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文化理念的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职业院校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学校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时时感觉不到“失败”,事事体会到“成功”,处处体验到选择职业院校的“乐趣”。因此,应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据此提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关键词:文化理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141-02职业院校几乎聚集了所有初中的“问题学生”,厌学、逃课、打架等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心理健康
2、教育。但是,提起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们总是习惯地想到开设心理健康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等等。这些显性的教育手段固然重要,但很不奏效。要将这些“问题学生”培养成为品德优良、技能过硬、心理健康的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笔者认为,不能忽略学校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被纳入课程体系,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一般都当作道德、品德问题处理,即使作为心理
3、问题对待,教育形式也依然没有摆脱“问题取向”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矫治性目标”被放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偏差按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展性心理问题,即所谓的“学业失败者”;第二类是适应性心理问题,源于环境改变引起的不适应,属于与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角色相关的心理问题;第三类是障碍性心理问题,即所谓的“问题学生”。因此,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需要设立三级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未来,旨在提高自信、健全人格,适应专业学习的发展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因环境变化及未来职业角色选择而引起的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职业院校应关注矫治性目标,抓实
4、预防性目标,强化发展型目标。然而,大部分职业院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问题学生”的增多,没有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导致心理问题品德化,即使进行心理教育,也仅单纯理解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将矫治性目标放大,有的学校甚至将“问题学生”作为学校的重点帮扶对象对待。负面心理暗示被强化近年来,有的学校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由政治课教师实施,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式,以典型案例为出发点,过分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使学生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教师不断的消极暗示极易导致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
5、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心理干预趋于医学化受精神卫生模式影响,有的职业院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由于心理干预存在医学专业化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主观臆断来访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将其放在“问题”焦点上。这种医学化倾向给学生留下“凡进行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使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问题品德化”和“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逆反甚至对抗心理,以致拒绝接受教育。解决职业院校学
6、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在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只要学校能够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困扰就会得到排解直至消除。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环境就是学校文化,因此,要注意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良好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职业院校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学校文化对
7、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方面具有过滤、筛选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处于人格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期,置身于学校文化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外部因素更加丰富,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环境文化的认同作用所谓认同作用,又称自居作用、表同作用。认同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发展过程。在恋母情结被解除期间,个体认同的对象便转向生活环境。集体的统一意见能强烈地唤起人的求同心理,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会以多数人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学生处于体现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建筑、景观、宣传物等所构成的物质情境感染之中,
8、清洁、幽雅的环境给他带来愉悦,就会改掉乱扔、乱叫的习惯;学生处在“我在乎你”、“你一定行,我信”的心理环境熏陶之中,和谐、好学、积极向上的集体环境会使他形成良好的心境,更加自信,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改掉厌学、逃课、打架斗殴的习惯。行为文化的导向作用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行为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文化氛围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矫正自己的行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的生产工人,职业学校的行为文化通常以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磨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实习、走路、吃饭、睡觉、购物和集体活动等行为习
9、惯。如吃饭时打饭排队距离窗口一米之外,吃饭时不大声喧哗,饭后将桌面清理干净,这些要求虽然看起来很高,但学生非常容易做到,经过不太长的训练后,会做得很好,并能保持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学校具有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如教师工作规范、学生守则等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对于学生而言,制度具有规范行为的约束力,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如作息制度是刚性的,执行中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学生执行作息制度并不困难,关键是养成习惯。科学、规范、合理、合法的制度文化会得到学生的认同、遵守,进而内化为制约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力量。
10、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偏差应被视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系统的某种失调或暂时的不平衡,通过改善和优化环境,可以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从文化的高度建设物质环境优美的环境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流连忘返,给人美的熏陶。在规划学校的景观布局时,要讲究整体效果,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处处接受美的陶冶。特别要选择好着力点,将校外人员与师生经过多、聚集时间久的地方选为文化景观建设的重点,充分运用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橱窗文化集中展示职业院校的职教文化氛围和特色品位,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突出亮点。如学生进入校园,眼前一块醒目的标牌上写着:“你一定行,我信”,看到这种体现职业院校核心理
11、念的词语,学生的心里将得到宽慰;学生在校园中举手投足间体会到尊重和鼓励,会使其感到亲切,从而激发起积极向上的情感。从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体验成功职业院校学生内心尤其渴望得到尊重,不希望学校以太多的条条框框加以管束。因此,对于职业院校,首先要从理念上体现“你一定行,我信”,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消除戒备心理,不必为自己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担心。其次要不断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考和表达,在学习、生活、活动、技能等方面体验到成功,尤其是在技能方面,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再次要贯彻民主与愉悦的原则,从文化的高度倡导和谐的人文环境,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12、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及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完善的人格。从文化的高度完善制度,提高执行力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过多的规章制度很反感,最不愿意的就是感到被强迫。所以,仅仅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还远远不够,只有当规章制度转变为学校的内在文化,才能被学校成员认可、接受。制度文化从形式上可分为规章、仪式和传统几种。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一是要使各项规章制度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个体需求,制度的出台要经过学生公认的程序,使学生不会产生压抑感,并能自觉地维护执行。二是要发挥仪式的隐性教育功能,用制度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等活动,通过成人宣誓、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培养
13、学生自尊、自强的精神。三是要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组织学生参加“青年自愿者”、“希望工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爱心,通过校刊、校报、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典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总之,优秀的学校文化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职业院校要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创造学校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人民教育,2002,(11).2裴利华,李芳.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J.教育探索,2008,(11):118-119.3陶西平,苏令.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2006-06-20.4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28-29.5高汉运,裴国栋,段成英.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卫生,2002,(1):90-91.作者简介:张松斌(1959),江苏如东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如东办学点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