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60079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答案为C

2、项。A项,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排除;B项,“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排除。2.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A. 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这有利于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在公元前22

3、1年国家就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故C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3.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B. 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C. 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D. 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儒学又称为经学,通经致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它脱胎于先秦儒学又不同于先秦儒学,这中间的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内有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王国尾大不掉之势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

4、,外有北方匈奴威胁,因此急需一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理论,同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小农已成为社会基本细胞,所以,把“孝”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放大,就可以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材料并非说明儒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不能说明儒学深受黄老之学影响,A排除;察举制也是深受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影响,B排除;汉武帝采取的诸多尊儒措施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C排除。4.武则天称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的设想,亲自创造了十八个新文字(如下图所示),史称“武周新字”。“武周新字”的创造A. 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B. 为后代唐朝文物考证提供了历史信息C. 标

5、志着我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D. 顺应了古汉字演变发展的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武周新字”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据此可以明确判断出文物所属时代,这能为后世若干文物考古提供直接的依据。故答案为B项。A项,仅以十八个“武周新字”就推论得出推动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显然过于夸大其历史影响,排除。C项,我国古文字成熟的标志是甲骨文的出现,排除。D项,古代汉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而“武周新字”却是繁琐复杂,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5.唐代科举制以士人“

6、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录取的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A. 以才学作主要依据B. 受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C. 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D. 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发展阶段,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其重视名声即沿袭了前代选举制度关注社会评价的做法,说明其仍然受到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选项B正确;从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制重名声,才学只是条件之一,选项A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士子只有获得相应的名声才有可能考中,但该名声的关键是文坛领袖给与的评价,并非社会舆情,选项C排除;唐代科举相较于

7、之前的制度的进步性在于践行了公平公正原则,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具有一定主观性,很难真正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选项D表述错误,排除。6.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须由公卿子弟担任高官,因为他们“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明朝让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称“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这反映出A. 注重官员行政经验B. 官员文化素养提高C. 门第观念仍然流行D. 官吏来源逐渐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唐代认为公卿子弟自幼熟悉政务,有一定的行政经验,所以应该由他们担任高官,明朝让优秀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政务,目的是让他们积累行政经验,故A项正确;有人建议公卿子弟担任高官不能证明官员文

8、化素养提高,官吏来源扩大,B、D两项错误;明代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与门第观念无关,C选项错误。7.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A. 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B. 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D. 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莫高窟壁画地处西北地区,而顾恺之则是东晋画家,生活在南方。材料中“敦煌莫高窟壁画”“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现象

9、,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唐朝时期,南方艺术风格并未成为主流,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佛教文化本土化早在刚刚传入中国时便开始了,并不是从唐朝开始的;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并不是忽视法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

10、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

11、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9.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 秦汉时期的九卿B. 隋唐的门下省C. 宋初的中书门下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

12、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

13、除。10.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11.黄

14、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

15、“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12.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

16、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3.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

17、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军机处设立后,负责处理机密紧急的军政要务,而内阁仍然帮助皇帝处理纷繁复杂、专业性极强的政务。乾隆年间,每年经内阁票拟在各部院的本章约6000余道,无一不是国家军政大小事务。皇帝偶有发现票拟有误,则将相关大学士严厉训斥,大学士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军机处与内阁共同决策军国大事B. 内阁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权力机构C. 官僚行政体制进一步僵化D. 专制政治运行机制日益完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清代由军机处负责紧急机密的军政要务,内阁

18、则协助皇帝处理专业性极强的政务,两者相互配合,保证皇帝独揽大权,体现了专制政治运行机制日益完备,D项正确。军机处与内阁皆无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处设立后,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权力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行政体制僵化保守,影响政治效率和创新,C选项故错误。15.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A.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C.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D. 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答案】B【解

19、析】【详解】材料中林则徐对于英国舰队到中国境内的猜想描述,说明林则徐对于英国的战舰并不熟悉,体现出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B正确;材料中林则徐的认识显然不是清醒的,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错误;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不符合事实,英国当时对于中国在军事上显然高于一筹,D错误。,16.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A. 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C. 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D. 受社会进化论思想

20、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认识,他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洪仁玕,排除;B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7.对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

21、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将义和团视为“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导致这两种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阶级立场B. 评价角度C. 指导理论D. 依据史实【答案】B【解析】【详解】革命党人属于资产阶级利益代表,他们把义和团看做是与自己抗击外国侵略的同道。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属于资产阶级,但是他们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所以他们彻底否定义和团运动的排外行为,选项B正确;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属于资产阶级,其指导思想也一致,选项A、C排除;两个看法所依据的史实是一样的,选项D排除。18.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

22、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A. 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B. 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C. 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D. 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答案】D【解析】【详解】民主能够集思广益,程序能够提高效率,这是孙中山的这一思想的作用,而非思想本身,故A错误;基于民主的程序而形成的模式或者制度,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直接民主会议的形式,推动宪政的实施,而不是思想本身,B错误;要实现这一民主的程序,需要能够维持会场的秩序作,这个是必须要前提,但不

23、是思想本身,故C错误。“动议”“讨论”“表决”“复议动议”组成一个操作的流程,体现了程序性;“动议”的提出,“讨论”,“表决”及“复议”都赋予了与会人员充分的参与和表达的全力,体现了民主性;故应选D。1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 主张国家至上B. 批判封建伦理C. 反对西方民主D. 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

24、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20.毛泽东的某部著作发表后,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将其严行查禁;而在国统区,诸多国民党人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步骤论等问题,对其发动围攻。这部著作应是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 新民主主义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毛泽东就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革命步骤和前途等问题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受到当时日伪政权和国民党中很多人的攻击,D选项符合题意;1930年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1925

25、年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时候,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日伪政权还没有建立,AC两项错误;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正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B选项不符合题意。21.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就土地革命问题出现烈的争论,一个主长“土地革命广出论”,一个坚持“土地革命深人论”,结果导致中共中央在革命紧急关头无所适从此次会议说明A. 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B. 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有限C. 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D. 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五大”上鲍罗廷和罗易的争论恰恰说明中国革命领

26、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共自己手中,必须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发展道路。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展示的是共产国际两位代表的争论,无法说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否有限,排除;C项,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是指搞城市暴动的道路,不是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22.1925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A.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 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C.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

27、渐形成D. 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四大关于工农的内容,旨在为推动国民大革命服务,故A符合题意;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B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C不符合题意;1925年,党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不是农民运动,D不符合题意。23.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有822所,民国十二年有1194所,民国十三年有1548所,民国十四年有1666所,民国十五年有1695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说明了A. 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B. 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C. 体

28、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D.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为19211936年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B符合题意;A“全体国民”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列举了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是否政府主导修建,C说法不准确;单就职业教育这一项的发展不能得出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的信息,D不正确。24.“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

29、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A. 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B. 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可以得出所述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是在文革之前;C是在1995年提出的;D是在1956年,在文革之前。25.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它要么是只禽兽,要么是个神,人类天生就注入了社

30、会本能,最先缔造城邦的人乃是给予人们最大恩泽的人。这说明A. 公民自由受城邦体制的制约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自由C. 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团结意识D. 希腊城邦重视政治历史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不再是自足的”可知体现的是公民自由受到城邦体制的制约,故A正确。材料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是城邦政体不是和平和自由,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团结意识”和对历史传统的重视,故排除CD。26.“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希腊语“民主”的本意是人民执掌权力并负责管理国家。雅典民主政治建设中最能体现“民主”本意的是A. 建立陪审法庭制度B.

31、实施了陶片放逐法C.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 给生活困难公民发放参政津贴【答案】C【解析】【详解】建立陪审法庭制度,体现不出人民执掌权力并负责管理国家的特点,A错误。陶片放逐法主要是防止专制权力的出现,B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并管理国家的特征,C正确;雅典民主没有给困难公民发津贴的规定,只有给参政的公民发津贴的规定,D错误。27.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是古雅典的喜剧作家,相传他写了44部喜剧谴责当时的社会。其中骑士对克勒翁愚弄人民,拒绝和谈,勒索盟邦,侵吞公款等罪行予以猛烈抨击;鸟则讽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导致雅典人厌恶城市生活,到空

32、中去建立“云中博古国”。由此可见,当时的雅典A. 出现民主制危机B. 社会出现动荡C. 社会的世风日下D. 民主制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没有涉及到当时雅典民主制的内容,不能体现雅典民主制出现危机,更没有体现民主制的崩溃,故排除A、D项;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主要是抨击社会风气的变化,如“克勒翁愚弄人民,拒绝和谈,勒索盟邦,侵吞公款”、“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导致雅典人厌恶城市生活”,没有反映社会的动荡,故排除B项,故选C项。28.学者元坤编著的文艺复兴那些年,其封面下部的文字是“刺痛了罗马,唤醒了欧洲,响彻全球”。其中“刺痛了罗马”喻指文艺复兴A. 颠覆

33、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成就B.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C. 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D. 否定了教会对世俗君主的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借用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没有颠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成就,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强调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仍是虔诚的,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29.“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 旨在冲

34、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B. 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统治C. 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D.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可知,材料主张在没有穷人时才可以兴建简单的教堂,即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掠夺,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AC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30.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

35、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A. 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B. 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C. 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D. 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要抛弃真实描写而要从自我感受利用几何化了的平面去做画,这是毕加索立体画派的特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现实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光色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第卷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希腊神话中描绘了很多英雄人物。

36、希腊的英雄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举止娴雅、体魄健壮、有血有肉的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灵。他们的形象和性格与凡人非常相近,甚至没有专权与等级,神与人同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希腊神话英雄热爱生命(厌恶仇恨死亡,他们热爱现实生活,对于死后的世界不关心,如斐赖城王后阿尔刻提斯替丈夫殉命,赫拉克勒斯到冥府同死神搏斗,夺回了她的生命。英雄人物常常宴乐、歌舞、开展竞技活动或社交活动。此外,希腊神话英雄还热爱冒险、善用武力,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要的价值追求。据西方文化史材料二 与希腊神话英雄相比,中国神话英雄则显得温和些。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长期面对生存的困难和与自然做斗争的困难。为了战胜这些困难,人们创造了各种神

37、话故事,寄托改变苦难环境的愿望。这体现了远古中国人对人类、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体现。中国神话传说的主旨偏向于歌颂为大众谋利益的英雄,这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民族性格中的群体意识、大局意识。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鳏治水招诛、女娲补天灭灾、后羿射日除害,这些典型的中国神话英雄形象都是为了维护群体,谋求共同的利益。这些英雄也往往是道德的至高点,完美无缺,拥有凌驾于智慧、勇力之上的伦理道德。摘编自宋丹阳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差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神话中英雄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答

38、案】(1)特点:有浓厚的人性色彩;追求享乐主义和现实幸福;强调个人利益,关注个性发展;热爱冒险,敢于抗争。(2)不同之处:重视集体利益,有群体意识;形象完美,尊崇道德;安稳求和,天人合一。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视教化民众巩固统治;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希腊的英雄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举止娴雅、体魄健壮、有血有肉的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灵”,“希腊神话英雄热爱生命(厌恶仇恨死亡,他们热爱现实生活,对于死后的世界不关心”,“希腊神话英雄还热爱冒险、善用武力,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要的价值追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具有

39、浓厚的人性色彩、追求享乐主义和现实幸福、强调个人利益、关注个性发展、热爱冒险,敢于抗争等特点。(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神话传说的主旨偏向于歌颂为大众谋利益的英雄”,“典型的中国神话英雄形象都是为了维护群体,谋求共同的利益。这些英雄也往往是道德的至高点,完美无缺,拥有凌驾于智慧、勇力之上的伦理道德”,“体现了远古中国人对人类、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体现”等信息,对比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神话英雄具有重视集体利益、有群体意识、形象完美、尊崇道德、安稳求和、天人合一等特点。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人们创造了各种神话故事,寄托改变苦难环境的愿望。这体现了远

40、古中国人对人类、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体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

41、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

42、嬗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述亦可)(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3、等影响【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生产关系、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等方面,分析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2)相同:根据材料一中“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等信息,对照材料二中“18世纪消费竞争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可知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在于由尚俭到奢靡。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社

44、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政策与活动等方面,分析中国明朝和16到18世纪欧洲奢靡消费观念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

45、。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评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举东来,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明末清初,先进中国人对外国先进

46、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以及农田水利方面的科学技术。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使中国开始真正了解近代西方世界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示例二观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学西传的现象。评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举东来,一些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历史和科技等介绍到欧洲。虽然西方学者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中国本土文化形似神异,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也从侧面显示出中国文化蕴藏的巨大生命力。明清之际中学西传过程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对近代欧洲文明

47、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依据材料中“明末以来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信息可得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促进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显示了先进的中国人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开始真正了解近代西方世界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接轨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依据材料中“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信息得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学西传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一些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历史和科技等介绍到欧洲、西方学者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显示出中国文化蕴藏的巨大生命力、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