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55019 上传时间:2024-06-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大设计”是基于时代语境下,面对社会需求变化、信息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态度。对于设计师来说,“大设计”就是不再只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某个方面,打破简单的独立设计追求跨界整合。对于高校来说,“大设计”就是跨界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教学,不仅在校园中整合资源进行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设计创新能力;也从地域环境出发进行协同创新,让学生学会将设计系统的放到社会环境中去,帮助地方、社会、环境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完成设计。关键词:大设计;跨界实践;协同创新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

2、53(2018)07-0117-02应用型大学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研发、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的重任。在“大设计”观的引领下,对设计人才培养要强调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结合业务协同的职业刚需,破解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引发创意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构建技术、设计和模式融合的教学,强调全链路的设计能力培养;构建多方协同办学体系,助力教学成果的价值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 跨界设计与教学的特点在社会需求的转变下,设计任务将从提供单向的设计服务向提供拥有更深远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1。设计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协同。教学不再仅限于单一专业,而是更加注重教学资源整合。主要体现为,通过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业务协同,在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设计方法、设计形式等进行跨界交流,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借助不同专业的观察视角更加全面的感知设计需求,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设计机会。其次是用户研究。丰富多元的跨专业合作经验能拓展专业视野,让学生更好的连接用户,从全方位接触点进行设计实施,通过完整、顺畅、愉悦的项目链路来确保设计赋能的有力推动,更好的实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2。最后是全链路设计。全链路设计适合于多角色、多场景的设计,设计师从原始诉求出发,构建设计内容、载体、形式,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满足诉

4、求。进行全链路设计需要有较好的自驱力,能从全局出发,抽丝剥茧,与不同专业人员一起思考寻求答案;能亲身去实地体验调查、拍照记录,把自己深度代入用户视角去感受问题、发现机会点;通过从不同专业视角的设计形成多元的解决方法,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闭环。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跨界教学实践毕业设计是对四年所学的综合应用,也是针对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养,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实际能力的检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毕业设计实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实现了“科研训练、创新竞赛、项目实战”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也能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2.1 跨界毕业设计的基础学生能力是跨界毕业设计教学

5、的重要基础。“T 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引发跨界创新。“T 型人才”这个理念由 IDEO 设计咨询公司引入设计和创新领域3。跨界合作不需要略知一二的多面手,而是要有某一专业特长,懂得合作意义并能对合作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的人才,这样才能让设计变得与众不同。所以,要进行跨界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在前期做好两方面的教学工作。一是扎实专业能力提升创意能力。将创意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从思维训练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课程,构建“创意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系统的能力培养过程,并且将课程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结合,形成小班化、团队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过程

6、中,循序渐进的掌握创新创意的方法,全面提升设计能力。二是培养跨界合作的能力。在跨界的毕业设计教学中,由于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个人体验的不同,在团队中会面临难以沟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学习初期就培养学生跨学科交流的能力,在课程中渗透跨专业的知识,从不同专业关联课程中的自主合作,到跨专业工作室的合作交流,再到综合实践课程的项目合作,逐渐培养跨专业协作能力,及服务用户的通用语言。2.2 跨界毕业设计教学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下,基于对工作室学生能力优势、兴趣点、未来职业规划等的了解,制定个性目标,并设计目标达成的方式与策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毕业设计教学中,通过合适的设计选题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跨

7、专业合作的选题拟定是一个统筹的工作,各选题不仅要有创新性,同时也要体现出专业间的协同关系。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专业前沿与社会热点发掘原始设计诉求,提出多视角的问题解决构想,最终拟定每个学生的设计选题,确保选题的专业性、可行性和跨界性。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我们可以从设计目的出发,将其分为品牌设计与信息设计两大类。互联网时代,产品和环境都是可体验的消费品。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将用户和积极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环境视觉设计的方式,构建空间品牌形象,通过导视系统的设计,优化空间中人的活动体验;为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展现产品特色、属性、用途等信息,为电子产品设计人机界面,以及产品使用的环境视觉

8、,更好的实现产品与人的互动。2.3 跨界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在教学组织上采用集分集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研究课题整体流程的宏观认识,又能对项目中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合作能力。集:毕业设计教学前期,第一步就是各专业一起挖掘原始诉求、定义设计目标。改变以往单一视角、单一专业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集体调研讨论、共同发散思考等方法,洞见诉求及痛点,挖掘设计机会点。分:需要单个专业完成的工作可以单独辅导完成。更加强调分散辅导或者学生自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同专业同学之间随时随地的溝通。因为除正式的讨论调研之外,非正式讨论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集:每次设计成果产出后都应该进行集中的讨论

9、分析与评价,尤其是当设计成果与别的设计专业同学的设计相关时更需要加强过程的集中辅导。如,视觉传达设计的导视系统需要能够融入空间,包装要与产品本身相契合,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以确保不同设计视角输出的设计解决方案的体系化。2.4 跨界毕业设计的成果检验跨界毕业设计需要关注个人设计成果与项目整体的关系,以及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不仅重成果更重过程。情境式展示是跨界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的最佳方式,能更好的体现各专业学生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语言表达,展现设计的价值与意义。成果转化也是成果检验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导入学科竞赛,或者通过政产学协作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从专业与社会两个层面来肯定成果。比如,2

10、017 年的跨界毕业设计成果碗窑不仅参加国际红点设计大赛获得两项红点设计奖,同时也被苍南旅游局看中,实现了成果的落地。3 协同关系与价值实现设计有市场需求才有意义。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合作是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从单个专业来说,其它专业都是其外部资源;从高校来说,区域是其重要的外在关系,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嵌入”方式使学科、专业和产业链组织中的知识与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实现设计教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3.1 社会网络关系使成果转化可行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構建政府、产业和学校三者协调发展的创新 DNA。高校是知识源、产业是转化平台、政府是环境支持,三

11、者构建的社会网络关系可以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换,有助于获取更好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快捷应对社会需求,获得更多的产学合作机会,更快的将教学成果转移到产业部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3.2 知识网络关系使成果转化可能“大设计”观下,呈现出知识和技术高度集成化和跨界性的趋势,强调不同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交叉融合。高校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治性和能动性的公共知识组织,可以通过发展知识网络能力调配和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对高校内外知识网络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协同创新中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解决问题,可以直接影响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帮助成果转化。4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跨界设计创新

12、,不仅通过专业间的协同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开放性、责任感、公共性、整体性”的全局思想,拓展跨界的沟通渠道,倡导学生发挥优势,竞争合作和协同融合,实现知识信息共享,形成整体性的高校内外协同创新体系,培养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双优的人才,服务社会。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设计”背景下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SCG22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三创”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意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702126084)。参考文献1马谨,娄永琪,新兴实践:设计中的专业、价值与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28-2512阿里巴巴国际用户体验事业部 U 一点团队.U 一点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21-2223(德)雅各布施耐德,(奥)马克斯迪克多恩,服务设计思维M,郑军荣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