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当血液流经下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A、B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低于B端B. 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低于B端C. 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D. 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A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大于B端,故A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因为流经肝细胞时能形成肝糖原进行储存,所以饭后毛细
2、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高于B端,故B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因为垂体细胞会分泌TSH,所以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故C正确。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A端,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2.下列各项疾病,由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是( )A. 色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B. 夜盲症和肢端肥大症C. 呆小症和白化病D. 侏儒症和巨人症【答案】D【解析】色盲是遗传病,A错误;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B错误;呆小症是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白化病是遗传病,C错误;侏
3、儒症和巨人症分别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和分泌过多引起的,D正确。3.关于动物激素调节,正确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定向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起作用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C. 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不能调节这个内分泌腺本身的活动D.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抗利尿激素是随着血液运输的,其运输不具备定向性,A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B错误;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也可能调节自身的活动,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分泌活动,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4.人体内环境稳
4、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b的分泌B. X代表甲状腺,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等C. 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D. 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答案】B【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代表甲状腺激素,d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A错误;X代表甲状腺,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因此激素d的主要靶
5、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图中e为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但散热量与产热量仍然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5.下图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B.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C. 丙图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变化D. 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1、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
6、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 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B. 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C. 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D. 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错误。故选:C。6.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7、,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 三种化学物质中和可以是葡萄糖B. 若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C.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D. 人进食1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的胰岛素含量会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小肠是消化道,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甲表示营养物质进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表示营养物质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详解】A、由图可知: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和可以是葡萄糖,A正确;B、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
8、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C、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以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C正确;D、人进食1小时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含量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含量上升,使得血糖恢复正常值,D正确。故选:B。7.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B. 图甲中(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C. 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
9、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D. 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代表感受器,代表传入神经,为神经中枢,代表传出神经,是效应器。图乙中是轴突末梢,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A错误;B、图甲中(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B错误;C、图乙中是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O2浓度最高,该结构为神
10、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D、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故选C。8.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7左右,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为37,若“调定点”改变,体温将随之改变。流感病毒侵入某人机体后,机体发热至39,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机体汗腺分泌减少B. 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调定点开始上升C. 体温由39降至37的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D. 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说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所以机体汗腺
11、分泌减少,A正确。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不再上升,说明体温调定点变为39而不再升高,B错误。体温下降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C正确。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无论机体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环境始终保持不变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
12、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内环境稳态也可能被破坏,A错误;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D、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
13、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故选:B。10.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共同参与痛觉调节,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图甲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乙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不意图,a、b、c表不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痛觉感受器广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B. 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b神经元兴奋C. 痛觉传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 吗啡和脑啡肽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答案】B【解析】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
14、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和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错误;痛觉传入过程中,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痛的作用,因此吗啡和脑啡肽能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D正确。1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哪一个选项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题图显示的是膜内与膜外的电位差,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说明A
15、端(膜内侧)连记录仪的正极,B端(膜外侧)连电流表的负极。【详解】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负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正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是处于静息电位状态
16、,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 在ef段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外【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
17、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B、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D、不管在哪个阶段Na+浓度总是膜外高于膜内,D错误。故选:C。1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ATP中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
18、式释放胰岛素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A.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C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钾离子外流恢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错误;D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
19、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C。【定位】血糖调节,胰岛素【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胰岛素释放相关知识,弄清题目所给图形中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根据图示判断出相关过程变化对胰岛素释放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14. 在下列中,甲、乙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甲胰高血糖素,乙胰岛素甲甲状腺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甲细胞外液渗透压,乙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甲皮肤血流量,乙体温A. 只有B. 只有C. 只有D. 都可以【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模型:甲对乙是促进作用,而乙对甲是抑制作用。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20、与模型相符;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与模型相符;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与模型不符;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与模型不符。【详解】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符合题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故不符合题意;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符合题意;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
21、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故选:A。15.传出神经可以支配肌肉运动。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当兴奋传导到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负外正B. 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C. 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D. 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故可治愈肌无力疾病【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轴突末梢,表示突触小泡,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间隙,表示突触后膜。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出,在突触小体处,突触小
22、泡与前膜融合,使兴奋向肌膜传导。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把自身物质当做抗原,使机体产生了针对其的抗体,导致自身患病,可采取胸腺切除,抑制T细胞发育,从而抑制体液免疫的方法进行治疗。【详解】A、当兴奋传导到时,兴奋部位Na+内流,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正外负, A错误;B、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后,被相应酶分解, B错误;C、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使得Ach无法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 C正确;D、由上分析可知,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无法治愈肌无力疾病,D错误。故选C。16.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
23、叙述正确的是A. 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相比,原核细胞仅缺少核膜B. 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真核细胞中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其中含有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此外也没有核仁、染色体、多种复杂的细胞器等;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功能。详解: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错误;真核细胞中溶酶体
24、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其中含有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识记两者的主要区别,明确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必须发生在两个细胞之间。17.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和图乙没有染色体,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B. 图乙和图丁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C. 图乙、图丙和图丁均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D. 四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答案】B【解析】【详解】A、图甲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图乙为蓝藻,没有细胞核,因此图
25、甲和图乙都没有染色体,但二者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A错误;B、图乙所示的蓝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正确;C、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图乙所示的蓝藻和图丙所示的酵母菌的细胞壁不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C错误;D、除了图甲外,其余三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D错误。故选B。18.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阶段,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B. C3生成C6H12O6需要H、ATP和多种酶C. 提高温度一定能促进C6H12O6的生成D. 在无光条件下,有利
26、于暗反应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关于光合作用的题目,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以及ATP的合成,暗反应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以及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详解】图示过程表示暗反应过程,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错误;C3生成C6H12O6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ATP和多种酶的催化,B正确;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能使酶的活性增强,使有机物增加,但是当超过最适温度,温度提高,酶失活, C6H12O6的生成减少,C错误;暗反应虽然无光条件下也能进行,但是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还原剂和能量,D错误。【点睛】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是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的是ADP
27、和Pi,因此,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光反应,暗反应不能发生,暗反应受阻,光反应也会受到影响。19.如图表示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还原性氢B. 中发生丙酮酸和水产生CO2的过程C. 中释放大量的能量,主要用于ATP的合成D. 三个过程本质上可视为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即细胞质基质;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即线粒体基质;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即线粒体内膜。甲表示丙
28、酮酸;乙表示H。【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还原氢(H),A正确;B、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丙酮酸和水产生CO2的过程,B正确;C、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但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C错误;D、三个过程本质上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所以可视为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故选:C。20.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B. 细胞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 细胞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
29、,细胞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为MD. 分析细胞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细胞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量为N【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发生在叶绿体中;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从图中分析,可看出代表只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表示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用强度。【详解】A、据图分析,该细胞中叶绿体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细胞处于黑暗环境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A正确;B、据图分析,细胞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其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全部被线粒体所利用,线粒体产生的
30、二氧化碳也全部给叶绿体用,由此可以断定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C、据图分析,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M,一部分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含有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也说明其处于较强的光照条件下,C正确;D、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线粒体所产生的而二氧化碳扩散到叶绿体和外界环境中,所以细胞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量为N2,D错误。故选D。21.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0
31、P 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 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 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2/9D. 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7/9【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0时,自由交配后代的个体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都是hh;当H的基因频率为1时,自由交配后代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只有HH;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自由交配后代是Hh=hh;当H的基因频率为b时,自由交配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1/2,HH=hh=1/4;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自由交配一代,后代HH=Hh;2、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
32、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详解】A、当H的基因频率大于0、小于1时,亲本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A正确;B、如果亲代只含有杂合子,基因型是Hh,自由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是HH、Hh、hh,比例是1:2:1,P=b时符合该比例关系,B正确;C、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
33、2,解得a=1/3,则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31/3=1/9,C错误;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2/3,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2/32/3=4/9,hh=1/31/3=1/9,Hh=22/31/3=4/9,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1/24/9=7/9,D正确。故选:C。2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结构C.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 HIV的遗传物质由核糖核苷酸组成【答案】D【解析】【分
34、析】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小麦的遗传物质就是DNA,A错误;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是双链结构,B错误;C、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D正确。故选:D23.下图中a、b、c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转运1号氨基酸的tRNA含有起始密码子B. c过程中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不同肽链的合成C. 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化学物质,能
35、使人体的致病基因不表达,则该物质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a、b和c过程D. 在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过程的基因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图乙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图丙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详解】A、密码子位于信使RNA上,在转运RNA上为反密码子,A错误;B、c过程中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相同,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的多条肽链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相同,B错误;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一种化学物质能使人体的
36、致病基因不表达,则该物质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b和c过程,C错误;D、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转录过程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24.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A.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B.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C.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详解】甲过程中的“a”基因是从“无”到“有”,属于基因突变,而乙过程中的A、
37、a、B、b基因是已经存在的,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选D。【点睛】深刻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25.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通过眼色就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杂交组合是()A. 杂合红眼()红眼()B. 白眼()白眼()C. 杂合红眼()白眼()D. 白眼()红眼()【答案】D【解析】【分析】在伴X显性遗传中,母本是隐性纯合子时雄性后代表现出隐性性状,父本是显性性状时雌性后代全部是显性性状。【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A错误;B、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
38、蝇,后代都是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B错误;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错误;D、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都是雌性,所以通过眼色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遗传规律和遗传方式的判断能力。26.图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B. 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C. 该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D
39、. 雄果蝇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X、或Y、【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即X、Y、,染色体组2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详解】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即、X、Y,A正确;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与它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因此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II、III、IV和X或II、III、IV和Y,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与染色体组知识,意
40、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2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说B. 等位基因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时发生C. 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适用于细菌的有性生殖过程D. 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是F2出现一定性状分离比的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假设(如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实验,得到F1,Aa这对基因是独立的,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离;这里假设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演绎就是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最后实验验
41、证假设和推理(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正常情况下,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明确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28.在具有细胞结构生物中,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分别存在
42、于A. RNA、DNA、RNA上B. 蛋白质、DNA、RNA上C. DNA、RNA、RNA上D. RNA、RNA、DNA上【答案】C【解析】【分析】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中,遗传信息蕴藏在组成DNA分子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做一个密码子。每个tRNA分子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这样的3个碱基构成一个反密码子。【详解】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因此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RNA包括mRNA、rRNA、tRN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故选C。29.关于
43、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B. 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C. 人类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存在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答案】B【解析】【分析】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详解】A、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B、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XBXb,由于交
44、叉遗传,其色盲基因传递给儿子的概率为1/2,所以儿子不一定患红绿色盲,B错误;C、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XY染色体,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C正确;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可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可存在于生殖细胞中,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明确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3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B. 种群
45、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C. 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D. 真核生物出现之后,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A正确;
46、B、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频率降低,但是不一定绝灭,B错误;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D、有丝分裂的出现为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31.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1中下列液体的名称A液_;B液_;C液_, 其中A液与B和C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2)细胞1所处的内环境是_,(3)写出图2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_,_,(4)细胞与内环境
47、直接交换的为_,为_。【答案】 (1). 血浆 (2). 淋巴 (3). 组织液 (4).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5). 血浆和组织液 (6). 消化系统 (7). 呼吸系统 (8). 氧气和养料 (9). 二氧化碳等废物【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1: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分析题图可知,图中:为消化吸收,为气体
48、交换,为泌尿与汗液分泌,为养料和氧气,为CO2等废物。【详解】(1)图1中A、B、C表示的液体依次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其中A血浆与B淋巴和C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2)图中1代表的细胞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3)图2中:为消化吸收,代表的系统是消化系统;为气体交换,代表的系统的呼吸系统。(4)养料和氧气可以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细胞可以将CO2等废物排到内环境,故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为CO2等废物。【点睛】易错点: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
49、换,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但并不是血浆含蛋白质最多。32.下丘脑可以参与人体的多项调节活动,图中a、b、c、d表示激素,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体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_、_、_,在寒冷环境中激素c的作用是_。激素c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激素c的分泌调节属于_。(2)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将_,这一变化刺激_(填写感受器名称),并使下丘脑细胞分泌_,该激素作用的结构甲为_。(3)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促
50、甲状腺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5). (负)反馈调节 (6). 升高 (7).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8). 抗利尿激素 (9). 肾小管和集合管 (10).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激素分泌调节机制、激素调节特点的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可以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在体内保持相对稳定。【详解】(1)人体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通过激素的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寒冷环境中c甲状腺
51、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2)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促进下丘脑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随血液运至全身,但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3)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点睛】下丘脑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2)传导: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3)分泌:分
52、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渗透压。(4)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33.图为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所示的结构名称是_。(2)写出数字序号所示的结构名称:_;_(3)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内为_电位,膜外为_电位,称为_电位。它是由膜内的_离子和膜外的_离子维持的。受到刺激时,_内流,电位反转为_,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答案】 (1). 突触 (2). 树突 (3). 突触小泡 (4). 负 (5). 正 (6). 静息 (7). 钾 (8). 钠 (9). 钠离
53、子 (10). 外负内正【解析】【分析】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其中是树突,是突触后膜,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小泡。【详解】(1)图所示的结构为突触结构。(2)图中数字序号是树突,是突触小泡。(3)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它是由膜内的钾离子和膜外的钠离子维持的。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点睛】本题考查了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熟悉相关知识点根据题意答题。34.如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
54、、2、3、4为4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之间将其剪断;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若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
55、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_,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答案】 (1). 1、2之间 (2). 1 (3). 无肌肉收缩现象 (4). 1 (5). 2 (6). 1 (7). 单向传递 (8).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甲是神经中枢,则乙、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该实验的目的是要探
56、究神经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实验原理是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详解】(1)实验要求只能在神经A上完成,操作时,先用剪刀将神经A的1、2之间剪断。若A是传入神经,乙是感受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无法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无收缩现象;若A是传出神经,乙是效应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仍可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有收缩现象。(2)实验要求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而且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实验操作时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若神经A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和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若神经A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