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62804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综合测验(十三)一、选择题1(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他17岁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后应李鸿章邀请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1894年完成巨制盛世危言,他在书中主张废除“官督商办”,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郑观应以上的经历反映了()A从学器物到学思想的过程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晚清政府在大力推行西学D中国近代化渐次展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观应从答应李鸿章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到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从郑观应个人认识洋务运动到看出洋务运动的弊端,表明中国近代化的渐次展开,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学习的

2、内容及其变化过程,排除A、C两项;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国人民与西方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2(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成立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B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C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知,时务学堂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故选C项。根据材料中的“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学通中外,体用兼赅”可知,时务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3、并不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维新派开展的变法运动最终失败,排除D项。3(2019河南名校高二期末)有学者说,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努力,孔夫子从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学究式的古代文化保存者”,变成为了一个“含有新鲜的生命”的“热情的救世者”。这主要是由于康有为()A开创了孔子儒学新体系B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C将孔子塑造成了革新者D提升了儒学的宗教地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压力,推出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成维新变法的先锋,从而出现材料中的情景,故选C项。材料内容不是开创孔子儒学新体系,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摒弃儒学传统价值观,B项错误;材料与儒学的宗

4、教地位没有关系,排除D项。4(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2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偏概全,B项错误;材

5、料仅是述及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军队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即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等参与到军队中来,而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清末新政中才被废除,说明这些人仍参加过科举考试,其主导思想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不是军队近代化的表现,排除C项;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不符,D项错误。5(2020河北衡水摸底)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A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B试图维护中国旧文

6、化的主体地位C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D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肯定了政治革命的合理性,但是却对“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并不赞同,认为这些革命“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反对思想文化领域内的革命,这从侧面说明了该学者捍卫传统文化的主张,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A项“全面”说法有误,排除;该学者主张捍卫传统文化,与维护专制统治的“旧文化”有所区别,故排除B项;该学者不反对政治革命,故“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说法错误,排除D项。6(2020广东东莞开学考)1918年8月,陈独秀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

7、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A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B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C标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D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可知这一言论是要解放民众的思想,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B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是指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D项是指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排除。7(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

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角度矛头政治层面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身符”思想层面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个人层面批判孔子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C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是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以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中的“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是主要目的。8(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

9、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A思想内容的变化 B社会环境的变化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答案B解析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决定的,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9(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材料述及1917

10、年至1918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事实,B项正确。材料中众多的政治社团主要介绍和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未涉及民主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普遍认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0(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持久战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要分两步走:先进行资产阶

11、级民主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之间有个过渡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阶段。材料所述即是这个理论,出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故选C项。11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道路的选择与开创上,两者的共同特点是()A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实事求是D重视文化的先导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开创”“中国特色”“选择与开创”等信息可知,其共同特点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故选A项。B项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排除;C项为两者一脉相承的思想核心,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2(2019山东聊城一中高三月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

12、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从“大跃进”运动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C项正确。A项中“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质量与数量关系比喻不当,排除;D项国际局势不符合中国建设特点,排除。二、非选择题13(2019福

13、建武平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

14、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材料三(1985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材料一中“内因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结合所学知识,不少于四个角度,对“内因论”进行合理的说明。(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3)在“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期,有哪些新的理论成果应运而生?答案(1)不断强

15、化的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社会阻碍了市民社会建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居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儒家思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观;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束缚;朝贡贸易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僵化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导致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失。(2)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翻译西方书籍,培养了新型人才,冲击了旧思想,为改良派、革命派引进和传播新思想创造了条件。(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6、;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析第(1)问,材料一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内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根据要求从“内因论”至少选四个角度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国内因素。本题可以转化为我们已分析过的中国近代化的制约因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办近代教育,促进

17、了教育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所以可以从经济、文教两大方面分析说明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基础。第(3)问,材料中所给的时间是1985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期应为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4(2019安徽定远中学高二周测)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摘编自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王韬

18、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提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摘编自孙中山国家建设民族主义(1924年)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

19、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摘编自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时期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答案(1)内容:家天下(家国一体),皇权至上。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观念:君民共治

20、;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主旨: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团结抗战。内涵:国家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国家要组织民众为中华民族群体利益奋斗。(3)主线:从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从家国一体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来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等方面来回答。第四小问,根据材料四中的“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是从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转变、从家国一体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