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市政工程通病防治及品质提升的质量监督管理符晓华摘要:作为一线质量监督人员,笔者亲历了新形势下常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近年来主动转变思路、寻求突破,在确保结构安全前提下狠抓工程质量通病有效治理以及品质全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过程。结合工作实际,论文分析常州市在市政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基于工作实际的目标、方法和措施,介绍反映典型质量监督工作成效的工程实例。Abstract:As the first-line quality supervision personnel,the author has experienced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ocess of Cha
2、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quality supervision in recent years,which actively changes the thinking andseeks for breakthrough,and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tructural safety,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common engineering qualityproblems and the full improvement of quality.
3、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ives,methods and measures of Changzhou City inthe field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and introduces thetyp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refl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supervision.关键词:市政;质量监督;通病;品质Key words:municipal;quai
4、lty supervision;endemic;quality中图分类号:U41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4-0084-050引言常州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数量、体量也在飞速增长。环城高架快速路、中吴大道、龙城大道以及数百条骨干道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相继建成,较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城市的整体框架也随之不断扩大。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作为工程质量卫士,也始终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探索监督方法措施,积极谋求更有成效的监督目标。作为常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一線长期参与者,笔者就近
5、年来的监督实践所得与广大监督战线同仁一起交流探讨。1常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发展1.1 以工程结构安全为主导的初期监管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常州市市政工程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体量小、数量少,工程质量监督领域自身也在摸索中前行,不可避免的,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在行业中占比不大,建设各方的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客观上,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水平相对较低,行业管理总体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直至本世纪初,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强力起步,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在建设规模上有了量的飞跃,随之而来的便是工程管理的跟进。趁着这股东风,常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也顺应形势,迈出了新的一步,专门成立了市政质量监督部门,业务
6、上完全自主,独立开展专业领域工作。面对新形势,面对工程质量水平较为原始初级的水平,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最初方针很明确,就是初步树立工程质量的底线,严格管控涉及结构安全的所有关键环节、突出节点验收的重要性。比如道路施工中,各结构层强度及承载力指标检测是常规必管内容;比如管道作业,功能性指标是监督人员必控环节;等等。这种基于工程基本质量的监管模式,完全符合这一阶段行业管理的宗旨,就是“拨乱反正”,让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应该说,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常州市市政工程的整体内在质量完全受控。1.2 重视质量通病全面“回头看”2012 年上半年,新一轮建设高潮持续将近十年之后,常州市市政工程
7、质量监督人员从检验多年来的监督效果出发,也从总结改进监督方向的需求出发,更从建设大发展之后的主动求变出发,作了一次十分接地气的“回头看”。用近三个月时间,调查了所有五年内建成通车的道路桥梁项目,内容包括所有病害类型,从道路路面裂缝,到人行道缺陷;从检查井井周开裂,到路面积水;从桥头沉降,到伸缩缝破坏,几乎作了一次密集式巡逻检查,也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工程运营状况“体检”。事实上,这次回头看,给了监督人员一次深刻体验。检查发现,道路在运营通车后,不同程度存在着诸多质量缺陷,是之前不曾完全掌握或者是不够重视的。印象尤其深刻的几类病害是:道路检查井周边开裂破损及沉降、人行道观感差、路面积水,
8、等等(见表 1)。严酷的现实,让监督人员坚定了主动求变的决心,也明确了改变思路的方向,即:在继续严控工程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全力防治质量通病并做好道路品质提升工作。11.3 全力开展通病防治及品质提升行动1.3.1 调研细究找方法在一般管理的常规思路上作出转变并付诸实践,并非简单易事。常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经过认真思考,没有采取教条化的上传下达方式,而是瞄准了最紧迫的治理内容,选择合适的项目,从现场实际操作入手,一点一滴地做好现场工艺的摸索、改进、优化和总结。比如,为解决检查井通病问题,专门召集之前控制效果相对较好的某项目参建人员开展座谈讨论,了解其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和管理举措,并在相关新项目
9、上试验新的调井方法,从固定支撑材料的选择,到固定的细部方法;从井周加固材料的优化,到加固措施的确定,整个摸索、求变过程,历时将近一年多,直至最终基本确定新工艺的可靠性并予以推广。1.3.2 主动出击重引导监督人员没有闭门造车,而是结合受监项目进展,主动与施工现场进行对接。按照之前的模式,诸如人行道施工,因为往往在施工的最后阶段实施,项目方基本追求“短平快”,但由此也带来了作业相对粗糙的问题,品质也就根本谈不上。监督人员之前在此类作业内容的监管上,也由于其无重大结构隐患,疏于“关照”。但求变后,措施便不同以往,监督人员进入现场,认真查看现场材料的好坏、工艺的优劣、成品的质量,进一步找到问题症结所
10、在,同时与现场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只要坚定了目标,办法总比困难多。1.3.3 推广宣贯抓长效在对几类关键通病问题摸索、实践并总结出规范有效的措施方法后,监督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从业人员的整体意识得到提升、整体创优氛围得到营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效管理问题。由此,多年来,监督人员始终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带动全体从业人员投入参与,先后组织多次规模较大的观摩宣贯活动,并鼓励从业者自主互动学习;同时,就检查井通病防治问题,出台了操作规程;基于近年来的规范化、精细化管控积累,精心编制了市政特色做法图集并进行宣贯,供全市从业者参考、借鉴和使用。2典型案例常州市基于转变思路、主动求变
11、的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思路,其最主要的成效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检查井周边通病问题的解决;二是道路人行道品质的提升。2.1 全力攻克道路检查井“顽疾”2.1.1 检查井质量通病问题及原因分析监督人员经过道路通车运营状况调查、认真查看病害发生状况后(见图 1、图 2),总结井周开裂、破损及沉降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一是路基施工过程中,检查井周边一定范围内(约 2 到 3 米),由于压实机械操作困难导致无法压实到位,局部采用人工打夯的方法,又存在与周边路基联系性不足及夯实效果差的问题,最终导致路基在该范围存在质量缺陷,并伴有沉降隐患(见图 3);2二是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检查井框(盖)固定时,采用较为粗
12、糙的砂浆调平垫底,支撑固定不牢,极易产生松动,路面摊铺并通车后,在一定时间内受车辆重复荷载冲击,随即产生井周路面的开裂以及井框的沉降。32.1.2 防治措施2.1.2.1 检查井处通铺通压为解决路基施工过程的检查井周边碾压问题,在无法改变现有机械使用效果的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通铺通压就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该措施为:在施工路基灰土层之前,作业层底部检查井口采用钢板覆盖封闭,灰土可以无障碍摊铺并碾压(见图 4);碾压成活后,精确定位各检查井井位(按之前实际定位坐标),反开挖该井位处灰土层,抬井砌筑至灰土顶面(见图 5),对于少量的灰土与井周间隙,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充密实。该措施有效保证了井周一定
13、范围内的路基压实质量及整体性,最大程度避免了沉降等缺陷的产生,效果良好。2.1.2.2 两次井周加固为增强井周基层强度及承载力,首先实施第一次井周加固,即:在基层(一般是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后,在井周一定范围反开挖破除形成方形槽,槽内安放双层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见图 6、图 7)。为解决井框(盖)安装的牢固度问题,实施第二次井周加固,即:在沥青上面层摊铺前,对下面层反开挖破除形成方形槽至一次加固混凝土面,采用螺栓精确调节井框标高(即路面标高)并牢固锁定在首次加固混凝土中后(见图 8),在该槽内浇筑混凝土(见图 9),浇筑时重点确保井框底部及周边的密实度,最后摊铺沥青上面层。井周加固的实施,尤其
14、是二次加固措施的采用,基本消除了井框安装的松动问题,同时有效解决了调节标高的精度问题,极大程度改善了道路检查井周边路面质量,通车状况改善显著。监督人员通过对采用二次加固措施的近七十条道路回头看,基本未发现之前常见的井周质量通病,“顽疾”被攻克(见图 10、图 11)。2.2 人行道品质提升效果显著2.2.1 人行道铺设主要问题通过调查,监督人员发现人行道铺设观感差,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道板铺设的线形及平整度差(见图 12);二是细部切割收边处理随意、粗糙(见图 13、图 14、图15)。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重视程度不足、工艺措施不到位。2.2.2 人行道铺设质量提升措施2.2.2.
15、1 铺设线形及平整度精细化监督人员首先解决人行道铺设的基本面质量,即:线形和平整度。一是严抓材料进场质量,材料必须尺寸统一、色泽一致,没有明显缺棱掉角。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责令现场一律剔除退货;二是严抓现场铺设工艺。首先是铺设前带线,必须高频、精准,让铺设有依据(见图 16);其次是控制缝宽,尤其是侧石与道板交接部位的间隙,杜绝随意,造成后续大小不一难以处置;最后是样板引路及逐段验收,施工之初务必由工人按照交底后的措施进行首段施工,完成后各方查验,符合精细化要求后方可同意进行大面积施工;对每日完成段落必须进行验收,查看有無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问题立即停止进行整改,直至重新验收后符合要求,如此执行,直至全部铺设完成。此管理措施最大程度避免了工程结束后无法进行大面调整、整改的不利状况,突出强调过程控制。这一系列措施的严格实施,较大程度提升了人行道线形及平整度效果(见图 17、图 18、图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