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应用研究王尔媚 苏静摘 要:在数字经济面前,传统的“以票管税”必将逐渐向电子发票过渡。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发票中的应用前景,认为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可追溯、不可篡改等技术特征可以高效地解决电子发票流转过程中的信任与确权问题,有效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多主体协同效率。此外,探索和总结了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云平台在税务改革中的应用场景与挑战。关键词:区块链;电子发票;税务改革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0.18.0501 区块链技术概述2008 年,随着中本聪建立了的“点对点交易电子货币比特币”的问世,其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
2、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而是对现有技术的创新性结合。区块链实际上是一个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机构,而是由各分布式网络节点一起进行数据储存、更新和维护。因此,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机制的特点。同时,区块链上的数据依据时间戳依次以区块记入,若想更改链上的数据,必须得到全网 51%以上节点的认可,这使得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点。2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发票的可行性分析电子发票是指在的商品买卖、服务交易以及其他业务活动中,由税务局统一发行的、以电子信息记录的收据或付款凭证。区块链技术与电子发票管理的需求天然吻合。通过利
3、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可以实现电子发票从产品购买、发票报销到进项抵扣等环节的全流程可信监管,实现交易数据不可篡改、高效传输、可信流转等目标,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电子发票管理面临的诸如虚假报销、重复入账等问题。2.1 去中心化管理在发票的流转过程中,一般需要借由一个第三方机构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例如,在电子发票的交易过程中,各交易主体实际上是通过人民银行的交易系统进行电子数据的交换与确认;而在纸质发票的流转过程中,被各交易主体信任的第三方机构是发票的發行机构。这种中心化的模式存在数据容易篡改、流转效率低等问题。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发票平台,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对交易信息进行检查与确认,甚
4、至交易双方不需要建立信任关系,因为该电子发票信息会发布至全网各节点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各节点的“交易透明化”。2.2 高效率运作区块链技术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服务,极大地优化了系统的运作效率。传统的发票信息系统运作模式,在信息更新时,需要经历“发送需求密码验证数据测试数据发布数据确权”等步骤。而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云平台,在更新电子发票信息时,不再需要经由多个跨时间、跨维度的验证,减少了各主体之间交换、确认数据的时间成本与信息成本,大大地提高了运作效率。2.3 创新性的结构现有的电子发票信息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化模型,即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的ECDS 系统。其他银行、企业、个人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发
5、票都经由该系统完成记录、交易、确权等业务。它不仅是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第三方认证和资源互动平台。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电子发票信息系统,利用一种不可篡改、多方参与和监督的全民记账技术建立了一个“多中心”模型,从而颠覆传统的记账模式。它能够完整地反应电子发票流转的全过程,构建一个“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闭环运行模式。3 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云平台应用前景与挑战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云平台在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涉税信息共享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税务改革提供了新方案。例如,基于该平台能够建立有效地税源监控体系,税务机关基于链上数据,准确、清晰地识别纳税人的
6、交易数据、业务规模等信息,实现纳税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减少偷税漏税逃税等不良现象。此外,借助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溯源等技术特征,能够实时记录纳税人的资金往来状况,为反洗钱等监管活动提供了重组的证据链条,也能够增强对纳税人的客观震慑力,提升纳税人尊法、守法的主观意愿,为打造良好的税务监管和经济运作环境提供有力支持。但在当前环境下,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云平台可能会在业务融合、信息共享范围、权限管理、流程梳理等方面面临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难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4 结语电子发票有望实现“信息管税”,而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发票云平台,以其可追溯、不可篡改、可信流转等特征,有望引领新的税务改革。未来,区块链技术与电子发票、税务管理融合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路径、框架设计、场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参考文献1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4):481-494.2张之乐.以区块链技术促进纳税遵从的设想J.税务研究,2017,(12):108-111.3焦瑞进.大数据时代提高纳税申报资料真实性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8,(3):56-62.4董志学,张义军,宋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税务管控路径研究J.税务研究,2018,(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