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课前预习导学目标导航1.了解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初步了解作品风格。2.把握诗歌意象,发挥想象,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3.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文本助读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招致幕府,后病死。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
2、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现有孟浩然集。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以七绝见长,多写世乱年荒之景,吊古伤时之情,音调响亮而意绪低沉,融入对唐室衰微的感慨。韦庄词风含蓄婉约,极富画意,语言清丽,多用素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全唐诗等总集中,多集于花间集。在词坛上,韦庄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影响巨大。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瀛洲(yn)剡溪(shn)水澹澹(dn)訇然(
3、hn)鸾回车(lun)恍惚(hun h)惊悸(j)渌水(l)谢公屐(j)庞公(png)栖隐(q)寂寥(lio)垆边(l)皓腕(ho)东南坼(ch)殷红(yn)殷实(yn)殷岩泉(yn)蛮横(hn)横竖(hn)睡觉(jio)觉察(ju)2.词语释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2)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3)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4)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5)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6)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7)云青青兮欲雨 青青:黑沉沉的。(8)列缺霹雳 列:通“裂”,分裂。(9)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10)青冥浩荡不见底 青冥:天空。(
4、11)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12)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13)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暂且。(14)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15)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诗中引申为划分。(16)戎马关山北 戎马:借指战争。(17)游人只合江南老 只合:只应。3.名句名篇(1)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2011安徽高考)(2)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2011江西高考)(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5)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2012安徽高考)(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0)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2012天津高考)(1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要点导读1.夜归鹿门歌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提示: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2.诗人登上天
6、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提示:奇丽壮观的海日,万转千折的山径,令人战栗的层巅,金碧辉煌、光耀夺目、令人目眩神迷的仙境。首先是黎明时分,眼前出现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听到了山顶天鸡的啼叫。仙境即将出现。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快要出现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
7、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提示:题目是“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对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4.菩萨蛮(其二)描绘了江南什么样的景象?词人借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开头两句直
8、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写江南水乡景色美、居民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佳人。江南既有“春水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腕洁白如雪的佳人,这组成了一幅江南美景图。词人因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却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思乡怀人的矛盾心态,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1.夜归鹿门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提示: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
9、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2.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诗人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提示:诗人首先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这样以瀛洲陪衬天姥山,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山的念头。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带有一种神奇的色彩,将读者一
10、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3.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提示:诗人是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诗人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像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诗人写的是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4.登岳阳楼颔联中“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提示:“坼”,分裂,诗里引申为划分。“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气势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景象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
11、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5.在菩萨蛮(其二)中,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江南好”的?提示:第三句从总体着墨,写出江南的景色美: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第四句从局部着墨,写水乡的春雨声韵和生活美;第五、六句,写出江南的人物美。“似月”是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是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这种描写使人物美具体化、形象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自主探究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高得多”。你
12、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提示:观点一:同意。理由:孟诗的意象仅限于云梦泽、岳阳城,而杜诗的意象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在内;杜诗中“坼”“浮”两字炼得好,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之上缓缓行进,这景象何等恢弘!观点二:不同意。理由:孟诗写秋日洞庭湖的波澜壮阔,声势浩大,展现的是诗人渴望得到提携重用、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杜诗写洞庭湖包笼天地星宿、接纳世间万物的雄阔气势,展现的是诗人胸怀天下、心系国家安危的情怀。二者角度不同,各有千秋。孟诗中“蒸”写出湖丰厚的蓄积,“撼”写出湖的澎湃动荡,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
13、大,而且充满活力,和杜诗中“坼”“浮”两字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文法导析夜归鹿门歌1.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这首诗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南舟行到鹿门山,写出了道路的归宿和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实质上也是在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受与景物融合在一起,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因而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2.对比与衬托首句写黄昏降临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写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抢渡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
14、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两种归途两种不同的心境,这正是通过比衬表现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梦游天姥吟留别1.奇特的构思李白这首留别诗,突破了一般赠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模式,而是借留别的机会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品格和飘逸豪放的禀性。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叙述的时候,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造,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诗人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
15、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以明自己的斗志,从而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2.丰富的想象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景,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3.大胆
16、的夸张诗人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天姥山横空而耸,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登岳阳楼1.手法鲜明独到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叙事写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抒发了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哀情和阔景有机结
17、合,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反衬手法的运用更鲜明地突出了主旨。2.意境雄浑壮阔,纵收自如诗题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菩萨蛮(其二)1.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共同表达主题(1)写意的笔法: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春水
18、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却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2)侧面烘托: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子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3)首尾呼应: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极富新意,将主题显现无余。2.似达而郁的抒情笔法词中对江南好的描写,让我们看到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写江南风景之美,“画船听雨眠”是写江南生活之美,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正因为如此,江南人才敢劝“我”留下来,而末尾“未老莫还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其中却饱含着欲归故乡而不得的悲哀之情,深婉而沉痛。无尽的思乡之情深藏在看似旷达的诗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