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58049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如下表,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类型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豪富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徙、限制游侠数百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打击”政策,对“豪富”采取了“迁徙、限制”政策,对“游侠”采取了“宽松”政策,如此一来,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

2、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后来汉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答案:C2“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解析: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邦建国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

3、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项;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答案:B3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解析: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

4、;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排除D项。答案:C4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

5、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项。答案:B5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解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以使其相互牵制”,可知削弱地方权力,加深了对地方权力的控制,故选B项。答案:B6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

6、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A皇权得以加强B君臣关系恶化C相权有所削弱 D相权冲击皇权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到丞相掌握着任命官吏的权力,相权较大,所以皇权得以加强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显示汉武帝时期君臣关系恶化,故B项错误;题干呈现的是相权较大而不是有所削弱,故C项错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说明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故D项正确。答案:D7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 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 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

7、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学知识,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故选B项。答案:B8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解析: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

8、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宰相具备一定的决策权,内阁只有建议权,故D项错误。答案:C9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解析: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正式明确“皇后之尊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体现了明太祖对皇

9、后及后族势力的防范,严令限制外戚干政,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体现,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答案:C10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解析:朱元璋时重刑治贪腐,但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大量窝案、串案的出现反映出在专制体制下的人治运作使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明代监察机构较为完备,但其主要服务于皇权,与行政机构间缺乏有效制衡,导致腐败现象严重,A项错误;材料中贪腐现象与科举制度及程朱理学无关,B、D两项错

10、误。答案:C11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故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被认

11、定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时期规定明朝初期当谕诸首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守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明朝中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政府在土司地区推行科举制度并有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A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不能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距,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司地区与科举

12、制有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反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选拔的客观性,C、D两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进农业发展。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

13、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可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进农业发展”、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可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可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

14、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可得出汉、唐都注重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第(2)问,从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发展与完善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

15、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从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的信息得出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的观点,或者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得出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的观点;其次,根据论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多

16、方面论证;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示例二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