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57906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高考历史通用一轮练习:必修部分 专题六 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训练 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题组一 基础小题1(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人面龙颜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神农氏发明耒耜促进农耕的故事,体现了远古时期农业萌芽的信息,故 C 项正确。神农氏发明耒耜并不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

2、的想象,故 A 项错误;竹书纪年的记载不是实证资料,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故 D 项错误。2(2019浙江十校联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A重农抑商的实施B牛耕推广到全国C铁制农具的使用D刀耕火种的消失答案 C解析 经济的根本变革应该是生产力的变化,经济政策属于生产关系领域,故排除 A 项;B 项发生于两汉时期,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

3、渐确立,同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决定中国发展进程”,故 C 项正确;D 项中“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3(2019山东青岛调研)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答案 D解析 图表中未提及农耕经济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排除 A、C 两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排除 B项;图表中农户家庭投资集中在农具、播种和灌溉等领域的现象表明农户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故 D 项正确。4(202

4、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三位一体化的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 B解析 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故选 B 项。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造成冲击,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身自由的问题,C 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D 项错误。5(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

5、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 A 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 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3-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 C 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 D 项错误。6(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地区崇宁元年(11

6、02 年)嘉定十六年(1223 年)江南东路24.927.9两浙路30.732.9江南西路27.737.7荆湖南路1722.5福建路1625.4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 1102 年到 1223 年期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密度增加,这有助于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A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时间区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集中问题,C 项错误;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7、,D 项错误。7(2020广东东莞开学考)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重要途径,故选 C 项。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 B、D 两项。8(20

8、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4-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它”是指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官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 A 项错

9、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 B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室服务,故 C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 D 项正确。9(2019海南儋州统测)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手工业、商业等职业在父子、家族内部传承,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发展被官府垄断,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商业在家族内部传承,并非在

10、家族之间传承,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地位,D 项错误。10(2019河北邯郸摸底)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 18 州进贡的丝织品有 19 种,唐代后期则达 38 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答案 D解析 材料未提及南、北方政局的比较及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概况,排除 A、C两项;不能仅通过丝织品种类的多少来判断经济重心是否开始南移,排除 B 项;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5-根据材料可知,相较于唐代前期,唐代后期

11、长江下游进贡的丝织品品种激增的现象可知南方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故 D 项正确。11(2019湖北仙桃中学三模)史料中这样描述 17 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C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 B解析 材料“小户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表明大户与小户之间是雇佣关系,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纺织业,未涉及其他行业,排除 C、D

12、两项。12(2019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B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工匠的征用方式经历了由无偿服役到有偿雇佣,这种转变有利于调动工匠的劳动热情,促进更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故 B 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 C、D 两项错误

13、。题组二 模拟小题13(2019甘肃一诊)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6-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之南方自然环境的因素,小麦种植扩展

14、到南方,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稻麦轮作使粮食产量增加,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故选 A 项。“已达传统农业极限”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明清时期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排除 C 项;D 项仅涉及麦,没有涉及稻,故排除。14(2019陕西二联)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出现的“素封”群体是一批私营手工业者,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说明“工

15、商食官”的政策被打破,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和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也未说明阶级关系的变化情况,故 A、C、D三项错误。题组三 高考小题15(2019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解析 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C 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6(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

16、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7-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解析 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

17、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 D 项错误。17(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 D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 D 项正确。材料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故排除 A 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

18、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故排除 B 项;材料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故排除 C 项。18(2016全国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8-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解析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 D 项正确。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 A 项错误;

19、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B 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故 C 项错误。19(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故排除 B 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

20、故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排除 D 项。20(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解析 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9-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故 A 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故 B 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

21、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故 C 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题组一 基础大题21(2019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 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的发展,湖州“以蚕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据高寿仙中

22、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材料二 18 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 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 18 世纪英国经济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

23、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 18 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出现分化(答出一个角度即可);土地兼并加剧;农业中租佃经营为主;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或商品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政府积极推动农业变革;以立法形式提供保障;实行大农场式集约经营;普遍存在雇佣劳动;农业资本大量向工业资本转化。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可知,明清时期农村中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已经出现分化,而

24、且大土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0-地所有制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农业中租佃经营为主;根据材料一“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纺织业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的发展,湖州以蚕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材料“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农村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第(2)问,根据材料二“1760 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

25、”可知,英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变革,并以立法形式提供保障;根据材料二“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可知,英国农村经济实行大农场式集约经营,并且普遍存在雇佣劳动;根据材料二“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可知,英国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农业资本大量向工业资本转化。题组二 模拟大题22(2019辽宁沈阳教学质量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人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史料一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

26、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史料二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史料三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史料四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史料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史料六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性”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史料七

27、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 2016 年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史料八2004 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 年,我国通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1-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组合:史料一、史料四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

28、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传统工艺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示例二)组合:史料四、史料六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四大发明、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

29、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作为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工匠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增强了实力和声望,如四大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些辉煌的传统工艺,渗透着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示例三)组合:史料一、史料六、史料七看法:对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说明:中国的传统工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古代的社会环境使然,传统工艺不受重视,仅有两部专著,很多工艺缺失,所以,当下对于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2016 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做了初步的尝试。(示例四)组合:史料二、史料六看法:中国传

30、统工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它必将受到重视与善待。说明略。(示例五)组合:史料三、史料五、史料八看法: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说明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2-(示例六)组合:史料三、史料七、史料八看法:我国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承续国家文化命脉、保持民族精神。说明略。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史料进行组合,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进行分析概述,要求看法明析,说明要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题组三 高考大题23(2018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

31、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

32、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3-(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33、。答案(1)发展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来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34、等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度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