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必备知识夯基固源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1页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代表:林则徐、魏源。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4作用(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为后来洋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代表以曾国藩、李
2、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1)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影响(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传播和实践,成了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3)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
3、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身反思,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2)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翻译天演论反对君主专
4、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实践:戊戌变法。(4)影响维新思想直接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直接原因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社会环境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社会言论空前自由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
5、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对
6、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5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
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
8、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材拓展补遗】归纳总结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知识拓展“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和“西用”势必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易错辨析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9、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构图解史维新变法思想思维点击维新变法思想材料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迁移运用:据上述材料信息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
10、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提示:原因: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阻力:封建守旧势力强大。轻巧识记记忆“新文化运动”思维点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敬告青年迁移运用:根据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提示:同西方国家一样,中国也要求得到政治、经济、信仰、妇女等各方面的解放。图解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归纳总结近代“西
11、学东渐”的历程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3页主题(一)“师夷长技”思想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道器之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 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2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
12、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仪作标准。【针对练1】1861年,洋务官僚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该书制洋器议一文用“夷”字有34处,善驭夷议一文用“夷”字27处,采西学一文用“夷”字8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开明士大夫具备近代民族主义观B“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了广泛
13、传播C洋务运动推崇“华夷之辨”思想D转型时期传统话语模式有所松动解析:材料中洋务官僚冯桂芬在其奏议中使用“夷”字的频率越来越低,反映了转型时期传统话语模式有所松动,故选D项;材料强调洋务官员对外国称呼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民族主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国称呼,不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冯桂芬对洋人称呼用“夷”频率的降低,说明其思想受“华夷之辨”的影响降低,排除C项。答案:D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鸦片战争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1)变化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
14、,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而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逐渐演变为“洋务”。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2)变化二: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将其视为“奇技淫巧”,且“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至60年
15、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受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 三、“多元史观”下的“历史解释”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
16、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
17、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史料二“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2)概括史料二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教你读史(1)史料一要联系鸦片战争的背
18、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对比分析。(2)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认识“中体西用”思想。提示(1)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2)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主题(二)维新变法思想一、“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
19、化”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二、“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辩证评价康梁维新思想(1)进步性变
20、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
21、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史料二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2)根据史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并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教你读史两则史料的结尾句均为其核心,抓住这
22、两句核心语句分析是关键。提示(1)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主题(三)新文化运动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2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
23、,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针对练2】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解析:由材料可知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次数多于“民主”,说明科学更适应当时文化斗争的需要,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但新文化运动依然局限于知识分子与社会上层中,自然科学
24、知识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因而“科学”一词出现较多是因为文化斗争的需要,排除C项;新青年本身并不是纯粹科学类杂志,排除D项。答案:B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命运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有
25、关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20世纪前期,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史料二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
26、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思考(1)阅读史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教你读史(1)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把汉字等同于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认为汉字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2)抓住史料二中“民主自由观念”“启蒙”“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等关键词分析,是破解本史料的核心。提示(1)背景:20世纪前期,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
27、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2)政治理想: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进到思想变革的阶段,为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关键能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5页材料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 ,此书后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
28、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要求:阅读材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信息: 答案: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以开明官员、先进知识分子、旅行家等为主;传播内容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
29、;传播范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传播的影响对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启蒙的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要求:阅读材料,论证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论证: 答案: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
30、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发现问题:材料表明作者区别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并非全盘否定。思考:材料中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及
31、儒家思想的?试答: 答案: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5页考情分析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及其影响,尤其是维新思想,在高考中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材料题和开放性题目。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等,需重点关注。新文化运动在历年高考全国卷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复习时把它放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把握。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反思是备考时要予以关注的重点。1命题点:新文化运动对封建
32、伦理的批判(2019高考全国卷)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
33、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答案:B2命题点: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2019高考全国卷)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解析:A对:分析材料可知,19151918年,“民主”与“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到19191922年时,“民主出现次数
34、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错: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错: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答案:A3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9高考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
35、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解析:“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专用称谓,“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具有普遍性,故选D项;“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见不一定特指知识界,排除A项;“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不涉及经济理念的概念,排除C项。答案:D4命题点:严复的社会进化论思想(2018高考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
36、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D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A错: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错:严复属于资产阶
37、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C错: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答案:D5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8高考全国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解析:C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
38、影响日益增强。答案:C6命题点:梁启超的“诗界革命”(2016高考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答案
39、:C7命题点: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2016高考全国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8命题点: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阻力(2015高考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
40、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答案:C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
41、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他们需要改变现有的制度,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历史选择他们为代言人,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D项。答案:D2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
42、西化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以减少改革阻力促成西学传播,故选B项。答案:B3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
43、方的不同内容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析: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变法通议的主要目的是倡导变法图强,主张君主立宪,强调中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变革,故选D项;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答案:D4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强调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尊孔复古”的批判新道德的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D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