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原因,他从1933 年4月由上海避居杭州,1936 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故 都 的 秋(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31 1):分写部分,具体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1 2 1 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表达赞美之情
2、。1.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有何作用?2.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景色来表现故都的秋?速读课文,看作者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并分析这些描写的特点。3.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人认为是颂秋,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用: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抑此扬彼,来表现北国之秋胜于南国,突出了故都之秋的感人至深,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故都秋景图明确:“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3、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赶来“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这里,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无限向往之情。选取北国秋天中有代表性的景物表现其清”“静”“悲凉”的特点,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景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本文的感情基调,既颂秋,又悲秋,是一首对秋天的悲凉的颂歌。(一)故都的秋天不仅有这么凄清、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由此可以看出文章什么写作特点?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
4、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罢了!(二)、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试举例说明明确:作者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声、秋味,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最能表现情景交融的是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描述。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尽力抒情,略于写景,将“客观色彩”“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三)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浓厚的忧郁、孤独的情绪。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