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必备知识夯基固源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一、西汉初年:黄老之学1背景(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3)道家“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需要。2内容: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3评价(1)积极影响: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
2、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二、汉代儒学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
3、的新的儒学体系。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举措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4、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背景:儒学危机(1)客观上:儒学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在三教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2)主观上:儒学的自身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
5、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2内容 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
6、学”学派。(二)陆王心学1人物(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心”中,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 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
7、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2.影响(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心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教材拓展补遗】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
8、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易错辨析(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知识拓展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2)以礼入法
9、,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指导思想。(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易混辨析理学礼学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知识拓展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思维点击宋明理学的特点材料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工焉。迁移运用:依据材料分析宋明理学有何特点。提示:材料表
10、明朱熹建立了严格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行为规范。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方法上。 素养感悟家国情怀理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9页主题(一)董
11、仲舒新儒学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黄老哲学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2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
12、一的特色,影响深远。【针对练】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律儒家化倾向明显,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礼与律同具法的效力,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而不是官员的私德,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就确立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宗法观念包含亲亲尊尊、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方面,材料强调儒家的礼制精神,排除C项。答案:D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董仲舒
13、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
14、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
15、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摘编自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
1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儒学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儒学地位高以礼教化天下提高儒家弟子的政治地位,激励读书人允许博士招收弟子,学习儒家的人数不断扩大“天人合一”思想“三纲五常”思想人性具有等级之分的主张(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史料一从学官的设置、儒学的推广等方面阐释了汉武帝在崇儒中的措施,儒学思想的发扬客观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史料二三句话分别反
17、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综合史料可总结其目的。提示(1)儒学促进了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变化。(2)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主题(二)宋明理学一、“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三大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
18、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影响(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家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19、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二、“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
20、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规范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城市与生活史料二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史料三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
21、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思考(1)分析说明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柳宗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
22、息史料一图片中反映了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空间限制。史料二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观的变化。史料三中: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内部存在分歧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开启宋学新局面(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抓住史料一、二从经济角度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抓住史料三所获信息从思想角度分析儒学危机。提示(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23、,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影响: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四、“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家国情怀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关键能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材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
24、,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要求:阅读朱子家训节选,找出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信息: 答案: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理学的价值观在朱子家训中体现在:强调勤俭教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强调修身,重视德育(“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25、);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材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要求:分析材料,论证“儒法之争”的结局必然是儒法合流。论证: 答案: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政治问
26、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史料一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史料二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史料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 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辨析史料:上述三则史料都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叙述。史料一、二均出自官修史书汉书,代表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属于第一手史料,但要客观看待。史料三属于考古发掘的实物,可信度较高,但需要与文献记载相互佐
27、证。应用:(1)以上关于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史料,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是()A史料一真实地表明了刘贺被废的原因B史料二表明刘贺喜读儒书C史料三表明刘贺是以侯王的身份下葬D史料三竹简书籍证明了当时还未使用纸答案:C(2)三则史料中的“仁义”“忠臣孝子”“礼记孝经论语”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思想状态?答: 答案:反映了汉代儒学盛行,皇室重视儒学教育。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考情分析在高考中,本讲考查的频次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宋明理学背景(佛教道教地位的变化)和认识(如孔孟之道和对人性的认识)。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华
28、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宋明理学所体现的民族气节、社会责任感等是备考时要予以关注的重点。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发展演变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高考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
29、时期,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命题点:儒家思想影响(2019高考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礼义廉耻。佛教造像由早期的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到后来的服饰整齐、表情庄严,表明后来的佛教文化受到需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
30、确;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权力干预不会直接引起佛教造像面部表情和服饰的变化,A、C两项错误;材料中佛教造像风格的变化与绘画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答案:D3命题点:程颢理学(2019高考全国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选B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张扬自我和无
31、为而治,排除C、D两项。答案:B4命题点: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高考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答案:C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
32、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B2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
33、要反映了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C“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D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解析:根据材料“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并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之后,“天人感应”思想逐渐确定,可知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C3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解析: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
34、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答案:B4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解析:宋明理学家借鉴“哲学本体论”,完成了儒学哲学化的过程,故选B项;道教是本土文明,排除A项;没有扩大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理学提倡“三纲五常”,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排除D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