清材料的大意。宋史:纪传体宋代史,元代脱脱、阿鲁图领衔编撰。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标准。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大派,四名代表人物。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关指关中讲学的张载;闽指闽中讲学的朱熹。罔非:无非,无不。黯然:隐晦地,私下。心性:中国哲学范畴。程朱理学认为“性”本身即天理,是客观的;“心”又包含了“性”,具有天赋观念(即理),但心与性仍有区别,如程颢提出“只心便是天

19、,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与真理只须在人内心求得。这篇文章教导学生不要随俗仰俯,要有涧松美玉般的坚强意志,不图虚名,不怕讪嘲排挤,“卓然蹈道学之实”。这里所说的道学,仍是程朱理学,文中对宋代理学昌盛时代的向往,对明清道学每况愈下的愤慨,无不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一时从其游者”,“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理学成为儒学正统。因此选择C。材料的道学属于儒学的范畴,与道家、道教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B。隋唐时期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1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

20、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B正确;官员晋升难易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科举制选拔的严格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不能反映明朝调整官吏级别的特殊性,D错误。18. 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A. 思想封闭,观念落后B. 列强入侵

21、,走私猖獗C. 五口通商,主权受损D. 取消“海禁”,鼓励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清朝道光年间的 “官方文件”可知, 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出现了为外商服务的 “买办”或“经纪人”之类的职业,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材料却将这些人斥之为“洋奸” “慕膳逐臭之徒”,可见当时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故 A 项正确;从材料“十三行”信息可知,该“官方文件”的背景应该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前,故 B、C、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19.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

22、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 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B. 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C. 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D. 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l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地方督抚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

23、流鸦片战争影响20.“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

24、,不符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曰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A. 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B. 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C. 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D. 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体现了太平天国政权对封建地

25、主的打击,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精神;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作者对太平天国政权不满;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22.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A. 虎门销烟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地理区域“长江沿岸”进行判断。虎门销烟发生于广

26、东,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北方,都与“长江沿岸”不符,故不选AC。长江航行开放发生于辛亥革命之前,不选D。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利于英国在这一地区扩张利益,所以英国内阁要镇压“叛乱”。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英国扩张商业的障碍23.1890年的宜昌海关报告中载:“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材料所述现象A. 必然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B. 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 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D. 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不断解

27、体,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现象说明外来的棉纱与本土棉花价格相近,而本土棉花纺成棉纱,价格更高,这必然导致传统纺纱业走向衰落和破产,C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A项结论,排除;当时的中国已经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清政府不能够单方面提高关税,B项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2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

28、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A.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答案】C【解析】: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标志着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开始了,所以A的说法并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材料的内容并没有反映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B项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相符;D项说法夸大了材料的影响,可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列强侵略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应对措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所以本题选C。25.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

29、认识主要基于当时( )A.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B.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C. 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D. 民族共和思想兴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60年”、“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标界意义”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内容向西方学习。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D两项不符合题干“1860年”时间段;B项不符合题干史实,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先前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已经开启。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即洋务运

30、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26.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A. 清朝末年B. 民国初年C. 民国后期D. “文革”前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属于清朝末年。本题选A。考点:经济

31、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局限性。2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 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 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C.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D. 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能力。根据题干中“同治、光绪年间

32、的政治领袖”“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可知是指洋务运动,其自强的运动是指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工业,没有推动思想的解放,排除A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表明了甲午战争的失败,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此时期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排除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体西用的思想不符合国情,而时人多方掣肘则是原因之一,排除D项。28. 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这表明A. 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B. 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 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D. 同治皇帝反

33、对洋务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同治帝允许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等,但不允许西方宗教思想在学校的传播与发展,可见其仍然主张中体西用思想,所以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思想29.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材料表明A. 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B. 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C. 两党为共同利益实现联合D. 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

34、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革命党人和立宪党人都追求民主政治。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30.下表为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194.2%A. 希望得到西方支持B. 向国人介绍西学C. 揭露列强瓜分阴谋D. 为变法制造舆论【答案】D【解析】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无法说明希望得到列强支持,故A项错误;向国人介绍西学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揭露列强瓜分阴谋的信息,故C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

35、思想的阵地,而从文章类别上看,“列强在中国”占了主要部分,目的是警醒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更好的宣传变法思想,故D项正确。31.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 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C. 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 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可知,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民众“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

36、的心理;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义和团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

37、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32.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A. 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B. 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C. 政体

38、变化导致政局不稳D. 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知,孙中山因为“让位于袁”而改变了原来的制宪进程,这说明孙中山的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3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

39、、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 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 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眼界开阔了,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放弃了”;B项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应该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里没涉及;D项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里没涉及。点睛

40、:材料“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34.“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所

41、以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不是“突破”表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材料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不是日益巩固而是日益分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5.“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

42、基础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

43、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6.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A. 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B. 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C. 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 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

44、”等,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从而B项错误,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CD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均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37.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A. 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B. 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C. 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 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答案】A【解析】【详解】题中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45、”是解题的关键,即要求学生选出与材料无关的选项,材料“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没有否定用制度解决中国问题,而是不再过多利用制度,故A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吸收辛亥革命失败教训,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C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更注重思想领域的变革,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D不符合题意。【点睛】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38

46、.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3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中时间“1921-1935年”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15年,中共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而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成熟的标志,D正确;五四风雷是1919年开始的,抗日烽火是1937年194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错误;星星之火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47、地之时,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错误;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错误。39.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A. 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B. 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C. 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D. 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崇尚道义,砥砺廉节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等语句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即传统美德,希望借由“崇尚道义,砥砺廉节”等传统美德“以昌学术

48、,以明廉耻”,使“人心”得以端正,故本题选D。A项的“否定”错误。材料并非单纯地提倡儒学,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道德,C错误。40. “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A. 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B. 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 说明应该客观公正看待孔子及其思想D. 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陈独秀的言论主要是评价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强调民主与科学推动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肯定了孔子科学的一面,但也否定他反民主的一面,没有“全面肯定孔子”

49、的态度,故B项错误;孔子及其思想有积极之处,如“近乎科学”,也有消极之处“反民主”,说明应客观公正地看待,故C项正确;批评孔子反民主只是陈独秀的目的之一,而不是主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名师点睛】百家争鸣中的诸子百家思想:(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

50、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41.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 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答案】D【解析】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二

51、手资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者杨振声的回忆基本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都基本是支持学生的,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42.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A. 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 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C. 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 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

52、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五四运动之前,仅有”、“五四运动之后,多达四百种左右”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片面理解,不符合史实;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题干内容无从体现。进一步可知,C项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43.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起止时间191519181919192219231926“革命”出现的频度

53、078%245%2514%A. 十月革命的影响B. 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C. 国民大革命推动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C【解析】国民大革命中1926年的北伐战争促进了民众“革命”思想发展,导致新青年中登载“革命”频率的提升,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影响是1918年之后,故A项错误;1926年前,毛泽东思想正在形成中,不会得到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1927年之后,故D项错误。44.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A.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

54、性B. 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发展C. 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D. 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B正确。这个办法没有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仍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名存实亡,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45.中共“二大”召开期间,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后,“革命的参

55、加者无产阶级仅能得自由与民主权利,尚不能完全解放”。这表明当时的中共A. 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对中国民主革命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缺乏正确认识C. 尚未认清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动力D. 已受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后,“革命的参加者无产阶级仅能得自由与民主权利,尚不能完全解放”可知,陈独秀的论断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对资产阶级仍抱有幻想,未考虑夺取革命的领导权,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是由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战时期创造性提出的,中共二大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前途等均没有准确认识,更不

56、会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A错误;材料只引述了陈独秀等人对民主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发展情况的看法,没有提到有关民主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C错误;中共三大才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因此中共二大召开时国民革命尚未开始,中共党内并未出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D错误。46.下表是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的数据,出现这一变化反映了1928年6月4万多1934年30多万A. 中国共产党根除了“左”倾右倾错误B. 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C.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D. 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时机已经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1928-19

57、3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增加迅速。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为许多人所认可,中共走的是一条科学的革命道路,且影响了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探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之路,以燎原之势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影响广泛,被根据地人民所认可,党员越来越多,B正确;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由于左倾错误,我党遭遇重大损失,C错误;据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D说法违背史实。47. 1935年中央红军在川西地区发布的政策中规定:“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

58、区穷人个个不愁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该政策A. 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B. 强化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C.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D. 体现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国共十年对峙 本题要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根据材料“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悉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这正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体现,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政策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A项错误;遵义会议已经结束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是20世纪2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

59、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48.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A. 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B.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C. 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D. 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时间1947年底,1947年6月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反攻,题干所述 “优势问题” “解决” 正是战略反攻带来的结果或者影响,所以答案应为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60、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所涉及到的时间,再结合题干主旨,理解其关键举措,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史实的掌握程度。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

61、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

62、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19世纪末,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20世纪初后者超越了前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傲慢和自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

63、的帝国朝廷,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这一运动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第一次排外运动由沿海城市发动,推翻满清王朝的1911年革命也爆发在这些城市里,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 评述外来冲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统一的文字;完善的科举制(或考试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2)影响:经济: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推动工业化进程;政治:出现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改革,促进政治民主化

64、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翻译西方书籍从以自然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传播民主科学思想。评价:上述影响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效仿西方文明的结果。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外力冲击和内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详解】(1)据材料“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可知,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65、,降低了外来入侵的几率;据材料“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可知,众多的人口(或人力资源)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使得人民可以长期地自给自足、保证生存;据材料“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可知,统一的文字;完善的科举制(或考试制度)使各阶层的人民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获得做官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国家各级官员能够源源不断的得到高质量的补

66、充,又稳定了国家政治;据材料“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的文字;儒家文化的影响,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国家的统一。(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同时伴随着国门的打开,列强对中国的各方面也都产生了促进文明交流、发展的影响,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逐渐深化,对西方的学习也越来越深,对科技的学习,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并由于资产阶级的出现带来的利益要求变化,逐渐影响了政治发展,推动了政治改革和革命进程,另一方面对思想文化的学习也加速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学习内容也由自然科学逐渐发

67、展为侧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对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后对中国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中断了中华文明的独立发展,但同时促进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碰撞,并在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借鉴过程中,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观察上图,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信息:广东地区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增多。说明: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人资

68、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人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城市化进程往往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解析】【详解】信息:广东地区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增多。说明: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材料“1820-1911年”可知,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的国门被打开,由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日益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9、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应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角度分析。5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并在诗中鼓吹:“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散”。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六书中又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开“制度局”的建议。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完形,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断。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

70、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中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答案】(1)兴起和流行的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对洋务运动缺陷的反思促成了思想界的转变;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8分)(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共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

71、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7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思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95年”、“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等,结合所学关于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的不足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系列革命浪潮,这样一来,就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了。(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相关内容清末宪政的特点。此考点属于课标外内容,平时学生疏于掌握,而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特点”的描述比较少,主要靠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因此,本问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学生不易把握。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A.规模;B.持续时间;C.目的;D.结果等。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清末宪政思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清末宪政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